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科
從生活中挖掘幼兒的美術活動
劉 科
小班的孩子處于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在活動時,手里操作的材料往往就成為了他們愿意、喜歡這個美術活動的關鍵。所以在準備每一個美術活動時,如何充分挖掘幼兒生活中的各種材料開展美術活動成了我的重心。
游戲 活動材料生活化 尊重差異
孩子眼里的世界,充滿著各種神奇的色彩,他們樂于用畫畫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意愿。同時根據現代化心理學研究,孩子一般是以接觸到的事物的一些外表特征進行思維,比如它的形狀、顏色等等。他們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官事物,并對此充滿好奇,這就為我們為孩子進行美術教育創造了有利的契機。
今年我帶的小班的孩子,如何幫助剛入園的孩子打開美術活動的大門成了我一直思考的問題。通過一個多月的觀察與探究,我決定從美術活動所需的材料入手。小班幼兒處于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活動時,手里操作的材料就成為了他們愿意、喜歡這個美術活動的關鍵。所以在準備每一個美術活動時,如何充分挖掘幼兒生活中的各種材料成了我美術教育活動的重心。
愛玩愛動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游戲是他們探索這個社會的最初呈現方式。枯燥繁瑣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若通過講解的方式教授,孩子肯定會排斥,若換成在輕松的環境中,把游戲參與美術教學活動,以孩子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喜歡的、簡單的事物為主,他們自由地創造自己的繪畫方式,勢必能得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一)活動材料多樣化
求異、好奇是兒童的又一重要的心理特點,一成不變的繪畫材料,會使孩子們感覺到索然無味。因此,應運用多種繪畫工具,學習不同的繪畫表現形式和美術活動,使孩子產生畫畫玩玩的心理,有利于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
我們在操作區中為幼兒準備豐富的材料和工具,繪畫工具有:紙、畫筆、油畫棒、顏料、水彩筆、刮畫紙等;手工工具有:剪刀、膠水、裁紙刀、超輕粘土、彩紙、皺紋紙、棉簽、毛根等,結合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廢舊材料如:報紙、吸管、紙盒、泡沫、紙巾、包裝袋等,利用這些不同材料孩子可以大膽想象創作,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其性質,選擇如何使用,大大促進了孩子的創新能力。
(二)生活化美術活動的形式豐富多彩
活動的形式直接影響著幼兒活動的興趣,以往我們的美術活動更多地以學習活動的形式展開,但顯然效果不佳。于是除了開展美術集體活動以外,我們還開展了美術區角活動和親子美術活動。通過這三種不同的形式,幼兒的創作的形式不斷地在改變,創作的興趣也日益的濃厚。
在美術區角中,我把區域名稱設計并裝飾得醒目、美觀。在涂鴉區投放了孩子喜歡看的繪畫方面的書、生活中常見的瓶瓶罐罐、購物袋、草帽、面具等,孩子們對這些很熟悉,都愿意拿起手里的水粉筆給這些材料裝飾。有的雖然看起來很荒誕、較稚拙,但孩子們在這里使自己的生命力得到表現和滿足,通過涂鴉不知不覺地發展了自己。
(三)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幼兒自主創新
《綱要》中指出:“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孩子的思維與行為往往與成人的審美不一致,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有這樣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比如在活動《太陽過節了》中,孩子們一到操場上就各自找了塊地方開始畫。由于他們的能力不同,他們的作品也不同:有的太陽大,有的小;有的太陽扎著小辮子,有的光芒四射;有的戴著眼鏡,有的戴著朵花……的確“孩子是由一百種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
在美術教育活動中,除了對美術作品本身進行評價,還要關注幼兒活動時的態度、興趣、習慣等。小班的孩子在創作一幅作品前,往往有想畫好的強烈愿望,他們期待一幅能得到教師稱贊的作品出現,可是畢竟孩子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操作技巧薄弱,雖然有時呈現的作品不盡人如意,但在孩子的眼里卻是感到自豪驕傲的,不管是什么都喜歡拿到教師面前,而我要做的是寬容地對待他們以及他們的作品,心平氣和地傾聽。最后,不忘鼓勵孩子一番,真誠地告訴他,作品里有什么地方不錯,委婉地講給他聽,如果這幅作品……那就更好了。幼兒的美術創作是個性化的,其中有許多值得幼兒互相學習借鑒的地方。小班的孩子就是這樣,他們樂于在同伴面前顯示才能,通過作品展示,幼兒每回都有新的收獲,他們變得更加大膽、自信,因此,新的作品常會更進一步。
教育的本質即是生活,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把生活參與進來,尊重生活、關注生活,將美術教育和幼兒生活有機融合。貼近生活的內容也是孩子所熟悉喜歡的,孩子樂意接受與學習,從而有助于孩子形成積極對待生活的意識,培養其良好的品質。
(作者單位:常州楓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