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 許玲
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工作創新探討
文/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 許玲
新媒體是基于互聯網而存在的新型媒體,在我國新媒體的發展基礎已經非常成熟,新媒體環境已經全面形成。新媒體環境給檔案編研工作帶來難得的時代機遇,但同時也對傳統的檔案編研工作模式造成嚴峻的挑戰。文章進而從檔案編研工作主體、工作流程、成果形態、成果傳播4個方面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工作的創新路徑。
新媒體;檔案編研;工作創新
檔案編研工作能夠反映檔案管理機構和從業者的專業水平,是檔案管理機構和從業者獲得社會認可、提升社會地位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保護原始檔案資料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檔案編研工作是檔案工作人員以館(室)藏檔案為基礎,根據一定的選題或意圖,對相關檔案信息進行梳理、編輯和研究,形成具有主題性、系統性、深度性的編研成果,是一項為全社會提供具有專業性、增值性、創新性的檔案信息開發和服務的重要工作。長期以來,由于受到“重館藏輕利用”思想理念的影響,以及編研手段和技術落后的制約,檔案編研工作在各個檔案機構和從業者身上總體上處于一種受忽視、低水平的消極發展狀態,這種消極發展狀態在新形勢下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急需打破,而且也是能夠打破并獲得新生式的發展。
近些年來,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數字化、網絡化、非線性編輯等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形成了明顯不同于傳統紙質媒體的新媒體環境。新媒體環境不僅顯著改變了傳統媒體曾經“一統天下”的舊格局,而且深刻變革了整個社會信息和知識的傳播方式,也勢必深刻影響到今后的檔案編研工作,對此必須加以高度重視和及時研究。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報刊、廣播、電視這些大眾傳播媒體而言的,是指隨著傳播新技術的發展和傳媒市場的進一步細分而產生的新型傳播媒體,主要是指寬帶互聯網絡、手機這兩類新媒體,也有人把這兩類媒體分別稱之為第四、第五媒體。新媒體是基于互聯網而存在的新型媒體,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已經較為普及,移動互聯網以及手機的用戶規模都非常巨大,據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手機網民占總網民規模的95%??梢哉f,在我國新媒體的發展基礎已經非常成熟,新媒體的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新媒體環境已經全面形成。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新媒體環境的不斷形成也給當今的檔案編研帶來寶貴機遇。一般來說,新媒體類型主要有網站網頁、社交媒體、互動電子屏幕等,新媒體具有數字化、網絡化、互動化、個性化、移動化、共享化等優勢特點,這些優勢特點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是移動互聯時代任何信息服務行業都必須加以考慮的新技術、新手段、新環境。檔案編研工作本質上看就是對原始檔案信息進行二次加工、開發增值和共享利用,是整個社會重要的信息服務工作。因此,在檔案編研工作中也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改進方式方法,提高檔案編研工作效率,提升檔案編研成果質量水平,擴大檔案編研成果的社會影響力。
當前,新媒體技術在各行各業中正如火如荼地大量應用,也開始逐步應用于檔案管理行業,一些檔案機構建立了檔案網站,開通了檔案機構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制作了一些檔案宣傳的網絡視頻,設立了檔案機構內部的宣傳電子屏。但是,相較于其他先行行業來說,新媒體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還比較滯后,尤其在檔案編研工作中的應用更是顯得落后。毫無疑問,新媒體環境對于檔案編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意味著重要的時代機遇,同時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新媒體意識。新媒體環境下的檔案編研工作要求檔案管理機構和從業者具備良好的新媒體意識。所謂新媒體意識,也就是基于互聯網思維而形成的數字化、交互化、共享化、個性化等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傳播思想理念,是一種適應移動互聯時代需要的全媒體運作新思路。長期以來,檔案行業習慣于手工運作,延續著傳統的紙質檔案管理模式,“重收藏輕利用”的思想和做法難以明顯改變,這種工作和思維方式也深刻影響到檔案編研工作創新,可以說,當前,檔案管理機構和從業者較為普遍地缺乏新媒體意識。一方面,檔案管理機構不能主動順應移動互聯時代要求,從而不能積極引進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檔案管理全流程;另一方面,檔案管理從業者也囿于固有的傳統思維模式,往往不能及時更新觀念,不能積極了解和學習新媒體有關知識和技能。
(二)缺乏新媒體人才。新媒體環境下的檔案編研工作不單單是個觀念、理念問題,更是實實在在的人才支撐問題,推進這項工作必須要有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復合型新媒體人才。所謂新媒體人才,是指具有新媒體意識,掌握新媒體運作知識和能力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新媒體環境下的檔案編研工作一方面要求從業人員具有檔案專業技術能力,能夠開展專業的檔案編研業務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計算機、互聯網、多媒體等方面的操作和處理能力,能夠勝任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工作的各項任務。一般來說,當前新媒體人才在各行各業均屬于稀缺性人力資源,在檔案管理和檔案編研工作領域更是顯得短缺,主要原因在于這方面人才難以引進、培養周期長、激勵不到位等問題,這些問題恐怕不是短期就能解決的。
(三)缺乏新媒體成果。新媒體環境下的檔案編研工作是一項新型的檔案工作實踐活動,它的實踐成果不再是傳統的、靜態的、紙質的平面媒體成果,更多地體現為互動化、動態化、數字化的多媒體成果。所謂新媒體成果,就是指集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內容為一體的互動化、動態化、數字化的多媒體成果。長期以來,檔案編研成果主要以圖書、海報等紙質書面形態呈現給讀者,形式單一簡單,缺乏吸引力,不利于檔案編研成果的宣傳。那么,在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人員就不能再滿足于傳統的紙質成果工作模式,必須事先統籌規劃適應新媒體需求的多媒體編研成果工作。當前,從總體上看,全國各個檔案管理機構提供的檔案編研新媒體成果數量偏少,社會影響較弱,顯然不能適應今后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需要。
(四)缺乏新媒體傳播。新媒體環境下的檔案編研工作是一項開放性、主動性、互動性的檔案工作實踐活動,它更加注重檔案編研流程的新媒體互動、檔案編研成果的新媒體傳播。所謂新媒體傳播,就是指以新媒體技術為手段開展的實時化、動態化、共享化的新型傳播方式。傳統的檔案編研工作習慣于“閉門造車”,缺乏與社會公眾的足夠互動,無論是在編研選題的選擇確定上,還是編研成果的評價反饋上,這就容易造成檔案編研成果與社會實際需求相脫節、傳播與宣傳效果不理想的不良后果。當前,不少檔案管理機構缺少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新媒體渠道,沒有開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檔案編研成果仍然局限于館內簡單展示,而未能通過移動互聯網向公眾開放共享,造成傳播效果不佳、社會影響力不大的尷尬局面。
作為一項新型的工作任務,雖然面臨不少挑戰,但也正因為基礎較為薄弱、前期工作滯后,新媒體環境下的檔案編研工作具有極大的創新空間和潛力。針對上述挑戰和問題,本文主要從檔案編研工作主體、工作流程、成果形態、成果傳播4個方面探討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工作的創新路徑。
(一)強化檔案編研工作主體。檔案編研工作主體主要包括檔案管理機構和檔案編研工作人員兩類,在新媒體環境下都要自覺主動更新觀念、樹立新媒體意識,提升檔案業務水平。分別來看,對于檔案管理機構來說,要進一步推進檔案管理信息化、檔案信息數字化進程,構建檔案信息管理大數據平臺,為推進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工作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礎;要積極引進和培育檔案編研新媒體人才,完善人才和成果激勵機制,為推進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工作創造良好的軟件條件。對于檔案編研工作人員而言,要積極參加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學習培訓,熟練掌握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的操作方法,努力提高自身運用新媒體開展編研工作的能力。
(二)優化檔案編研工作流程。在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工作流程要實現從“封閉式”向“開放式”的優化轉型,做到從選題確定到成果反饋的全流程互動。在檔案編研選題確定上,可以通過檔案機構官方網站或社交媒體向公眾征求意見,使選題更加切合社會需求、更加突出館藏特色。在檔案編研處理過程中,可以通過檔案機構官方網站或社交媒體補充征求有關原始檔案材料,尋求其他編研機構或專家學者共同合作。在檔案編研成果反饋上,也可以通過檔案機構官方網站或社交媒體向公眾征求評價看法,實現檔案編研成果評價社會化、大眾化。
(三)豐富檔案編研成果形態。在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成果要形成傳統媒體形態和新媒體形態融合發展的新局面,重點要豐富適應新媒體需要的數字化多媒體成果形態。數字化的出版方式,集文、圖、聲、像于一體,將立體化的編研成果呈現給讀者,具有強烈的感官沖擊、藝術效益和感染力,可更好地吸引讀者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興趣越來越個性化,數字化多媒體成果形態應該能夠順應讀者這些方面的變動趨勢,不一定非要長篇大論,更多可能采用小短文、小視頻、小動畫等形式呈現編研成果,增強檔案編研成果的時效性、可讀性和吸引力。
(四)加強檔案編研成果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成果的傳播空間獲得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要使這種可能性轉化成現實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要加強檔案機構網站建設,開辟專門的檔案編研欄目,全天候開放共享已有的非涉密檔案編研成果。二要加強檔案機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建設,通過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發布公開信息,回收讀者反饋意見。三要加強QQ群、微信群、網盤群等社交媒體群建設,增強實時響應互動能力,分享檔案編研最新成果。當然,有可能的話,檔案機構還可以研發檔案App移動客戶端,檔案編研人員建立網絡直播自媒體等等,進一步拓展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成果的傳播渠道。
[1]CNNIC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 L].http://w w w.cnnic.cn/gyw m/xw zx/rdxw/20172017/201701/ t20170122_66448.htm.
[2]胡康林.數字時代檔案編研的變革[J].湖北檔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