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思思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0)
從審美經驗方面談故事
——《尸變》
覃思思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0)
在當代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中,美學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當代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的一個重要角度。美學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文將側重從審美經驗方面談談筆者對故事《尸變》的一些看法。
《尸變》出自網絡小說《寶珠鬼話》第一章第三篇,是一個讓筆者感觸很深的恐怖故事。故事主要講述了以下內容:主人公寶珠家旁住著一位年近八十的秦奶奶,本來十分和藹的老人,在寶珠外出一段時間歸來后突然變得有些不大對勁。以前常外出“拾荒”的秦奶奶出門的次數變得愈來愈少,于是居委會三番兩次派人去探望秦奶奶。大家發現秦奶奶除了臉色不大好,以及家里彌漫著陣陣餿味外,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一天,老人那許久未來的兒媳婦和女兒為了爭奪大筆拆遷款突然帶著老人十歲的孫子回來看望老人。許是老人真的感到心寒,終露出真面目,人們這才知道秦奶奶早在幾年前便已經死去了。
看完這個故事,筆者到貼吧等地方征詢了許多網友對這則故事的讀后感,大家普遍持兩種觀點(看法):一是認為故事十分恐怖甚至很惡心,讓人有點難以接受,恐怖多于感動;一是認為這則故事讓人很感動也很心寒,感動多于恐怖。出現這兩張看法的原因有很多,筆者將側重從“審美經驗”的角度進行簡要分析。
美學中所謂的“審美經驗”是指人在現實和藝術活動中的審美感受,是美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在概念上,審美經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審美經驗就是與日常生活經驗、功利性社會活動經驗相區別的全部審美感受,狹義的什么經驗則指審美體驗,是主體在審美對象的作用下,達到主客體相互交流的高級活動。審美是一種精神性的活動,因此所謂的審美經驗主要是精神層面來說的。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兩種讀后感,其原因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2.1 不同的人對故事所觸發的感知覺不同
感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在人腦中所產生的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應。正如劉勰所說的:“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感覺無處不在,具有隨機性、特異性、感染性以及短暫性。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情況下都有可能觸發人一定的情感,但從感覺的四個特點來看,我們也不難看出,人對事物的感覺往往因人而異。出現上述的兩種讀后感,其實也是因為每個讀者對這個故事有著不同的感知覺所致。覺得恐怖多于感動的人,也許是對故事中的恐怖場景所刺激,致使大腦產生了恐懼心理,從而抑制了內心的感到,故事的感動點并沒有真正觸動到這部分讀者;而覺得感動多于恐怖的人則反之,故事中秦奶奶因為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兒女,死后仍不愿離開默默守護在家中,這些種種正是出于秦奶奶發自內心的親情與愛,這部分描寫比起恐怖場景更觸動這部分讀者,因此,在恐懼之余讀者更多的是感動。
2.2 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聯想不一定相同
想象與聯想是審美經驗升華的過程。所謂的聯想就是由感知當前的事物而回憶起另一事物,或由想起一件事而想起另一件事的心理活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談到過聯想,并且提出了三大聯想定律——相似律、對比律和接近律。相似聯想是有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憶,引起和它在性質上或者形態上類似的事物的回憶;對比聯想則是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憶,而引起和這一事物具有相反特點的其他事物的回憶。正如上文提到的,人的感知覺的觸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感知覺是引發聯想的基礎,每個人對事物的感知點不同,那么所進行的相關聯想也就不盡相同。閱讀本則故事的一部分讀者覺得恐怖多于感動,是由于故事中的恐怖因素對自身的刺激相對要大,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或者閱讀之后會自然而然腦補(聯想)一些恐怖的場景,使得故事的恐怖感更深也延續得越長,因此產生了恐怖多于感動的讀后感;而閱讀本則故事的另一部分讀者覺得感到多于恐怖,是由于故事中的親情比起恐怖給自己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在閱讀過程中或者閱讀后就腦海里就會不斷想起故事中的溫情場面而漸漸淡卻對恐怖場景的記憶,聯想到自己腦海中相關的人物事跡,進而對這種感動和悲哀就會有更為深切地體味。
2.3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體驗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死了/他還活著。”人的生命是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美學中所說的生命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出來與別的生命有共同之處外,更有其獨特的本質特征。人不是純感性的動物,也不是純理性的動物,而是感性和理性內在統一于自身的動物,因此人不但能理性地把握世界,同時也能夠感性地把握世界。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說人對于自我存在以及世界存在往往有著不同的感受,而這種感受往往會受自身感性把握影響,狹義來說就是受到自身生活體驗的影響。“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生活經歷、生活體驗的不同,面對同一件事物,人們往往也會有著不同的感覺、體會。
《尸變》中有這樣描寫到:“她沒理會我,已經歪著頭在一只只玻璃罩前細細地看著,半晌指了指邊上的蜂蜜核桃糕,癟了癟嘴,‘糕……’‘幾塊呀?’沒回答,她繼續道:‘她們喜歡吃……’‘哦……’我明白了,原來從來沒上我店里買過任何點心的秦奶奶今天突然跑來,這是特意買給她女兒們的。當下轉身抽了塑料袋給她包上,一邊包,一邊聽見她在邊上喃喃地道:‘這個……她們也喜歡吃。’回頭見她指著她腳跟邊那只菜籃子,里面放著一條魚和幾把不同的蔬菜豆制品,很新鮮,而之前很多年以來,我一向只看到她為了省錢而偷偷撿菜場里那些沒人要了的爛菜葉。突然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我沒吭聲,只低著頭繼續朝袋子里塞著糕。然后聽見她又道:‘多一點,寶珠妹妹,我有外孫了,他也要吃的。’”筆者本身屬于第二種讀后感人群,從小筆者便是與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對于老人家的節儉以及老人對孩子的疼愛筆者有著很深的體驗。于是看到故事中的秦奶奶,總會不自覺地想到小時候跟外婆在一起的種種,以至于這種簡單的描寫給筆者的觸動也許就比一般人要大的多。故事中可以觸動人的地方很多,每個人的經驗與經歷不同,那么得到的感覺也就不同。
審美經驗涉及的東西遠遠不止以上這幾個簡簡單單的知識點,它的精華需要筆者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拾得與累積。
以上就是筆者對《尸變》的一些分析。
覃思思(1993-)女,壯族,廣西柳州人,研究生在讀,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區域文化研究。
C613.5
A
1672-5832(2017)08-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