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黑龍江大學東語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日本的思想》讀后感
趙 靜
(黑龍江大學東語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日本的思想》這本書的作者是20世紀日本偉大的政治思想家丸山真男,篇幅不長,卻相當不好理解。但是,這本書對日本人的傳統、日本人的思想等方面的分析總結比較客觀,且見解獨到,對深度了解日本和日本人幫助極大,推薦閱讀。
丸山真男提出無構造的“傳統”這一概念。首先,一般認為,中國傳到日本的儒教、佛教、以及后來的神道教、江戶時代的國學等,這些被稱為傳統思想,這是與明治維新之后的歐洲思想作對比而言。而丸山在這里強調的“傳統”是指日本人思想上的一個處理方式,他認為這種無構造的傳統主要指兩方面:一個是日本思想的繼起方式,另一個是思想受容的方式。即在過去,從日本面對佛教等外來思想開始,就未將其作為對象進行自覺認識,也未進行理性的“揚棄”,稀里糊涂地延續至下一代。這樣的結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不是批判性的發展,在縱向上缺少承上啟下的連貫性,也就缺少歷史的結構性;另一方面對于新事物過于“寬容”,“無限地擁抱”,呈現橫向上的雜居性。
根據丸山的總結,日本思想文學界與他國相比,罕見地發生了諸多次論爭也是印證了這一點:每一次論爭不是在前一次論爭的總結之上進行的,而是每一次都從最根本的問題開始討論,這樣就使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時間被反復拿出來討論,這樣導致思想的進步性也滯后了。
聯想一下明治維新后,日本文學思想界各個學派相隔一年兩年出現,甚至兩個三個并存,各自主張,呈現出比較雜亂的狀態;而這大部分思想的發源地——歐洲,則是按照時間順序,按其思想進程逐步發展出來的,這是一個極其自然的變化過程。換言之,日本在一種急功近利的情緒下,盲目地追求一種“新”,然后理所當然地認為這種“新”已經被自我完全吸收了。再比如民主這一概念,在西方知識界,這種已有數百年歷史的題目,至今仍然被反復質疑、一再探討。而到了日本,戰后幾年,就宣布已經把民主都弄明白了。著實令人驚嘆不已。
本文認為,這種思想“傳統”的特點——歷史的無構造,造就了日本思想的雜居,甚至可以說“混沌”,以及日本人思想上的“曖昧”,多注重感性體會,缺少理性說明。
日本第一部憲法是明治維新時制定的,由此確立了日本的君主立憲制。但是,此時日本的君主立憲和英國的君主立憲,卻在實質上有很大差別,那就是君主所擁有的權利大小不同。書中引用了清水伸《帝國憲法制定會議》中,明治憲法的主持制定者伊藤博文對于制定憲法的根本精神表明的信念,概言之即為,歐洲的憲法政治以宗教為機軸,而在日本,佛教神道教都不足以使人心所向,而只有“萬世一系”的皇室,才可以使全國上下同心。其中有一句令人極為印象深刻的是:“無論將來遇到怎樣的事變,都要保住元首的地位,決不讓主權落到民眾手里”(《伊藤博文傳》中卷,656頁)。這說明了當時的天皇,對于整個日本,是非常重要的存在,這種“君主憲法”絕不等同于西方的“民主憲法”。這是一種半封建半民主社會,形式設置都是民主的憲法的,但其最核心的、最有決策性的卻還是封建的。
基于上述國體特點,日本人對責任的漫無邊際的承擔方式,也就不難理解了。書中引用了曾在東京大學執教的德國經濟學家萊德雷,在所著《日本=歐洲》中的記錄:萊德雷留日期間,有兩件事讓他極為震驚。一件是大正年間的難波大助的虎之門事件,由此引起內閣辭職、從上到下的警察被罷免、犯人的父親也被罷官軟禁、鄉里的人們都進入喪期、大助小時候的小學校長和班級訓導也辭職等,這種從上到下的無形壓力,令人“自覺”承擔責任,算是一種沒劃清界限的“連坐制”吧;另一件是很多學校的校長不顧大火搶救天皇的照片,很多人甚至因此喪命。
這一部分包括:天皇制下的無責任體系、明治憲法體制中的最終判定權問題、對作為虛構的制度及其局限性的自覺認識、近代日本的制度和共同體、合理化的下降和共同體心情的上升、制度化的進展與“人情”的矛盾等六個小標題,也是本書最難理解的一部分,涉及很多政治體制、國家權力、法制人權等概念。簡言之,日本整個體制的運行,上面是天皇和政府,天皇有絕對權威,可以決策所有事情,政府給天皇提出意見,希望他贊成,這樣一來政府頒布決策的時候,好像是天皇的,但實際上又可能不是天皇的,再將這一決策繼續往下推,又要說成是全國國民共同同意的;而下面的推行主要靠的是無數的共同體,即一種村莊共同體,人人在“不說透”的情況下相互監督,就像天然的居委會,把上面下達的政策推行到挨家挨戶。
這一點對于解釋天皇為首的政府在全國征兵,發動所謂的“大東亞戰爭”,以及戰敗后天皇理直氣壯地“玉音放送”,在戰爭追責中消息的無影無蹤等等都有很大關系。
丸山認為日本的近代文學,是被“家”的同化和“官僚的機構化”這兩股推進日本的“近代”的強大力量挾持著,在力圖抓住自我的現實感的努力摸索中進步的。并且列舉了四個表現方面,其一方面說,“在表現感覺的細微差異上詞匯豐富,而在表現邏輯性的、普遍性的概念上詞匯貧乏的日語特性”,還有一方面說將感情寄托于四季自然、對人的言行舉止進行細致觀察、將微妙搖擺的心情用極度精煉的文體來形象化的文學傳統。本文認為以上這兩方面非常貼合日本文學的創作情況,今后可做進一步總結。丸山還提到“對制度的反抗(反官僚的情緒)與對抽象性、概念性的生理上的厭惡難以分離地結合在一起”,以及“俗世=現象的世界=概念的世界=規范(法則)的世界”這樣一個等式,由此聯想到日本近現代許多作家的作品中出現很多超現實的寫法是不是也是對當局、對制度一種反抗,大概也印證了這一等式吧。
以上是本文的淺談,理解還不夠全面。但是,在今后的日本社會及日本文學研究中,書中的理論觀點參考價值較大,很值得借鑒。
[1] 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M].日本:巖波書店,1961.
趙靜(1991-),女,漢族,山東青島人,黑龍江大學東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學。
R512.32
A
1672-5832(2017)08-0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