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瀟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淺談學校功能的偏離及思考
游 瀟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和教育改革的熱潮,學校教育的功能變得日益豐富且不可替代,但同時學校肩負的責任也越來越多,有些應有的功能沒有被充分的發揮出來,甚至發生嚴重的偏離。思考學校功能偏離的問題是使學校功能正常發揮的關鍵,也是不斷推進學校發展的重要一步。
學校功能; 偏離; 危害
人類的文化發展歷史表明,學校的出現是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也是文化傳播的需要。基于這樣的發展歷程,那么學校功能應該是什么呢?有學者指出:學校功能就是學校作為一種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專門性服務的教育教學場所或組織所能夠表現出來的性能、功效或作用。[1]那么學校功能偏離又是指什么呢?筆者認為,學校功能的偏離就是指,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學校所發揮的作用與學校的精神或學校發展的標準有了偏差甚至背離現象。
1.1 過重的學業負擔使孩子們不再快樂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處于天真、活潑、愛玩的年齡階段,然而現在的很多中小學生都不再那么快樂,原因就是“永遠也寫不完的作業和永遠考不完的測試”。在大量的作業面前,學生不再有時間去發展他們的個性,不再有精力去發揮他們的特長,沉重的學習負擔使他們失去了童年的快樂和自由甚至在此過程中,讓他們失去了自信,變得自卑。
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學習任務呢?原因無非是那一場一場的考試了。考試,作為一種比較公平公正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是無可非議的,在學校教學中使用也是非常有效且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可以檢測學生學習的情況,起到激勵和監督的效果,同時也可以反映出教師的教學問題。但是,考試并不是學校教育的目的,如果學校的教學都是為了考試而進行,這顯然是違背了學校存在的目的和意義,這樣就使考試作用變得片面和狹隘,教育也變得充滿功利色彩。在此借用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魯潔老師的話來揭露學校教育功能的偏離:“我們當下的教育往往是很殘酷的,它在很多方面已經失去了教育的本意和真意。教育的本意應當是:它賦予人以價值,并且不斷地提高這種價值,使得受過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意義,更能為其他人,為社會所接納、所需要、所尊重。但事實是教育往往被異化。學生們被篩選,被分等,有的人被攜上‘劣等品’而被淘汰,乃至一生都蓋上了這種‘劣等’的烙印。學校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變得毫無價值,教育否定他們學校遺棄他們,他們既在學校中不被教師們視為學生,也繼而往往為社會,為家庭,乃至為自己所否定所遺棄。”[2]
現行教育中,因學校功能的偏離導致的悲劇越來越多,由于在學校考試中得不到較高的分數而選擇自暴自棄的青少年也越來越多。這些都是學校教育功能偏離所導致的悲劇。
1.2 忽略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目前,學校里的教育過于強調選拔甄別方面的功能,這就使得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甚至包括家長,都是在為了一個較高的分數而努力。老師的教學工作過多地注重書本上的知識,忽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家長和學生也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書本知識上,放棄了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都無法得到應有的發展。這是我們目前的基礎教育中,學校面臨的巨大問題。
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中小學生的發展極其重要。尤其是在童年,從小培養兒童的實踐動手能力,對于兒童的智力發展、勞動習慣和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踐是理論學習的目的,書本上的知識只有用于實踐之中才可以真正的掌握,而不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創新意識的重要性更是人盡皆知的。創新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創新能力實際上就是國家發展能力的代名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解決自身生存、發展問題能力大小的最客觀和最重要的標志。
然而,在我國目前的基礎教育體系中,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的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活動少之又少,在一些比較偏遠的農村基礎教育中甚至完全沒有體現。
1.3 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法制教育嚴重缺失
中小學時期是學生各方面快速增長的時期,也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階段。道德教育是我們學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很多學校都開設有思想品德課程,然而在對某地區的中小學進行調查時卻發現,80%的學生有過抄襲作業的現象;62%的學生認為“爺爺奶奶勤儉節約的行為”是一種過時的消費觀;更有接近70%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甚至還有45%的孩子認為“拾金不昧”是一種“愚蠢”的行為。“重智育,輕德育”仍然是目前學校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作為一個法治的國家,我國一直把青少年作為法制教育的重點對象,而學校作為中小學生主要的學習場所,理應承擔此項義務,但在對未成年犯罪成員進行調查后,發現高達77.5%成員表示“法律意識淡薄。
2.1 沒有跟上社會轉型的需要
由于社會轉型發展,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對人才的需要也不再是僅僅局限于知識層面,只有一個較高的分數或者較高的學歷是無法適應當今時代的需要。盡管近些年,學校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但真正培養出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人才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2.2 忽略“人”作為個體的存在
很多學校打著“因材施教”的名義對學生進行“分班”,學生被貼上不同的標簽:尖子生、中等生、差生。這些標簽影響了孩子們真實的成長,“差生”在同學們的嘲笑中長大,“中等生”安于現狀,即使是那些“尖子生”也并沒有真正健康的成長,因為他們只是考試時的“機器”。甚至有一些教師為了提高班級整體的平均分數,竟然不允許班里的“差生”參加期末考試。這樣的學生怎么可能對學習充滿興趣、對學校充滿向往呢?這種不把學生作為“人”的教育,怎么可能不讓學校功能發生偏離呢?
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必須適應時代更新制度,學校的教育也必須做出適當的改進和調整以便學校功能的正常發揮,培養出真正適應時代的人才。
[1] 李興洲,《學校功能與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開明出版社,2007
[2] 魯潔,《超越與創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游瀟(1994-),女,漢族,河北邯鄲人,教育學碩士,河北大學,教育學原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637
A
1672-5832(2017)08-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