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春輝 趙迪雅 甘小龍
(云南農業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暴春輝 趙迪雅 甘小龍
(云南農業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經濟新常態是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重大階段性判斷,是對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經濟進入新常態,要求正確認識、積極地適應與引領。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創新與必然要求,也是黨中央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大決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可避免的的關口,它對推動經濟平穩發展,平穩前進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們不但要全面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還要按照中央工作會議的精神進行精準推進,對重點任務進行突破,來確保供給側改革能夠取得實效,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含義
理解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的含義,是黨員干部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也是決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的前提和基礎。按照人民日報所載權威人士的說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我國現階段實情出發,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簡易公式來理解,即立足于從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出發,用深化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既往生產要素配置扭曲,從而擴大、激發有效供給,提升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1.2 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提出以來,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解讀?,F在看來,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避免陷入認識誤區和觀念偏頗:一是完全照搬全抄,用傳統西方學派的理論觀點理解我國的供給側改革,西方供給學派主張張減稅降負、盡量放松管制、反對過度福利等,而這也是我國供給側改革中所有的,但基于我國國情和體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要更加豐富深刻。二是將供給側與需求側絕對化,認為轉向供給側就不必關心需求側。其實二者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而且兩方面要盡可能的對稱與平衡,才能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的發展。三是滿足于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僅僅是增加商品或服務的供應。在產能過剩、庫存嚴重的情況下,單純增加商品或服務供應的后果只會導致進一步的產能過剩和積壓存貨。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要淘汰過時、落后的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要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結構優化、動力轉化。四是避免將供給側改革泛化,抓不住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指出單純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不能帶來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只有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才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就是要立足制度改革,轉變體制機制,同時通過優化生產結構,提升生產要素,從而實現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最終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1 加快處置僵尸企業,清除過剩產能,實現市場出清
一方面,打好處置僵尸企業殲滅戰。實踐證明,隨著這個問題的持續,它所帶來的風險會越來越高。這意味著,面對扭虧無望的企業,地方政府不能搞保護主義;就司法部門而言,有必要為依法實施市場化的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就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而言,必須積極支持企業兼并重組;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部門,需要實行財政支持、不良資產處置、就業和生活保障政策。當然,實際執行也要因地制宜,有序進行分類,不得強行搞“一刀切”,盡可能地控制經濟和社會風險。另一方面,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已成為我國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點之一。同時,國家還可以提出和實施財政支持,處置不良資產,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和專項獎補政策,對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和地區,給予一定的支持。此外,要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增產能過剩。
2.2 尊重勞動和知識,尊重人才和創造,激發釋放人的潛能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根本是為人服務,關鍵是要打破制約束縛人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熱情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激勵體制,以此來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首先,重視保護激勵企業家精神。如今的社會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要尊重和保護企業家擁有私有財產的權利,改善和凈化政商之間的關系,要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讓人才永葆銳意進取的勇氣、舍我其誰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其次,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激發其投入經濟建設和創新創業的激情,充分挖掘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深厚潛力。最后,要破除人才交流互動障礙,讓人才各盡其才、各得其所,能干事,愿干事,干成事。要大膽鼓勵支持專業人才在科研院所、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之間流動,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心無旁騖地立足專業、發揮所長。
2.3 從嚴治黨,從嚴治吏,激發黨員干部干事的創業熱情與激情
越是在轉型期、窗口期、陣痛期,越需要黨員干部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要看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面系統分析世界經濟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科學分析判斷經濟走勢后主動選擇的經濟治理策略。因此,各級黨員千部務必排除干擾,勇于擔當,敢于作為,牢牢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重大原則,即堅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合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 龔雯,許志峰,王珂等.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人民日報,2016,01(04):01.
[2] 王一鳴?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人民日報,2016,03(29):07.
[3] 沈坤榮.側結構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求是,2016,(07)=27-29.
暴春輝(1993-),男,漢族,碩士研究生,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趙迪雅(1993-),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甘小龍(1990-),男,漢族,碩士研究生,云南農業大學,中國地方農業科學技術史。
F121
A
1672-5832(2017)08-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