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匡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07)
論《詩經》中“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
王 匡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07)
“詩中有畫”作為蘇軾對王維詩歌的概括總結,成為后世品評詩歌作品的重要方面之一。《詩經》是我國詩歌藝術的源頭,其中蘊含著多種藝術特色和極高的審美價值,“詩中有畫”就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一種類型。盡管到宋朝才被提出“詩中有畫”,但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在詩歌藝術中顯現,只是不曾被重視。
詩經;詩中有畫;藝術特色
“詩中有畫”這一藝術評論的概念最初源自蘇軾筆下,在蘇軾觀王維畫作《藍田煙雨圖》后,在題跋中寫道:
味摩詰之詩, 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 畫中有詩。[1]
這句話可以說是蘇軾對王維詩歌藝術特征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并一直沿用至今,以至于現在人們一提到“詩中有畫”就立刻想到王維。“詩中有畫”作為文學作品中藝術特色的一種,當然不僅適用于王維的詩歌作品,從宏觀上來看,中國歷史上不乏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繪畫藝術作品相互滲透影響,并相互補充完善力求營造水乳交融的意境。可以說,蘇軾對于“詩中有畫”的藝術凝練逐漸成為后世評論詩歌藝術的重要因素。
雖然“詩中有畫”最初是評價王維的詩歌,但是作為詩歌的優秀藝術特色代表,我們去追溯源頭,就應該從《詩經》研究起。《詩經》是我國先秦時期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古代詩歌藝術的源頭,它不僅開啟了詩歌藝術的大門,還滋養啟發了后世詩歌藝術的創作和發展。在蘇軾沒有此等評價之前,人們并沒有從“詩中有畫”的角度分析看待《詩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淹沒了《詩經》中詩畫交融的審美價值。
以《邶風·燕燕》為例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于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此詩描寫的是衛君送別女弟遠嫁的畫面。這首詩是我國最早的送別詩歌,極富有抒情色彩,宋代許顗在其《彥周詩話》中贊嘆為“真可以泣鬼神!”論影響地位,王士禛在《帶經堂詩話》中推舉其為“萬古送別之祖”。全詩一共三章,前面三章描繪了送別時的情景,第四章則贊美了被送者的美德。前三章均以燕子的動態描寫引入畫面,衛君與妹在郊外分手后,望著遠處逐漸消失的身影,淚如雨下。第二章,衛君遙遙送別,孤寂呆立的身影下依舊泣涕如雨,緊接第三章衛君送妹至南鄉,終須離別,致使心傷,詩篇中離別的畫面躍然紙上,三個畫面的連續性和關聯性為觀眾營造出一個憂傷的氛圍。盡管最后一章旨在凸顯被送者的美德,但是衛君與妹的離別囑托也形成一幅送別前的畫面,為全篇描繪一段故事的開始。
再以《鄭風·清人》為例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此詩是一首諷刺詩,并不是傳統意義上很好的作畫題材,但卻是可以巧妙安排的畫作。詩歌描寫的高克帶領的部隊駐守在彭地,戰馬披甲,氣勢雄壯無比;戰車上的矛飄著鮮艷的紅瓔珞,威武萬分。可是畫面中的清邑士兵卻不是在為抵御敵人隨時可能的入侵而認真備戰,卻在河上逍遙游逛,耍弄刀槍;身為將帥的高克也閑來無事,只是以練武來消磨時光而已。畫面中自由散漫的將領士兵與金戈鐵馬形成對比,增強了畫面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提及《詩經》中“詩中有畫”的觀點,實際上在古代已經有一些文學批評家對其有所認識,只是在《詩經》的全部詩歌中不具有普遍性,對“詩中有畫”的分析也只是停留在片面的角度,沒有能夠引起大的文學轟動引起重視。明朝董其昌在繪畫領域提出的“南北宗論”中明確的將畫派分為兩個,但在唐朝時期繪畫的南北宗并未區分時,關于詩歌已經用繪畫風格的“南北宗”概念來品評了。例如錢鐘書在《七綴集》一文中記載,《二南密旨》 “以《召南》:‘林有樸樕, 野有死麕’句,及鮑照‘申黜褒女進, 班去趙姬升’句, 錢起‘竹憐新雨后, 山愛夕陽時’句”[2],為南宗。以《衛風》‘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句,左思‘吾愛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句, 盧綸詩‘誰知樵子徑, 得到葛洪家’句,為北宗。”[2]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召南·野有死麕》和《邶風·柏舟》這兩首詩歌都是非常具有畫意的。如若不然,也不會用唐朝論畫專著《二南密旨》中的這兩句詩來區別南北畫風的不同,更不會以論畫派風格的“南北宗”來評論詩句中所包含畫意的藝術風格。因此,我們就以畫派的“南北宗”來評論《詩經·召南》和《衛風》的詩句,就可以了解古人對《詩經》中“詩中有畫”的藝術風格的前期認識與探索,這也足以證明“詩中有畫”在《詩經》中的藝術風格存在。[3]
“詩中有畫”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對其修辭方法和創作理論研究,的確是詩歌創造意境感動讀者的一種普遍藝術手法。因此,詩歌總是將外在的環境描繪和內在的精神抒發相結合,而作者想要將外在的環境和精氣神通過文字來傳達時,必須將外在環境的造型動態、色彩、光影等繪畫上的手法突出表現,營造一種詩畫相互交融的文學意境。這樣創作出來的詩歌通過意境的表現,必然具備了 “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同時,還能夠充分調動讀者的聽覺、視覺等其他感官一同感受將畫面與詩歌融合,共同體會“詩畫同源”的意境,進一步增強“詩中有畫”的藝術效果。
總的來說,回歸到藝術風格的源頭去看“詩中有畫”的藝術風格,從《詩經》問世以來發端,到南北朝時期謝靈運等的山水詩的出現拓寬了其藝術表現的形式,再到我們最為熟悉的唐朝大詩人王維,被董其昌譽為南宗畫派之首文人畫的典范,所以使宋朝蘇東坡凝煉出流傳至今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評論,至此“詩中有畫”成為品評優秀文學作品的標準之一和文學創作的理論經典。
[1] 蘇軾文集(卷七十)[C]
[2] 錢鐘書.七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 馬永忠,宋自蘭. 《詩經》的"詩中有畫"[J]. 《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8(01)
王匡(1993—),男,江蘇南通人,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
J29
A
1672-5832(2017)11-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