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
無信不立,跳槽苦果自己吃
楊子
雖然,我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賦予了勞動者充分的“跳槽”權,但任何權利都是有邊界的,如果隨意失信,任性跨越法律警戒線,難免攤上大事,其代價或許是你遠未想到的。
[案例]2016年年初,某膠帶公司為了占領新產品領域的市場,向某廠商購買了環形無接縫同步帶制造設備,總價款35萬元,其中設備款15萬元、技術培訓費20萬元。該公司聘請龍某作為技術人員,雙方簽訂了《勞動合同》和《保密協議》,約定合同期限為2年,膠帶公司為龍某提供專項培訓費用進行技術培訓,如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約支付違約金10萬元。同年4月至5月期間,龍某被單位指派進行了培訓。沒想到,掌握技術工作僅2個月后,不顧服務期合同約定,龍某單方提交離職申請后一走了之。無奈之下,經膠帶公司申請,仲裁委裁決,龍某支付給膠帶公司違約金7.5萬元。龍某不服仲裁,向法院提起訴訟,未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分析]《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龍某以為,設備廠商提供的是無償培訓,既然公司未出資為自己提供專項技術培訓,則無需支付違約金。可法院審理查明,膠帶公司采購的設備款中包含培訓費,并對龍某進行專項技術培訓,而龍某培訓完畢后在約定的服務期限內未經公司同意擅自離職,其行為構成違約,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結合尚未履行的服務期限為18個月,法院判令龍某支付給膠帶公司違約金7.5萬元,是有法律依據的。
[案例]劉先生作為技術員與某電子有限公司簽訂3年期勞動合同的同時,簽訂了一份《保密協議書》。合同到期日,雙方簽訂的《履行競業限制義務承諾書》約定:劉先生保證在離開公司后一年內不得自己使用或披露給第三方使用公司有關的商業秘密;不得到與本公司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工作。如果劉先生違反承諾,應向公司支付違約金30萬元,還應支付由此產生的費用。公司同意每月向劉先生支付離職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的33%作為經濟補償金。此后,公司陸續向劉先生支付經濟補償金18599元時,劉先生以為違約也不會被原公司發現,便在離職僅一個月后入職某光電科技公司從事銷售工作(有競爭關系)。原公司通過雇商務咨詢公司“偵探”調查后,很快獲取劉先生違反競業限制規定之證據,并憑該證據申請勞動仲裁勞動。仲裁認定劉先生違反了競業限制規定,應向原公司支付違約金30萬元,及競業限制補償金18599元。劉先生以原公司雇“偵探”獲取的證據非法為由訴至法院,未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十八條規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判斷證據是否具有合法來源只能依據證據收集過程中是否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本案商務咨詢公司“偵探”在取證過程中采用跟蹤、偷拍等方式,取證過程都在公共場合完成,沒有侵害原告劉先生的個人隱私和他人的合法權益,也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原則。況且法律保護的隱私權應當是合法的,法律保護的隱私行為不應該侵犯他人合法權利或對他人造成損害,否則法律將不予保護。而且,我國現行法律雖未授予商務咨詢類的公司具有偵查權,但法律法規也并未禁止公民、組織行使一定范圍的調查權,按照“法無明文禁止即為許可”原則,商務咨詢公司在一定范圍內調查收集的證據可以作為民事訴訟中的證據使用。
[案例]任某等8人系某專職學校教師,在職期間與學校簽訂知識產權保護和競業限制協議及保密協議約定:“在乙方的聘用期限內及其與甲方雇傭關系解除或終止后的一年內,乙方不得直接或間接到與甲方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在乙方離職時,雙方協商同意由甲方按月按乙方離職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的50%向乙方支付保密和競業限制補償費。如果乙方違反競業限制約定,應當向甲方支付違約金,數額為甲方應向其支付的競業限制補償費的五倍……”2015年9月,任某等8人同期向學校遞交辭職申請書后辭職。此后,原學校經調查發現任某等人入職與其有競爭關系的某培訓公司擔任授課教師。經與某培訓公司及任某等人協商未果,學校以違反競業限制協議為由,通過裁審程序,訴至法院。法院經審理,綜合考慮當事人違反競業限制義務的商業影響、違反競業限制義務的存續期間、當事人過錯程度及當事人對潛在法律后果的預見,遂判決任某等人向原學校支付競業限制違約金7萬元至30萬元不等,并繼續履行競業限制義務至合同期結束止。
[分析]當下,總有一些勞動者以為,國家法律是保護勞動者的。即使勞動者有輕微違法也沒什么大不了,特別是當違法者人眾之時,法律會網開一面。殊不知公平公正是法律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法不責眾之錯位觀念,只能害人害己,萬萬不可輕信!
[案例]平田某(外籍)在原公司工作期間利用職務便利,獲取單位研發的某生產線整套技術圖紙。平田某合同期滿離職后,被一家公司聘任為技術顧問。在公司研發同類型生產線設備的過程中,平田某將其從原單位非法獲取的技術圖紙披露給公司機械設計部經理和技術核心人員龔某使用。公司很設計制造了同類型生產線設備。案發后,經鑒定,該公司銷售該生產線設備造成被害單位經濟損失300余萬元(原單位經民事訴訟獲得相應的損害賠償)。此刑事犯罪案件經法院審理認定,該公司及3名相關人員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遂判決該公司罰金人民幣500萬元,3名相關人員被判處二年有期徒刑等不同處罰。
[分析]根據《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第二百二十條條規定: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單位犯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規定處罰。本案被告公司及相關技術人員明知他人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而非法披露商業秘密,仍然獲取并使用他人的商業秘密,給權利人造成損失,后果特別嚴重,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法院綜合考量涉案人員如實供述犯罪事實,自愿認罪并預繳全部罰金,并積極退賠違法所得,做出從輕判處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