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程
(聊城大學美術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淺談石濤山水畫的藝術特征
王鵬程
(聊城大學美術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石濤山水畫推陳出新,自成一家,主張“筆墨當隨時代”,畫山水應“脫胎于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進而“發自我立”。他的山水畫構圖新穎奇特,筆墨雄健縱恣,極富變幻。他的皴法或干或濕,或密或疏,隨機而化。
石濤;山水畫;藝術特征
石濤的山水畫具備創新的意境,山清水秀的畫面萬物交相輝映,給人一種超然獨處的感覺。他不宗于繼承其他的流派其他的畫家,而善于學習別的畫家的好的地方,再加上傳統的筆墨技法,又重視師法造化,經過完善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特點。代表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潑墨山水卷》等。這些作品風格多樣,筆法流利凝重,豐厚多彩,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覺刺激。作品用筆比較流暢穩重,靈活巧妙,特別喜歡點苔,鱗次櫛比,劈頭蓋面,豐富多彩;;墨的濃淡、干濕程度把握得恰到好處;其構圖技法也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分全景式跟特寫式;畫風獨具別致。石濤的繪畫,在那時候即名重于世,因為他游歷各大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構成蒼郁恣肆的獨特格調。
我國的山水畫,一般情況下是由原生態的山水轉化為具有藝術性的山水,并在原生態的山水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繪畫的思想來傳達其特有的魅力。
新穎奇特、標新立異這些特點是石濤在山水畫的構圖中別出心裁的地方。他對整幅畫的要求尤其對平遠、深遠和高遠三者間的關系非常注重,在石濤的整幅畫中,不管是畫山畫水,還是畫樹木石頭,都以不同于其他畫家的筆法展現在整幅畫中。這種表現手法在其畫面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比如說在他的《云山圖》中,突破了“三疊式”(最下層地、第二層樹、最下層山)和“兩段式”(景在底部、云在中間、山在上面)構圖方式,主要采用“截取法”從中間最精彩的地方來畫一幅畫。在其畫面中只能看見布滿畫面中的云山,從來看不見其山腳,而山頂也是隱隱約約呈現在畫面中,重點傳達煙云的氣勢感。其次,他又采用一水兩岸式的自然分疆法,整幅畫感覺在流動,生機盎然。偶然他也會運用別的方式布局如“之”字型。站在石濤的角度我們可以得到:構圖不僅要注意到其所描繪的景物,還要注意其所傳達的意境。
石濤在其繪畫中,特別講究所傳達的意境,不喜歡那種機械死板的構圖方式。在其描繪的物向上看來,突出其景和景的統一性,嘗試用意境的統一性來跨越其整合性構圖形式。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石濤的畫在構圖上石濤的畫在構圖上往往不蹈襲古人之規矩、落先人之窠臼,看似無法,實則亂中有序,并運用“三疊兩段”打破了傳統繪畫的構圖方式。《山水清音圖》就是如此,內容豐富、構圖飽滿,運用了三疊兩段的布局章法。在緩坡亂石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厚多彩。在參差縱橫的山脊間,奇松突兀,樹木繁茂,山壁陡峭;兩位高士在橋亭相對而坐,穿梭郁密的竹林和棧閣,旁邊是從山頭直瀉下來的瀑布構成了畫面的中景。
石濤更擅長“截取法”主張用意境表達傳神之處。他主要截取畫面最精彩動人的地方入畫。“截斷者,無塵俗之境。山水樹木,截頭去尾,筆筆處處,皆以截斷”這是石濤《畫語錄》中的一句話。他運用截取法是大膽的,這種技巧常使人眼前一亮。他在《枯木竹石》中運用了這一方法。畫面截取了山石的一小部分,枯榮的草木雜亂的附著在山石上。畫面看著不是很完整,但卻很好的表達了“枯木竹石”的思想。石濤的作品具備一種奔放郁勃的聲勢,以豪放之勢見勝。有《枯墨赭色山水》、《清音小閣圖》、《蒲塘詩意圖》、《云山圖》、《山水冊》《杜甫詩意圖》等作品流傳于世。石濤關于山水畫的言論,更多的表達都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一書中。他獨出心裁的藝術言論對山水畫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筆墨是傳遞中國畫意境的一種元素,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身份識別價值,是中國畫的精髓和標志。作為承繼了傳統中國文人畫的石濤繪畫藝術理論,必然把筆墨作為其重要的范疇。石濤認為,筆墨的功能,一是“形天地萬物”,二是“從于心”,即主張再現與表現的統一。
石濤山水畫善長用“墨”通曉“法”。作畫的時候用墨一般要濃墨淡筆干墨濕筆互相融合,要有濃筆淡墨干墨濕筆的區分,如果筆墨只是干枯的不濕作品會顯得太干枯,如果筆墨只是濕的不枯干的話作品會顯得太臃腫,只有將濃墨淡筆干墨濕筆相融方能突顯作品的變化。石濤畫山水他作畫中運用的濕筆用比較靈活,尤其是在他用筆墨交融和水墨浸透的書寫技法,而且他還筆濕墨枯一起運用,濃墨淡墨相結合展現,他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層次感、空間感令人佩服,彰顯獨特格調。有時運筆舒暢流利,有時又多用方拙的筆調,方筆和圓筆互相結合,秀氣的彰顯出來,顯得格外生動。在畫畫技法上他運筆比較靈敏。偶爾用很細的筆勾畫,很少去皴擦;偶爾用粗線勾斫,皴點一起使用。
在清初崇古、仿古風行的畫壇風尚中,能提出“我自用我法”、“筆墨當隨時代”等等革命性的主張。他的藝術理論和實踐建樹對后世中國畫的展開起到了巨大的鞭策作用。
從存于世間的繪畫看,石濤在中國繪的畫史上不只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有天賦的畫家,同時也是創作的題材比較多的畫家。石濤繪畫表達的方法變化多樣,又能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新穎獨特、別具匠心的創作理念也和他一生走過的地方有關,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賦予他基本的繪畫和深厚的繪畫素養,他把探索到的古人好的技法和對自然的真實感受加以融會,因此他對繪畫創作強調師法自然,把繪畫的創作和審美體系組成為“借筆墨以寫天地而陶泳乎我也”。
[1] 王伯敏.中國繪畫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2] 周時奮.石濤畫傳[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3] 朱良志.石濤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 周遠斌.苦瓜和尚語錄[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王鵬程(1994-),男,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美術,研究方向:中國畫。
J 209
A
1672-5832(2017)08-0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