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
“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張 亮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
“一帶一路”建設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于我國而言,該戰略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是我國必須面對的事情。
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機遇;挑戰
2013年9月7日習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5年3月27日,中國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進入了全面建設階段。
“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涵是開放、包容、互利、共贏。首先是開放。“一帶一路”建設是應對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國際組織、經濟體開放的,不搞封閉,并沒有排他性。第二點是包容。一方面,這意味著“一帶一路”參與方的多元化,不針對第三方,不搞封閉。另一方面是合作方式的多樣化。“一帶一路”沒有嚴格統一的參與規則,各方可以采用雙邊或者是多邊的、本區域或者跨區域的多樣化的、多領域的、多層次的方式進行合作。第三是互利。在這個地球村里面,要想實現良好的區域合作必須是互利共贏。互惠互利是一切合作得以實現和延續的動力。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旨在立足于參與各方可以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第四是共贏。這是保障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一帶一路”建設為亞歐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中國的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第一,產業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一帶一路”將為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根據調查,在2012年的中國企業中有20多個行業的產能面臨著產業過剩的問題,產能過剩率高達80%以上,尤其是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根據估計,2015年中國的鋼鐵接近有1.3億噸產能利用率不到60%.隨著要素成本和優勢結構產業的變化,中國將展開產業與結構調整。“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根據沿線國家自身發展階段的不同,借助于資本的流動和產能合作推進本國結構調整和經濟的發展。通過共商共建基礎設施、各類產業園與共同的投資合作,為中國以及沿線國家產能合作與結構調整提供廣闊的平臺。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國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隨著工資、地價、等成本的上升,將逐漸轉移到經濟發展處于相對較低發展階段的國家。這樣一來,對于承接這類產業轉移的國家來說,他們會在外匯創造,人員就業,經濟的國際化發展方面獲得很大利益,而對于中國來講,一方面可以緩解國內產業過剩的壓力,更能適應全球化的趨勢,更好的“走出去”,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實現產業創新,實現更好的發展。
第二,區域結構調整面臨著新的機遇。自“一帶一路”提出之后,國內各省紛紛制定了實施計劃方案。陜西省率先提出了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陜西省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亞歐大陸橋的樞紐。陜西致力于把西安建設為現代化大都市,加強貿易交流,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科技教育等,緊緊抓住機遇,深化區域合作,促進互惠互利。廣西是我國唯一的一個與東盟海陸相連的省。海岸線長達近1600里,與東盟“一灣連七國”,擁有欽州、北海等北部灣良港。廣西要進一步開拓沿線國家的市場,進一步加速我國西南、中南地區面向東盟、走向世界。就“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國內的開放態勢而言,將重點涉及西北、西南等處于邊疆的省份。長期以來,這些地區受地理環境的影響發展水平總體來說比較低。
第三,“一帶一路”建設深化了中國同亞歐各國的合作。對于“一帶一路”建設,歐盟國家積極參與并給予支持。2014年3月,《關于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指出:“中歐加強交通運輸關系潛力巨大,雙方決定共同挖掘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歐盟政策的契合點,探討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開展合作的共同倡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于加強亞歐的經濟聯系,文化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的更好更快發展。中亞國家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也積極支持,參與。2014年5月,哈薩克總統在同習近平主席會談時表示:“哈方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拉動經貿、交通和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等領域合作。”目前,中國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目前,中國與東盟已經簽署了《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東南亞合作條約》等合作文件,建立了中國-東盟合作機制。
“一帶一路”建設是惠及幾十億人的大工程,然而它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面臨著許多挑戰。
第一是國家層面的挑戰。“一帶一路”沿線的地緣政治關系錯綜復雜,是大國戰略的敏感區。美國曾經在印度提出了“新絲綢之路”與“大中亞”思想,力圖以阿富汗為中心,吸引外資投入,維護其在地區的主導地位。美國還挑動和利用南海爭端,加深東南亞地區對我國的疑慮。俄羅斯方面,俄羅斯會擔心“一帶一路”建設影響歐亞聯盟,干擾俄羅斯主導的后蘇聯空間經濟的一體化,搶占橫貫亞歐大陸橋的商機。印度方面,出于中印的邊界領土爭端,以及維護和強化它在南亞-印度洋的主導地位的考慮,印度對于“一帶一路”建設始終保持警惕和矛盾糾結的心態。另外,我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由于歷史爭議,領土,領海爭端會很大地影響雙邊關系,繼而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造成極大的影響。
第二是企業層面的挑戰。“一帶一路”建設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這就和企業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由于我國的企業面臨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這也影響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首先是我國的企業缺乏共同的價值基礎。例如,中國一再強調建設“綠色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是惠及整個世界的偉大工程,它不僅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我們必須把握好機遇,應對挑戰,真正實現共同發展。
[1] 關于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N].人民日報,2014-04-01
[2] 杜尚澤,郝洪.習近平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舉行會談指出深化中哈戰略合作大有可為[N].人民日報,2014-05-20(1).
張亮(1991-),男,漢族,山東濟寧人,在讀碩士,就讀于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F120
A
1672-5832(2017)08-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