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東林 龐 虎
中國特色的現代性秩序建構:歷史與路徑
莫東林 龐 虎
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的必經之路,而現代化的實質和核心就是秩序建構,秩序建構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國家主導型和社會主導型。當前,中國現代性秩序建構面臨著,封建影響根深蒂固、國際局勢動蕩不定、跨越“卡夫丁大峽谷”任重道遠等現實困境。因此,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性秩序,必須從力量轉移、結構轉型、利益博弈、多元整合等路徑推進。
中國特色 現代化 秩序建構 歷史與路徑
近年來,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現代性問題已成為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現代性作為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是后發展國家特別是當前中國面臨的緊迫問題。
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由古代社會向現代社會轉移的產物,是自然 經濟向商品、市場經濟轉型的結果。在過去幾百年間,“社會結構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使今天的世界與往日的世界存在著質的不同。甚至那些拒不同意確認進步的進化論假說的人們,也承認社會結構上的這種差異”。概括起來,秩序建構可分為兩大類:國家主導型和社會主導型。
中國的現代性發展緩慢,從世界現代化進程看,1949年之前中國一直是“現代化的邊緣者、落伍者、更是挨打者、失敗者”。①1949年之后,中國的現代性發展依然舉步維艱,現代性秩序建構面臨的現實困境依然存在。
(一) 封建影響根深蒂固
現代性是作為封建主義的對立面而出現,與封建主義相對立。而中國封建社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逐步形成了以孔孟之道為基礎的封建思想體系,加之封建統治階級的極力推行,封建專制思想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因此,在中國現代性建構秩序中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克服封建專制主義的復辟。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繼續與封建勢力做斗爭,通過一系列的民主改革,消滅了封建階級,但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二)國際局勢動蕩不定
現代性秩序建構的首要前提是國家獨立形態,必須以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為載體。在起源上,中國的現代性不是自然出土的,它是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才被迫生長,它不是來自中國本土傳統文化,而是來自西方。所以,“中國現代性存在著感性現代化不足、理性現代化片面和反思現代性薄弱的結構性缺陷”。②而中國的現代性是為現代民族國家服務的,因此,近代中國的現代性啟蒙,主要是啟民族救亡之蒙。縱觀中國歷史,中國近代以來面臨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擺脫外來殖民壓迫。自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便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的主權也開始逐漸喪失。為爭取民族獨立,中國的有識之士進行過一系列的民族斗爭。從義和團起義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國的仁人志士為尋求民族獨立而奔走效勞,但最終還是失敗,民族危機依然嚴峻。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中國才真正獨立。而新中國成立后,又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環境,受到帝國主義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重包圍,民族獨立依然是不變的主題。
(一)力量轉移
“社會歷史發展是各種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動態呈現就是社會發展與社會整合主導力量的轉移與變遷。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階段性特征,而其中的主導性力量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歷史階段和歷史形態的更替,直接影響著社會歷史發展力量的轉移。而當前,中國提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論斷,創新能力將成為“力量轉移”中主導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
(二)利益博弈
在現代化進程中,伴隨著力量的轉移和結構的轉型,必然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由此就產生多種價值利益的博弈。在利益博弈中,無論何種社會制度的國家,都會有一定數量的弱勢群體的產生,于是,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保障制度便成為人民的“安全網”。只有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存和發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社會對分配差距的承受力才能提高,社會對立情緒才能緩解。而在利益博弈之中,需要一個“裁決者”顧及大家,而這個裁決者就是法律。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要加強法制建設,建設法治國家。
(三)多元整合
隨著利益格局由一元走向多元,社會文化價值觀念也必然由一元走向多元。因此,現代化建構過程中,就不能排他性的一元論,而因具有包容性和建設性,包容思想的多元性,并在整合凝聚中建構符合大眾的核心觀念。特別是“在思想領域,如果只有‘多’而沒有‘一’,必然分化;如果只有‘一’而沒有‘多’,必然僵化”。而事實上,分化和僵化都應避免,因在“競爭的合作”中,倡導主旋律,尊重多樣性。特別是在兩極格局打破后,世界進入多極化趨勢,這種趨勢集中表現為思想觀念的多極化,各種思念觀念和意識形態都充斥著主流思潮。
注釋:
①吉爾伯特·羅茲曼等.中國的現代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87).
②楊春時.論中國現代性[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莫東林(1991-),女,廣西陽朔人,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黨史;龐虎(1978-),男,山東荏平人,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