彭 蕾鄭 宇
外國文學
從成長小說角度解讀《追風箏的人》中風箏意象
彭 蕾1鄭 宇2
《追風箏的人》一書,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由受挫到新生的成長過程。本文從成長小說的角度簡單分析風箏這一意象在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象征含義,主要從三個不同年齡階段將個人成長和風箏意象緊密聯系起來,解讀主人阿米爾的成長歷程。
風箏 意象 成長小說
《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該書一經出版就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作者胡賽尼本身也因這部小說在2006年獲得了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小說講述的是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的童年往事和他成人以后對兒時在故土犯下的過錯進行救贖的故事。風箏,作為一個核心意象始終貫穿全文,它不僅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且與主人公的成長和蛻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成長小說主要表現為年輕的主人公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之后,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自己的性格,這種改變褪去了他童年的天真,帶進了一個真實復雜的成人世界。成長小說的特點:首先,主人公的成長通常分為:天真-誘惑-從家里逃走-困惑-試驗和測試-失去純真-頓悟-認識人生和自我。其次,故事的敘述中一定圍繞著主人公的成長。主人公的成長經歷和其個性的改變是小說的中心部分。第三,成長小說是一段長期、艱巨的追尋之旅,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學徒生活”或者“在社會中尋找有意義的存在”。最終,主人公得益于世人所賜的經驗和教訓,來獲得社會、人生和自我的認同,實現全面成長。第四,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自然離不開其他一些重要人物。一個是成長引路人,他不僅豐富了主人公的經歷,而且加深了他對社會的體會。另一個是旅途中的伙伴。他們可以作為主人公的陪襯,或幫助主人公做出關鍵性的決定。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一,符合成長小說的故事情節模式。阿米爾的天真階段是從嬰兒到長成12歲的男孩。這一期間,他與哈桑一起度過了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但無法得到父親的愛和認可。由于困惑和誘惑,他背叛了哈桑,并把哈桑趕出了家門。從那時起,阿米爾失去了他的天真。接下來,戰爭使阿米爾離開美國,在那里他的愧疚感與日俱增。直到26年后,拉辛汗寫信開導他去贖罪,阿米爾這才鼓起勇氣,從塔利班手中成功解救出哈桑的兒子,完成了對他的身份和生活新的認識。二,小說的敘述圍繞著主人公的成長展開。阿米爾不珍惜哈桑的友誼和奉獻,把哈桑趕出了家門,但他總是感到內疚,這是他個性中的“卑劣的性格”。在美國時期,阿米爾設法克服他個性中的弱點。終于,他成為了如父親希望的那樣真正的男人。三,阿米爾的成長過程是一個追尋的故事。他渴望贏得冬季風箏比賽來向他的父親證明自己的優秀。他更是想通過寫故事來贏得父親的認可。此外,阿米爾試圖找尋很久以前在阿富汗丟失的美好人性。可以說,阿米爾的一生一直都在為追尋認可、存在的意義和美好的人性而努力。四,小說包含了其他一些重要的角色:譬如說引路人拉辛汗以及伙伴哈桑和索拉雅。通過觀察他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阿米爾也逐步確立了自己的角色和人生方向。
(一)童年時期風箏象征勇敢和勝利
阿米爾出生于富貴之家,看似無憂無慮的童年卻煩惱重重。他認為是自己的出生給母親帶來了災難,以至于父親不喜歡他。再者,童年的阿米爾膽小怯懦,做事唯唯諾諾,跟父親的性格迥然不同。他參加了風箏比賽,希望能拿到那只象征勇敢和勝利的風箏。“每逢林木蕭瑟,冰雪封路,爸爸和我之間的寒意會稍微好轉。那是因為風箏。爸爸和我生活在同一個屋頂之下,但我們生活在各自的區域,風箏是我們之間薄如紙的交集”。所以,風箏大賽來臨之時,阿米爾鼓足勇氣,最終在哈桑的幫助下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二)青年時期風箏象征自私和背叛
阿米爾渴望在追風箏大賽中向父親證明自己,而追風箏高手哈桑自然也就成了他達成目標的得力助手。在他果斷割下最后一個風箏時,所有人注視著他,他也如愿贏得了父親的認可。可后來他目睹了阿塞夫對哈桑的所作所為,沒有勇氣挺身而出,甚至自欺欺人,設下陷阱,逼走了哈桑父子。對哈桑的背叛使阿米爾付出了人生中最慘痛的代價,二十六年來內疚和自責如鬼魅般折磨著他,他得到的僅僅是無盡的懺悔。
(三)不惑之年風箏象征精神成長和心靈救贖
拉辛汗的一通電話,喚醒了他隱藏多年的痛苦,并為他指明了方向:“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最終決意重返被塔利班占領的喀布爾去解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并將他帶回美國生活。這是他第一次主動采取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錯誤。在異國他鄉,他和索拉博一起放風箏,風箏再一次翱翔在空中,這表示一切都已煙消云散。雖然阿米爾是一個成年人,這一次他終于勇敢承擔了責任,并將對哈桑的愧疚補償到他的兒子索拉博身上,他的心終于獲得了救贖。而風箏就可以看作他懺悔的載體,精神成長的象征。
在不同的時期,風箏有著不一樣的象征意義。對于阿米爾來說,風箏是他和哈桑童年友誼的見證,是他背叛哈桑的導火索,是他成年后救贖的情感紐帶。《追風箏的人》通過對風箏的表述,描寫了主人公歷經各種挫折磨難,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內心的坦誠,撫平了心靈的創傷,最終成為人性上真真正正的人。風箏這一象征體在促成結構完整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創造出內容上的藝術美感。
[1]卡勒德·胡賽尼,李繼宏譯.追風箏的人[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周玲.<追風箏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J].中國校外教育,2011.
(作者單位:1.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2.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