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航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與中國夢
張 航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至關重要轉折點,而中國夢作為這一時期最新成果,不僅推動了兩者的結合,并且也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強大力量所在。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進程中去解析中國夢,有利于我們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中國夢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揭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序幕,而中國夢作為這一時期最新成果,不僅推動了兩者的結合,并且也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強大力量所在。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進程中去解析中國夢,有利于我們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標志著曾經一度陷入挫折、迷茫和徘徊的中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從此步入正軌,進入蓬勃發展新時期,同時也揭開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旅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了基礎。會上還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錯誤口號和思想,正確分析國內形勢,在政治上實現了撥亂反正,為中國夢的實現指明了方向。全會還系統地解決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重新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路線,并恢復了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更好地保障人民民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提供了組織保障。并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成功地將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的軌道上來,為實現中國夢找到了正確的路徑,同時也開創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新時期。江澤民曾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的大會上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1]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各項方針,都是中國共產黨人仔細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成果,并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地與中國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由此可見,要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就要不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并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之中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
首先,鄧小平理論的產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最根本的道路基礎。鄧小平提出并一直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靈魂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思想路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強大理論基礎,是實現中國夢正確發展方向的歷史基礎。鄧小平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還規劃了如何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發展方向,不僅對其做了總體要求,更為實現這一目標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正確發展方向的現實基礎。
其次,鄧小平理論的產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最根本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理論繼承、創新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不能將兩者孤立起來。鄧小平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創新主要體現在1992年南方談話之中。其中較全面地論述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充分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鄧小平理論與之后的理論也是繼承、創新、發展的關系,它不僅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更是未來發展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鄧小平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是實現中國夢最根本的理論基礎。
再次,鄧小平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是實現中國夢最直接的制度基礎。在鄧小平理論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一直強調要堅持、捍衛、發展不斷改革和自我完善中的社會主義制度,其中所體現出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非常堅定,從毫不動搖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得到了充證明。并且鄧小平還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會變,這是中國發展進步的制度基礎。要變,只會越變越好。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鄧小平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是實現中國夢最直接的制度基礎。
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產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物質理論基礎。在十四大上,江澤民根據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及其原則要求。充分闡述了“三個代表”當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一思想,不僅體現中共中央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中有關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證明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至關重要的就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水平提高,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國家富強的目標。因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產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強大物質理論基礎。
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產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文化基礎。在十四大上,江澤民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體內容進行規劃,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目標,并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它不僅為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更為民族振興提供了精神力量,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文化基礎。
第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產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群眾基礎。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盵2]真正做到這些,我黨才會獲得人民的支持和認可,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信賴。而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一偉大目標,是離不開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和支持,因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產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堅實的群眾基礎。
首先,科學發展觀的產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正確的實現途徑??茖W發展觀對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總結和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科學認識??茖W發展觀的提出,表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僅對于“為什么發展”這個問題有科學的認識,而且對于“什么是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有了更深一步闡述。而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偉大夢想,首先就離不開怎樣發展這個問題,科學發展觀正是實現中國夢的正確理論指導和路徑選擇,因此,,科學發展觀的產生發展為中國夢的實現指出了正確的實現途徑和方法。
其次,中國夢賦予科學發展觀話語體系目標性內涵,為科學發展增添強大力量源泉??茖W發展觀與中國夢是我黨站在歷史與時代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環境提出的,科學發展回答了為什么要科學發展這一問題,中國夢則是要進一步回答科學發展的目標問題,那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偉大目標,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夢只有通過科學發展觀才能夠夢想成真。所以,中國夢賦予科學發展觀話語體系目標性內涵,為科學發展增添強大力量源泉。
首先,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就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問題 。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每一個具體內容都是圍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提出并且展開,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的。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具有嚴密框架以及完整的邏輯體系,它在本質上就是為“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和民族復興”與“怎樣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所做出的系統的理論設計。所以,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其次,中國夢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偉大引擎。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闡述和描繪了能使億萬中國人民凝心聚力的中國夢,使 “中國夢”這個通俗易懂的概念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為之努力的方向,讓大家共同為了這個夢想而努力奮斗。中國夢的提出把整個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盵3]當今的中國社會充滿了創業、創造和創新的活力,推動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正能量正在逐漸被中國夢這個偉大引擎匯聚起來,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中國人民共同努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一定會照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
[1]江澤民.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8-12-19.
[2]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1-7-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6).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渤海大學2016-2017年度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成果,項目名稱為“中國夢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系研究”,項目編號:071502224-34。
張航(1989-),女,漢族,遼寧葫蘆島人,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社會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