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旻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長沙市環城游憩帶旅游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張 旻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休閑制度的調整,人們的閑暇時間不斷增多,旅游已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而環城游憩帶是居民使用頻率高,對城市風貌影響很大的區域空間。本文對長沙市環城游憩帶的現狀及發展條件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長沙市環城游憩帶的發展策略,以期通過有效途徑提高長沙環城游憩帶的景觀質量與利用效能。
環城游憩帶;長沙市;開發策略
吳必虎教授于1998年在《區域旅游規劃的理論與方法》中首次提出環城游憩帶概念,他認為環城游憩帶實際上指發生于大城市郊區,主要為城市居民光顧的游憩設施、場所和公共空間,特定情況下還包括位于城郊的外來旅游者經常光顧的各級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環大城市游憩活動頻發地帶,簡稱為環城游憩帶[1]。環城游憩帶以回歸自然為主題,形成了鄉村旅游區、度假區、生態觀光等休閑活動場所,有時也包含以回歸自然為主,服務于外來旅游者的資源與設施景觀。
近年來,長沙市環城游憩帶旅游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發展基礎[2]。目前以長沙市市中心為圓心形成了三個圈層。
第一圈層為城郊游憩區,基本上是一個半徑為十公里的環狀地帶,主要圍繞長沙三環線周邊形成一個游憩帶,目前以農家樂和餐飲為主。這個圈層是自發形成的,僅能滿足市民的淺層次需要,如餐飲、散心等。
第二圈層為近郊游憩區,主要是圍繞長沙市區約35-50km處形成的一個活動帶,南至石燕湖生態旅游公園,北至黑麋峰國家森林公園。這個圈層主要是因為城市經濟發展、交通條件改善后而產生的。這個圈層是居民游憩頻率最高的地帶,注重景點的個性化特色和精神層面的享受。
第三圈層是長沙市南面與株洲、湘潭相連,北面與岳陽、益陽相交而圍成的橢圓區域。主要包括瀏陽大圍山森林公園、寧鄉灰湯溫泉、望城黑麋峰森林公園等景點。這些地區由于交通、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其發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礙。這個圈層的發展更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與本土風情,隨著長株潭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第三圈層的發展將是重中之重。
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1.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對環城游憩帶的旅游資源了解甚少;2.旅游資源特色不突出,居民的認可度低;3.對旅游行為的重要載體——公交運行系統,還有待提高。4.尚有許多分散的旅游景點未納入環城游憩旅游帶,景區秩序比較混亂。
3.1 宏觀策略
目前,西方國家旅游業的發展主要是以私人機構主導,而我國則是政府主導,因此,長沙市環城游憩帶的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
(1)資金支持
近年來,長沙市政府在旅游的開發建設、景區經營管理、整體環境的營造、交通建設以及整體宣傳推廣等發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對長沙市環城游憩帶旅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3]。同時,長沙市政府還致力于投資公益性的游憩項目和游憩基礎設施,正在提供資金支持以夯實環城游憩帶的硬件基礎。
(2)政策支持與導向服務
政府可以實行多方位的優惠政策,如土地征用、人力資源開發等。長沙市政府現出臺了《游憩管理條例》,規范游憩服務和市場經營秩序,依法治理環城游憩業。將來還應繼續細化強化相關的管理條例,對環城游憩帶的各景區景點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減少重復建設,加強集聚效應。可設立假日旅游領導小組,在周末及黃金周期間,宏觀把握環城游憩帶發展步伐。
3.2 微觀策略
(1)優化游憩交通網絡
交通狀況對人們的游憩活動影響重大,直接影響到人們游憩動機的產生和游憩目的地的選擇,交通網絡的布局和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環城游憩帶景觀的布局,環城游憩帶的優化發展必然是以交通網絡的優化為前提的。因此,長沙市首先應該做的就是進一步完善長沙市交通硬件設施,如合理地增加公交,合理布局公交車線路。這樣才能保證居民到達景點的及時性以及順暢性;同時旅游專線巴士(旅1、2、3、132路)應進一步串聯分散旅游資源。環線的修建及2007年動工的地鐵,都可大大緩解交通壓力,為游憩行為提供良好的出行系統。
(2)美化道路景觀
城市景觀是一個城市帶個游客的第一印象,也是最直接印象。因此,美化城市景觀要注重整齊、美觀、整潔,同時還有注重視覺的流暢性以及景觀風格、色彩、造型的協調性。而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花開花落、樹影婆娑,與成幾何圖形的臨街建筑物產生動與靜的統一融合,它既豐富了建筑物的輪廊線,又遮擋了有礙觀瞻的景象[4]。道路景觀是體現城市風貌的重要風向標,建設好道路景觀便是為城市做了一次無言的宣傳。所以,長沙市可以將連接市區與環城帶的交通路線兩側進行景觀設計,種植形態良好的觀賞樹,增加綠化帶,營造旅游景觀通道,激發游客的游興。
(3)積極發展生態休閑產業
現代生態休閑產業注重的是規模效應,進行的是產業化經營。它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生態功能,主要是營造綠化景觀、維護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同時充當綠化隔離帶、防止城市環境污染。二是社會功能,即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放松身心、緩解壓力的場所,并有利于增強其教育功能和文化內涵[5]。三是經濟功能,現代生態休閑產業可為城郊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優化產業結構。四是示范帶動作用,主要是依托大城市強大的經濟科技和社會力量為發展高科技農業提供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
生態休閑產業發展的初期就是以“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游,但其畢竟是對資源的粗放開發,隨著游憩產業的深化發展和人們對游憩產品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這些旅游開始停滯不前。因此,環城游憩帶旅游應以現有旅游為基礎,積極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提升鄉村旅游的層次。
(4)結合傳統文化,發展文化旅游
旅游的核心價值是文化,文化的差異使城市形成了獨特個性,而只有具有獨特個性的城市才能產生獨特的魅力和持久的吸引力[6]。對長沙市而言,可以將傳統的名小吃(如瀏陽蒸菜、長沙口味蝦、剁椒魚頭等);傳統工藝(如湘繡、菊花石、銅官陶瓷、中國紅瓷)等引入環城游憩帶旅游發展中。同時,長沙還是著名的娛樂之都,其娛樂文化獨樹一幟,早已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這些元素都可以適當引入到環城游憩帶旅游中,可以讓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同時欣賞到民間傳統藝術與現代娛樂表演,讓文化名片成為旅游新的吸引點。
(5)促進當地居民的參與
長沙市環城游憩帶的發展必須依靠各方面人士的積極配合與保護,其中,當地居民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可以這樣說,社會團體、組織和當地居民的參與以及他們參與的程度與參與的方式,將決定長沙市環城游憩帶發展的進程。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網”,當前發展環城游憩帶旅游肩負著兩大任務,一是扶貧;二是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7]。因此,發展長沙市環城游憩帶的重點在于引導當地居民轉變思想、提高認識。
總之,長沙市環城游憩帶建設已經具備良好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如能正確引導,規范管理,深入挖掘其資源稟賦,研究居民的出行習慣,對游憩帶的旅游項目進行優化整合,必能使其形成良好的旅游效應,成為區域內重要的旅游資源。
[1] 吳必虎.大城市環城游憩帶研究以上海為例[J].經濟地理,2001,21(4):334-359.
[2] 蘇平,黨寧,吳必虎.北京環城游憩帶旅游的類型與空間結構特征[J].地理研究,2004,(3):98-101.
[3] 李江敏,張立明.基于環城游憩帶建設的城郊土地利用研究[J].理論月刊,2005,(5):82-83.
[4] 吳承熙.城市旅游的空間單元與幾何結構[J].城市規劃學刊,2005,(3):82-87.
[5] 保繼剛,龍江智.城市旅游驅動力的轉化及其實踐意義[J].地理研究,2005,24(2):274-282.
[6] 謝朝武.基于環城游憩帶開發的小城鎮建設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20-24.
[7] 余晟,何善波.城市游憩的社會學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54-61.
張旻(1983-),女,漢族,陜西漢中人,講師,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F590.3
A
1672-5832(2017)08-013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