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岑 楊鎳瑋 楊 寧
區域性歷史文化在社會轉型期的傳承與保護
——以徐州兩漢文化為例
楊雅岑 楊鎳瑋 楊 寧
本文將從徐州兩漢文化的現存狀況出發,討論兩漢文化的存在價值,并依據轉型期的社會發展特點提出合理的傳承與保護策略,找出保護現有漢文化以及恢復活態漢文化的可行方法。
兩漢文化 存在現狀 傳承 保護
在中國浩浩湯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文化作為一份有著悠長歷史的珍貴文化寶藏,一直散發著其獨特的人文魅力。作為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漢文化在歷經了西漢和東漢兩個朝代,四百余年的時光洗禮后,以華夏文明為核心,在汲取百族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相較于史書典籍等較為抽象的遺存,徐州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當代研究兩漢文化的歷史遺跡研究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其以漢墓、漢兵馬俑、漢石畫像這“漢代三絕”為主的漢文化遺產成為展現兩漢文化最豐厚的物質遺存與載體。
民間有種約定俗成的看法:“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兩漢文化看徐州”。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的發祥地,擁有著豐富的漢文化資源,無論是歷史遺跡還是生活習俗,都在徐州留下了歷史的豐富軌跡。被稱為漢代三絕的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突出代表了兩漢文化在徐州的遺存現狀。漢兵馬俑數量眾多,且俑形態多樣,對研究漢代社會情況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龜山漢墓作為一座建造復雜完整的地下宮殿,以其精細的技術、壯觀的規模為當今世人留下未解之謎,因此被冠以“東方金字塔”的美譽。漢畫像石代表著漢代以前中國古典美術發展的頂峰,徐州漢畫像石館收藏寶貴的漢畫像石350余塊,其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生動反映了漢代的生活風貌。漢代三絕在徐州的出土不僅奠定了其兩漢文化發祥地的地位,更為當代人深入了解兩漢文化提供了契機。
然而在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的區域性歷史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徐州的兩漢文化也不例外。為搜集數據,筆者在徐州漢文化景區發放121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年輕人對兩漢文化的陌生成為普遍問題,49.91%的被調查人群僅將徐州兩漢文化的遺跡作為普通景點,認為其缺失了文化教育意義,77.27%的被調查人群認為徐州兩漢文化逐漸淡出人們思想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節奏加快,無暇顧及。通過對徐州各個漢文化遺址的實地調研及對普通群眾的采訪得知,對于老一輩的徐州當地人而言,對漢文化有著無法割舍的情感,他們對兩漢文化的歷史變遷、具體內容都非常了解,而作為社會新生力量的年輕人在社會轉型的歷史過程中,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導致人們奔波于現有的社會生活中,對傳統文化的忽視使得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的沖突中呈現式微態勢。
(一)加強漢文化景區建設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眾所周知,景區解說員在景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使游客能夠切實感受到漢文化的精髓 ,景區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入職員工的培訓,增強每個員工自身的文化底蘊,培養出一批高質量的解說員,直接對游客做出精準而又生動的文化輸出,從而達到漢文化最直接的傳播與推廣。
其次,景區的宣傳工作需要長期而又持久的投入。除了在電視、廣播、報紙和旅游期刊等傳統媒體和旅游網站和移動端等新興媒體上的廣告投入,在自媒體如此盛行的時代,漢文化景區可以順應時代潮流,創立自身的自媒體宣傳平臺,定期推送一些漢文化知識和景區的最新動態,吸引更多的受眾走進景區。
漢文化景區的相關部門還應該在大力開展各種景區推廣宣傳活動的同時,注重加強文化景區自身的建設。社會飛速發展,人們對周邊的生態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景區相關部門應該順應時代的需求,將漢文化的傳承與景區生態文明的建設緊密結合,實現景區的良性循環發展,讓游客能夠感受到景區環境的優美與潔凈,從而更好地接受優秀漢文化的熏陶。
(二)深化教育改革 強化漢文化精神建設
漢文化作為中國社會與歷史幾千年積淀的產物,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民不斷的傳承和發展。徐州作為漢文化的發源地,應該在教育方面重視對漢文化的傳播。首先要使徐州市民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徐州漢文化的歷史和特色有著清晰的認識及了解。在這一方面可以借助電視、廣播等媒體,進行宣傳和教育,讓市民將漢文化深深植根在自己的心中。
其次,加強對于中小學生的漢文化教育也是一個重點。政府教育部可以有意識地將徐州的漢文化投入到日常的文化教育當中去,例如在蘇教版的課本中添加有關漢文化的內容、鼓勵學校和社會各界舉辦關于漢文化的競賽、表演等,使漢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印記伴隨著學生的成長。
徐州市漢文化景區也可與徐州各大高校合作,通過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讓當代大學生去接觸和了解漢文化,再由參與活動的學生社團或個人將保護漢文化的理念傳輸到各大高校,增強當代大學生對漢文化的保護意識。
[1]吳曼曼.徐州漢文化的精髓及其當代價值[J].徐州:淮海文匯,2013(01)
[2]盛婷.在現代媒體作用下徐州漢文化的傳承與推廣[J].北京:中國傳媒科技,2013(02).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楊雅岑,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楊鎳瑋,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楊寧,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播電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