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艷
現代漢語副詞“都”的習得研究綜述
楊宏艷
在現代漢語中,副詞“都”的使用率較高,語言學家對它的重視程度也較高。有關“都”的使用情況方面的研究也備受很多學者的青睞。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筆者發現從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有關“都”的研究大多屬于本體范疇。最近幾年,有關“都”的國別化研究才出現。其中,有的研究側重習得方面,有的側重偏誤分析方面。本文主要從“都”的本體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兩方面展開,其中,本體研究包括“都”的義項、語義以及句式方面的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研究以留學生現代漢語副詞“都”的習得方面和偏誤方面的研究為主。本文的分析希望為今后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副詞“都” 本體研究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在現代漢語中,副詞“都”的使用率較高,無論是寫作,還是口頭交流,我們經常會用到。有關“都”的本體研究主要集中在語義指向、語用等方面;對外漢語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是成就也是可觀的,主要集中在留學生對“都”的習得和偏誤分析兩方面。前人的成就豐富,但是,有關“都”的研究綜述比較少,筆者對前人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希望對相關研究有一定的幫助。
(一)“都”的義項及語義研究
關于“都”的義項,眾說紛紜。有四分說、三分說 、兩分說,還有主張一種義項的說法。
《現代漢語詞典》中關于“都”的義項有四種:(1)總括的意思,被總括的內容一般在“都”前面;(2)與“是”一起用,闡明理由的意思;(3)有程度加強的意思;(4)有“已經”的意思。《現代漢語八百詞》中“都”有三個義項,分別表示“總括”、“甚至”和“已經”意思,與四分說不同之處是把表示說明理由的意思,放到總括里面了。與三分說不同的是,兩分說認為表示“已經”意思的“都”是表示強調的語氣副詞,這也是二者的關鍵不同之處。郭春貴(1997)不僅支持“都”表示“已經”的義項,還闡述表明在運用過程中,“都”和“已經”的不同之處。王紅(2000)也認為,“都”只有兩種語法意義,前者表示基本意義的范圍副詞,后者表示派生意義的語氣副詞,而表示“已經”意義的時間副詞“都”屬于語氣副詞范疇。也有的人主張“都”只有一個義項。蔣嚴(1998)從語言運用的角度講,認為“都”只有表示“總括”這個含義,沒有其他的語義,“連”、“比”、“是”等與“都”連用和表示“已經”意義的“都”都是這個用法。
(二)有關“都”的句式研究
馬真在(1983)中闡述了七種格式,把它們基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總括主語部分,另一類是總括賓語部分,這些格式的共同點則是“都”位于總括對象的前面。
史錫堯(1990)指出,當“都”表示強調意義的時候,常運用于固定的格式中,或者運用于和“連”共同存在的句子中。此外,他還提及“一……都…… 格式、“V 都 V……格式”,并且指出這兩種格式的共同點是運用于否定句中。
杉村博文(1992)運用語義分析的方法,詳細分析了“都”的總括對象,并指出“都”的總括對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沒有選擇性的,另一類是有選擇性的。由于疑問代詞屬于選擇性的任指成分,疑問代詞與“都”共同存在時表示“泛指”,但是這種說法是不能認同的。因為疑問代詞分別跟“也”和“都”共同存在時,都表示“任指”,同時也具有周遍性。
王紅(2000)依據“都”在總括對象的前后,認為“都”的常見句式有兩大類,一類是“都”在所總括的對象后,另一類是“都”在總括的對象的前。第一類有八個常用的句式,另一類有兩種最常用的句式有兩種。
黃曉東(2001)通過對“無論 A,也/都 B”中“也”、“都”的考察分析,“也”具有比較意義,而“都”不具有比較意義,由于它們的語義不同,所以表達方式有所差異。作者通過對句式中A的結構形式的描寫,同時參考“也”、“都”語義的考察結果,進一步探究該句式的意義差異,并對一些語言現象做出相關的闡釋。
張莉莉(2001)對“都”的含義做出新的闡述解釋,并從認知角度詳細分析了“都……了”句式的語義特點,認為在該句式中“都”沒有已經義,仍表示總括的意義。時間副詞“已經”之所以缺失,是由于“都”、“了”一起使用。此外,文章還對該句式的認知語義的特征做了詳細探究和討論。
蔣靜(2003)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縱向闡述了“都”的語法發展變化,認為“都”只表示數量上的總括。在此基礎上,文章探究了“都”的不同用法之間的內在聯系。文章通過對比分析,做出在現代漢語中只有兩個“都”的推斷,一個是范圍副詞,表示總括對象具有同樣的屬性;另一個是語氣副詞,用極性手段表全量,“都”作為時間副詞,這個用法也屬于后者。
林曉恒(2006)從構式這個全新的角度入手,探究分析“S+都+V+的+N”這個句式,“都”對后面的動作是一個限定,而這個動作是“V+N”。當后面的動作重復、不間斷出現的時候,它們形成一個集合,“都”是對這個集合“量”的限定。
邵敬敏(2008)在前人的基礎上,認為在現代漢語中,“連 A 也/都 B”是一個重要的框式結構。從語法角度看,該結構的意義表示典型事情的發生或者沒有發生,事情能否實現是該結構可接受程度的關鍵之處。該結構在演變中,“也”和“都”的語法含義已經淡化,具有提示對比的作用。
可見,有關“都”的本體研究的成果還是比較豐碩的,主要涵蓋“都”的義項和與“都”相關的句式這兩個方面。其中,有關“都”的義項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不同角度展現不同的分說;有關“都”的句式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語義的指向、語法、語言運用等方面展開探究。
(一)留學生副詞“都”的習得方面的研究
楊柳(2009)通過查找語料庫,發放調查問卷,并對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且對其中的偏誤做出相關分析,比較全面地對越南留學生習得漢語范圍副詞“都”、“全”和“只”、“就”進行了研究。
孫旭虹(2010)通過查找語料庫,發放調查問卷,并對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且對其中的偏誤做出相關分析,比較全面地對韓國留學生副詞“都”的習得情況進行了研究。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留學生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副詞“都”的語法點,歸納出與副詞“都”相關的8種句式。文章更深刻、更準確地分析了副詞“都”的偏誤,雖然文章在闡述方面詳略欠妥,但是還是有一定參考意義的。
張艷(2012)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副詞“都”的8個常見句式為著手點,通過發放問卷搜集語料,并對相關語料進行統計分析與驗證,得出了日本留學生在習得副詞“都”時的一些特點和規律;對日本留學生對“都”產生的偏誤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
(二)留學生副詞“都”的偏誤方面的研究
解燕勤(2005)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究“都”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抽取200篇HSK(高級) 的考試作文,并分析作文中“都”的偏誤,總結歸納為:遺漏、混用、語序和搭配等三種。針對此問題,文章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關的教學建議: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副詞的基本義,還應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派生義,進而明白它們之間的關系。
周小兵、王宇(2007)在研究留學生漢語習得偏誤的基礎上,從語法和語義角度,討論范圍副詞“都”的使用,多角度分析偏誤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建議:在教材編排反面,添加更合理、更有針對性的練習;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語境,更簡潔地講解,讓學生沒明白詞語的含義。
楊陽、袁偉(2010)對越南留學生發放問卷,通過問卷調查,獲得相關研究語料,并對此進行統計分析,總結留學生習得副詞“都”中產生的偏誤情況,并對偏誤進行分類,進而分析偏誤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
劉奕男(2014)以語料庫的語料和教學時搜集的語料為研究語料,統計分析該語料,總結歸納留學生習得范圍副詞“都”的偏誤的類型,探究偏誤產生的原因,并得出一些規律性的結論,進而提出有關教學、學習、教材編排等方面的建議。
朱曉軍(2014)指出中亞、俄羅斯學生在使用范圍副詞“都”時容易出現偏誤,這里的“都”表示“總括的”意思,但是,有關這方面的講解,文章的篇幅較少,針對性不是太強。
可見,有關副詞“都”的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關留學生對“都”的習得情況的研究,以國別化研究為主;另一方面是對留學生“都”的偏誤分析,主要是探析偏誤的類型以及偏誤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學習方法以及教材編排建議。
本文通過查閱研究“都”的相關文獻,并對其進行梳理和分析總結,可見,本文的綜述主要涉及“都”的本體和對外漢語教學這兩個角度的相關文獻。本體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都”的義項和語義研究,“都”的句式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留學生對“都”的習得的研究,留學生對“都”的偏誤分析的研究。從以上的綜述可知,有關國別化“都”的習得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筆者認為本次綜述工作還是有必要的,任何科學的分析都必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理性地、客觀地對待各家的觀點和看法,并將他們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歸納,可以比較清晰地呈現有關“都”的研究,讓學者們對“都”的研究有一個更加全面而且深刻的認識,也希望可以為以后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1]郭春貴.時間副詞“都”和“已經”的異同[J].世界漢語教學,1997(2).
[2]黃曉東.“無論A,也/都 B”句的語義分析[J].漢語學習,2001(5).
[3]蔣靜.“都”總括全量手段的演變及其分類[J].漢語學習,2003(4).
[4]林曉恒.“都+V+的+N”的構式分析[J].語言研究,2006,3(1).
[5]杉村博文.現代漢語“疑問代詞+也/都……”結構的語義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2(3).
[6]邵敬敏.“連 A 也/都 B”框式結構及其框式化特點[J].語言科學,2008(4).
[7]史錫堯.副詞“都”語義語用綜合考察[J].漢語學習,1990(4).
[8]王紅.副詞“都”的語法意義試析[J].漢語學習,1990(12).
[9]解燕勤.留學生學習漢語副詞“都”的偏誤分析及思考[J].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
[10]楊陽,袁偉.越南留學生習得“都”的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研究,2010(1).
[11]張莉莉.談“都……了”句式的認知特點[J].南京師大學報,2001(6).
[12]周小兵,王宇.與范圍副詞“都”有關的偏誤分析[J].漢語學習,2007(2).
[13]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4]朱曉軍.中亞、俄羅斯學生學漢語詞匯語法偏誤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
楊宏艷(1989-),女,漢族,山西朔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