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渠
微電影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
袁德渠
少數民族文化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全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式微,傳播陷入困境。微電影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應搭建平臺,轉變觀念,全民參與,傳播、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文化 傳播 微電影 策略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在生存繁衍的進程中不僅創造美好家園,也創造了絢麗多姿,各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建筑、服飾、婚俗、祭祀、歌舞等古樸濃郁,美不勝收。少數民族與漢族一起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但在全媒體時代,受經濟大潮的沖擊及外來文化的侵蝕,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難以為繼。
全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渠道日趨豐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通過文字、聲音、影像等介質傳播各顯其能、大展神威。但少數民族文化仍被同化、被解構甚至被替代,難以為繼。
一方面,少數民族聚居地多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欠發達地區,為改變貧窮落后的生活狀態,多數青壯年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異地他鄉高強度的關注使他們對于民族文化傳承缺乏興趣,缺少自覺,出現了“苗寨無人學苗歌、侗寨無人吹蘆笙”的尷尬局面。因此,傳統的民族歌謠、傳說、民族民間技藝的傳承后繼乏人,人亡技絕,人亡歌息。
另一方面,全媒體時代主流文化的強勢傳播使少數民族文化漢化趨勢明顯,且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宗旨的指引下,其傳播日趨表演性、儀式化,離其民族特色漸行漸遠。例如,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48個少數民族占全省總人口的36.11%,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數民族人口占56%,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更是多達82%,但前者除對三都水族文化有較系統介紹外,對其他少數民族,尤其是主體少數民族文化較少傳播;后者則著力打造歌舞之鄉,大力發展旅游業,熱衷于儀式慶典、歌舞表演,對少數民族文化內涵缺少發掘。因此,政府雖大力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但收效甚微,就連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少數民族節日放假慶祝,多數人都不明白是哪個民族的節日,節日的由來及習俗更是無從知曉。
傳播力度不夠,傳播理念和技術滯后,大眾關注度不夠等使得少數民族文化變異甚至消失,必將造成民族凝聚力的喪失和民族成員之間的隔閡,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和各民族同步小康總目標的實現。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整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傳承民間技藝,弘揚少數民族文化迫在眉睫,任重道遠。全媒體時代傳播的途徑和方式眾多,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聲音、影像等介質傳播,大眾媒介、新媒體、自媒體鋪天蓋地各顯神通。微電影博采眾長,又能克服各種不足成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播首要選擇,其優勢如下。
首先,門檻低,傳播廣泛。美國《連線》雜志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美國著名硅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給的專著《自媒體:草根新聞,源于大眾,為了大眾》,充分論述了自媒體平民化、個性化和交互性強、傳播迅速的特點。“草根”性是微電影的制勝法寶,三微特征即微時長(30秒-300秒)、微制作(1-7天或數周)、微投資(幾千-數千/萬元每部)。降低了門檻,人人都可做導演,拿起DV或手機就能拍攝,通過成本低廉的移動終端和網絡媒體快速有效地傳播給廣大受眾。無需層層審核,無需巨額成本,就能使居廟堂之高的電影藝術回歸到普羅大眾。
其次,多媒體傳播,優勢無可比擬。報紙、雜志時效慢且受受眾文化水平的制約;廣播缺少畫面感;影視作品聲像合一,傳神生動,但周期長、投資大。而新媒體環境下被催生出的微電影具備了更能適應多媒體融合的大環境的能力,聲音、畫面、完整的故事情節,可視、可聽、可感使其更具親和力。
再次,互動參與、及時反饋。微電影快速傳播的同時,傳播的效果及影響也會第一時間反饋回來。在微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受眾不再僅僅作為傳播的客體,而是可以作為主體加入到劇本的修改和創作的整個過程,調動了受眾積極參與的興趣。
最后,契合現代生活節奏,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微電影情節緊湊,結構簡單,觀看模式的零散和隨意的特征,非常契合微時代受眾即時消費的訴求,靈活的觀看方式使受眾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時間“碎片”,在排隊、乘車、等人的閑暇,用手機或電腦就可看完一部“微電影”。并通過轉發、分享等形成二次傳播,進一步擴大其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綜上所述,全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渠道雖然非常豐富,但微電影卻能揚長避短,打破阻礙,進行最廣泛、最及時、最有效的傳播。
全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是一個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立體工程,少數民族文化微電影傳播也需要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打造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微電影作品,更廣泛、及時有效地傳播少數民族文化。
第一,政府大力扶持,打造少數民族微電影平臺。高度的參與感能夠激發受眾的創造熱情,各級政府除加大投入,出臺政策外,還應積極提供參與平臺,結合本地少數民族文化特點,舉辦微電影劇本征文、微電影創作大賽等活動,調動民眾積極性,使他們滿懷激情的投入到少數民族微電影的創作中來。
第二,積極跟進新媒體,合理利用“自媒體”。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離不開媒體的支持。新媒體時代,既要積極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更要緊跟媒介發展的態勢,拓展傳播形式與渠道,全方位、多維度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傳播。同時,號召、鼓勵民眾利用自媒體宣傳少數民族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第三,轉變觀念,全民參與。文化傳播看似高端,通常被視為知識階層的責任。其實就是人們在平凡生活中創造的語言、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滲透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起房造屋、燒火做飯、婚嫁喪娶、唱曲聽戲、耕田勞作無不是文化。少數民族群眾既是其文化的創造者,也是自己民族傳統文化最深刻的體驗者,更應成為本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因此,應鼓勵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創作少數民族文化微電影,深入發掘民族文化內涵,傳承、保護和發展少本民族文化。其中少數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更高的知識文化水平和媒介素養,應激發起民族自豪感,使其成為自己民族文化自覺地傳播者。此外,為打造精品,提升少數民族文化微電影的影響力,應鼓勵專業人員加入到少數民族文化微電影的隊伍中來,利用名導、明星的影響力擴大微電影的傳播,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微電影”是網絡時代一種廣泛的群眾性的影視文化活動。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發布《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其中農村網民占28.4%,規模達1.95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要加強新興媒體建設,制作適合互聯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傳播的精品佳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微電影,努力打造平臺,鼓勵全民參與,多出精品,廣泛、深入地傳播少數民族文化。
[1]尹家美,王稼之.淺析自媒體環境下的微電影創作[J].文藝爭鳴,2013(05).
[2]李峰.解析微電影持續升溫的心理學原因[J].大眾文藝,2012(7).
[3]彭蘭.碎片化社會背景下的碎片化傳播及其價值實現[J].今傳媒,2011(10).
[4]權亞楠.微電影流行性成因分析[J].電影評介,2012(6).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本文系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13—2014年度中央財政專項“中國古典文獻重點學科及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項目“微電影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項目編號:2013ZCZW34)階段性研究成果。
袁德渠(1972-),布依族,貴州都勻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中國古代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