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佳
(廈門大學 福建 廈門 361000)
論揚琴的包容性
李雨佳
(廈門大學 福建 廈門 361000)
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民族器樂千姿百態,揚琴,也可稱為洋琴,蝴蝶琴,它作為一種民族樂器,在漫長的歷史長流中去粗取精、發展變革,逐步在國內國外的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對于揚琴的釋義,筆者個人認為“是一種打擊弦鳴樂器”最為合適。理由有兩個:其一,它確實是需要演奏者手持琴竹,通過甩動手腕來擊打彈奏;其二,它的面板有琴弦,可以通過擊奏不同的弦而發出不同的音。
很多人說,揚琴沒有民族特點,沒有個性,體現不出中國音樂自古以來講究的“韻”味,不像笛子、琵琶、古箏、二胡等樂器,聲音一出來就分辨得出是什么樂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揚琴雖然屬于彈撥類,但是聲音很容易被淹沒。但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它不具備突出的個性,才讓它成為民族音樂發展中必不可或缺的一個門類。它的音色不突出,所以它可以和各種樂器進行融合演奏,嘗試不同形式的跨界,因此,筆者個人認為,揚琴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的包容性體現在一下三點:
在筆者看來,揚琴是一個“自理能力很強,又樂于助人”的樂器,它既可以作為旋律性樂器進行獨奏,也可以為缺少豐富和聲性的樂器進行伴奏,這是在民族樂器中很難得的一個性格特征。它可以作為舞臺上的主角綻放光彩,也可以甘于作為舞臺上的綠葉來襯托紅花的美。
據史料記載,揚琴在明末清初傳入中國,當時的揚琴只有兩排馬,20世紀中葉以前,粵派揚琴演奏家們一直使用這種傳統的兩排馬蝴蝶琴:左右各有7個音位,20世紀30年代變為8個音,后逐步增加至10個音位,稱為“雙七”、“雙八”、“雙十”等[1]。為了可以更好的詮釋更多的作品,揚琴進行了多次的改良,經過長期不斷的實踐,最終成為現在最常被業內人士演奏的402揚琴。現在的揚琴音域廣,和聲性強,加之演奏者是雙手持琴竹,左右手交替彈奏,可以進行快速的和弦分解,豐滿了音樂作品的音響效果,因此它成為了其他樂器的最佳伴奏型樂器,也是“揚琴——民族樂器中的鋼琴”這個美譽得來的原因之一。
揚琴音域廣,顆粒性好,“直嗓子”,所以,它很適合嘗試不同風格的演奏,尤其是近幾年,在中西方音樂交流如此頻繁的時代,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都可以在揚琴上進行嘗試與改編。比如李玲玲老師改編的美國鄉村音樂風格的《鄉村抒懷》,熊俊杰老師改編的風情萬種、探戈節奏的《自由探戈》,同樣是熊俊杰老師改編的具有狂野豪放風格的吉普賽民間音樂《吉普賽火焰》,民謠,爵士同樣也可以在揚琴上進行出色的詮釋。
現當代揚琴音樂作品的風格與過去相比,截然不同,最突出具有代表性的是黃河老師與王瑟老師共同創作的《四季——春、夏、秋、冬》,王瑟老師獨自創作的《云端》、《漣漪》等等,都是極其富有詩意,略帶輕音樂風格的作品,還有陳蕓蕓老師創作的《抽象畫》,這個作品具有西方無調性音樂的風格。中國的民族樂器最初都是五聲調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變為“七聲調式”,根據“十二平均律”彈奏半音,但可以精準快速的彈奏半音列,民族樂器中當屬揚琴最擅長,這也可以體現揚琴具有很強包容性的特質。
揚琴,在世界上分布很廣,歐洲、亞洲、北美洲、澳大利亞都有,不同文字的名稱多達幾十種,歐洲的英語國家一般稱它為Dulcimer(德西瑪)、Psaltery(索爾特里),東歐及通行斯拉夫語的國家叫它Cimbalom(欣巴羅),德國和周圍的國家叫它Hackbrett(哈克布萊特),南亞、西亞一帶叫Saunter(桑圖爾),中亞及中國的新疆叫Chang(鏘)[2]。這表明,揚琴是一件世界性的樂器,俗話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在筆者看來,揚琴這個民族樂器,揚琴所演奏的音樂作品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世界性的音樂語言,是中西方音樂文化溝通的一座橋梁。值得一提的是,國際上有世界揚琴學會這個組織,并且每兩年舉辦一次世界揚琴大會,大會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專業揚琴演奏家以及非專業的揚琴愛好者,他們彈奏各自國家的代表曲目,用揚琴音樂來溝通、交流,可以把自己國家的音樂帶到世界舞臺上,也可以汲取別國的優秀音樂文化,這種包容性是其他民族樂器無法比擬的。
揚琴,這件民族樂器,“出生”于國外,“成長”在國內,置身于兩種不同的音樂文化背景中必然有所失有所得,“失”的是它本質是一個“直嗓子”,沒辦法像本土民族樂器那樣做到有韻味有弧度的美,不過在這點上,我國揚琴演奏家們已經在想辦法彌補,比如項祖華、王沂甫這些老一輩的揚琴演奏家們提出了“壓”、“揉”、“滑”、“顫”這些技法,使得揚琴的音色不那么直接,“得”的是筆者在本文一直闡述的包容性強這個特質,這個特質在眾多民族樂器中并不突出,但也不容小覷。相信“低調有內涵”的揚琴在今后的發展中會越來越好。
[1] 吳迪、修海林,《來自美國阿拉斯加的清末中國揚琴》,[J],樂器,2009年第12期
[2] 趙艷方,《揚琴在中國發展的文化機理》,[J],中國音樂學,2001年第1期
李雨佳,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2015級研究生。
J632.51
A
1672-5832(2017)08-0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