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明
(蘇州工業美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04)
中國近代高校訓導制興起的教育因素探析
孔曉明
(蘇州工業美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04)
訓導制作為我國教育史上的首創制度,其產生與興起有其一定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本文僅從教育自身的因素加以探究,詳細分析中國近代高校訓導制興起的教育因素。
中國近代高校;訓導制;因素
國民政府教育部及各級學校在實施訓育的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高校的訓育問題尤為突出。于是,教育界專家學者紛紛著書立說,提倡改革與完善訓育制。在這樣的輿論基礎和理論研究的推動下,國民政府開始實施導師制,以求彌補先前訓育過程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但是,由于導師制實施中本身也有很多困難。最后,為了應對與解決導師制實施中的問題與困難,有高校開始實行訓導制。而后,國民政府教育部開始推廣實施高校訓導制。于是,訓導制應運而生,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特有與獨創的教育制度。因此,有必要對于我國教育史上這種獨有教育管理制度的興起緣由加以詳盡探究。
訓育制萌芽于20世紀20年;真正實施訓育制是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的事情。1931年9月3日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7次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三民主義教育實施原則》;在其實施之后紛紛出臺的各大學訓育綱要,如1932年的《國立浙江大學訓育綱要》、《復旦大學訓育大綱》等,至此標志著大學訓育制的正式形成。但是,大學訓育制的實施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著諸多困難。這些困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各方面對大學訓育的忽視。特別在“九一八”以前,國內各大學的教育,都偏于學術的傳授與研究,而忽略了德育的指導,人格的陶冶。一般教育界份子或者教育著作家,也很少時論到大學的訓育問題;甚至有人反對大學里有所謂訓育的設施。他們的理由,不是說大學時自由研究學術的機關——純學術的機關;便是說大學生已經能夠自治,用不著再來訓導他們。由此導致學校方面因為沒有訓育部門的組織,對于學生也就沒有什么管理,一切聽學生自便。學生的起居作業,更沒有秩序,精神上萎靡不振形式上不整齊劃一,因而有人竟把大學比作旅館,學生比作旅客。并且還導致教師方面因為擔任教課的人,不必負訓導的責任,教了書便可以一切不管;學生德性的好壞,學業的進退,反正于彼無關。因此,大學教授便變成了教書匠,傳授知識,無異于商品的買賣,簡而言之,全部教程,都已發生商業化質變。①綜上所述,民國時期30年代之前的高校由于對訓育的忽視,造成這樣一系列的荒唐不堪的現象。
其二,訓育制度體系上的不完善。我國新的大學制度系抄襲歐美,而歐西文化偏重科學,大學更注重知識,憑著訓練的智慧來觀察自然與社會現象,發現其中的真理。但是歐美大學這種主知主義的色彩極濃,有人罵它是“販賣知識的場所”也非過火之言。有知識,無道德,不但不能算一個完人,而且作惡的本領更大,訓育的重要,于此可以想見。正如當時有關學者刊發文章所指出的“大學訓育雖很重要,而我國從前大學訓育組織,既無法規的根據,又無訓育人員的設置,幾無訓育可言。”②而這樣的問題正是民國時期大學訓育制不完善所造成的。由此可見,當時學校訓育窳敗的情形,均是源于訓育制在體系上的欠缺。
2.1 導師制的實施
民國時期伴隨著訓育制的實施,訓育的問題也不斷呈現,特別是高校訓育中,問題更是嚴重和復雜。在社會各界主張進行訓育改進的呼吁中,導師制也業已同時在上海的大夏大學、北京的北平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始實施。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時局中,隨著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頒布導師制實施綱要,導師制正式走入民國高校。正如1938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中等以上學校導師制綱要》所說,導師制實施的初衷是“為矯正現行教育之偏于知識傳授而忽于德育指導,及免除師生關系之日見疏遠而漸趨于商業化起見,特參酌我國師儒訓導舊制及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辦法,規定導師制,令中等以上學校遵行。”③由此,不難發現導師制的實施正是為了應對民國時期大學訓育制度實施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而專門引入的。
2.2 導師制實施中的問題與困難
導師制在理論上的確臻于完美,但是其實施卻并非一帆風順,由于當時現實條件的制約,導師制實施過程中顯示出來的問題眾多,困難重重。這些問題與困難在當時的研究中多有表述,如袁昂在1943年刊發的《大學訓育應該怎樣改進》一文中提及到大學導師制實施的問題如下:大學實施導師制,原本為酌采從前書院及英國牛津劍橋兩大學tutor制的精神。論理要教授住在院內,做個別學生的導師,師生共同起居作息,課余餐后,自由攀談,從容娛樂,活潑地表現一種敬業樂業的精神。但是當時國內高校能切實做到的,卻沒有幾個。當時一般大學都沒有認識導師制的重要,每學期僅僅做到把學生教員姓名分組公布就算了事,導師工作履行與否,便無人過問。④由此可見,當時高校導師制實施中的問題不少,困難巨大。
對于導師制實施中的問題,民國時期,主要是上個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諸多教育界專家學者總結了當時導師制實施的困難與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導師自身存在的客觀問題,如教師少,學生多,組導師無法分配;教師擔任教學時多,無暇指導學生生活;女教師人數少,女生組不能都有女導師;良好導師不易選聘。⑤其二,導師自身主管方面的問題,如有些學校在學期之初,各學生認定了導師,由導師召集一次談話(或請吃飯或請喝茶),最后學生回請導師一次,一學期內的導師工作差不多就是如此。⑥其三,導師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具體實施辦法與措施不夠細化。如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學生選訓和退訓難有適當的辦法;導師責任不易確定;編組方法未有依據;導師與導師間訓導方法難期一致;師生共同生活難期徹底實行;原有級任師范仍舊設置7等均沒有具體針對性的細化辦法和操作措施的規定。所以,出現上述諸多問題與難題也就在所難免了。
3.1 導師制的改進
針對導師制實施中出現的問題,當時就有很多教育學者又針對性提出了要對導師制進行改進的建議。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時間上主要集中于上個世紀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上半期。這也與訓導制的實施時間上是一致的。這些研究均涉及導師制實施中的問題與困難方面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在時間跨度上主要是1938年至1943年,與導師制的施行時間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改進意見與建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導師方面⑦,主要是減少課時數、增加薪金等方面;關于這一點的建議幾乎所有的研究導師制改進的文章都有提及。第二,是關于學校方面制定完善導師制政策和頒布具體的改進措施,如歐元懷在《推行導師制評議》一文中提出校長應有遠大眼光等較為宏觀的策略;吳家鎮在《我國大學導師之初步考察》中則提出改良學校設備、增加圖書雜志等建議。第三,是關于學校與家庭和社會相結合,共同開展導師制工作的建議。如葉松坡在《實施導師制后所發生的困難及其解決辦法》一文中提出導師制實施要聯絡家庭教育;歐元懷在《推行導師制評議》一文中也提出家庭社會應與學校合作。第四,是關于政府主管部門加強對導師制的監督和指導,如吳家鎮在《我國大學導師之初步考察》中則提出“教育部宜在最近期間之內,或則向各學校當局,或則由派出之督學,搜集關于導師制施行后之章則與意見;以為全國改進之方。對于導師制度,宜再由教育部詳加厘定,以為各校實施之標準。”⑧歐元懷在《推行導師制評議》一文中也提出“政府應派員視察各校實施情形”⑨等建議與策略。
3.2 訓導制的實施
如上所述,針對導師制施行中的問題與困難,教育界開展了諸多研究,并提出了許多有參考價值的意見與建議。而然,這些意見與建議并沒有從制度上改變導師制度本身。而真正觸及制度層面的做法首先是從1938年9月西北聯合大學率先設立訓導處開始。因為西北聯合大學是由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遷往陜南后更名而成的。而北平師范大學一向注重學生的訓育工作,一直信奉“師大使命既異,訓育未容忽視”,認為“師范教育為實現三民主義的國民教育之本源,必須以最適宜之科學教育及最嚴格之身心訓練”,辦法之一就是設立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把學生的思想行為與課外活動統統管理起來。⑩在此基礎上,西北聯合大學于1938年在全國大學中率先設立訓導處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后,1939年3月國民政府在重慶召開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會上教育部按照西北聯大設立訓導處的樣板,提出專科以上學校設訓導處的方案。同年5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行政組織要點》,規定大學在原教務處、總務處外,添設訓導處。同時,還頒布了《專科以上學校訓導處分組規則》,規定大學訓導處分為生活指導、軍事管理(后改為課外活動)、體育衛生三組。事實上,國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全國高校設立訓導處的基本出發點就是為了高校能有統籌的機關來負責導師的管理與協調,從而解決導師制推廣中的問題與難題。
最后,由此可見,中國近代高校訓導制的興起正式由于高校訓育制與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而采用的一種補救辦法。可以說,中國近代高校訓導制的實施有其歷史必然性,同時在一定意義上也具有其歷史進步性與局限性。
本文系2015年度江蘇省高校哲社基金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基金項目編號為2015SJB591。
注解:
① 鄭杰,大學訓育問題 ,英大周刊,1940 第4-5期:15-22.
② 袁昂,大學訓育應該怎樣改進,教育 1943 第1期 :10-11.
③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212.
④ 袁昂,大學訓育應該怎樣改進,教育 1943 第1期:11-12.
⑤ 葉松坡,導師制困難的解決法,江西地方教育,1939第163期:31-32.
⑥ 清士,談談導師制,教育與職業,1932第7期:309.
⑦ 葉松坡,導師制困難的解決法,江西地方教育,1939第163期:31.
⑧ 吳家鎮,我國大學導師之初步考察,教育研究,1936第71期:108.
⑨ 歐元懷,推行導師制評議,教育通訊周刊,1938第32期:7.
⑩ 北京師范大學校史編寫組,北京師范大學校史(1902年-1982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90.
孔曉明(1976-),男,蘇州大學博士研究生,蘇州工藝美術學院高教所副研究員,主要教育方向為高等教育理論與歷史。
G647
A
1672-5832(2017)11-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