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澤夏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401120)
虛擬財產之個人網店的法律屬性分析
郭澤夏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401120)
《民法總則》第127條就網絡虛擬財產保護作出規定。最初公布的《民法總則》草案將網絡虛擬財產以物權方式保護,此后的草案二審稿、三審稿及最終通過的民法總則均給予網絡虛擬財產需受保護的法律地位,但未限制以何種方式來保護網絡虛擬財產。所以,網絡虛擬財產無疑是需要被保護的。但具體將之以何種方式加以保護尚未需其他法律填充。就淘寶平臺上的個人網店而言,以何種方式對其加以保護的前提是明確個人網店的屬性。
個人網店的性質,作不完全歸納,可能是物權性、債權性、知識產權性。首先,知識產權說弊病明顯。第一,個人網店是客觀存在的數字信息,而非“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加以感受和消費”的精神產品。第二,個人網店的取得相較于知識產權的取得來說不具備獨創性,僅其取得方式較新穎而已。第三,個人網店不具備地域性。由于網絡空間的無國界性,網店難以體現知識產權地域性特征。因此個人網店權利不屬于知識產權。下文重點討論個人網店權利是否為物權或債權。
《民法總則》草案(下文簡稱《草案》)第104條規定:“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具體權利或者網絡虛擬財產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薄恫莅浮吩摋l文的規定肯定了虛擬財產作為物權客體的地位。《草案》如此設置是否具備合理性,仍需進一步探討。如個人網店可否作為物權客體,則其應滿足物的特征,即具備價值性、流通性、有用性、可控制性及稀缺性。
個人網店滿足上述物的特征。第一,個人網店具備價值性。用戶與淘寶平臺訂立用戶協議后,通過投入時間、精力、金錢、情感等以經營其店鋪,并追求網店信譽不斷提升為其帶來更高經濟價值。在此過程中,經營者的投入具備勞動性,因而具備經濟學上的價值。第二,個人網店具備流通性。由于店鋪不具備人格屬性,用戶之間可進行虛擬財產的轉讓。其轉讓類似于現實生活中物的轉讓。盡管淘寶平臺的用戶協議限制經營者對于店鋪的轉讓行為,但實際上該類轉讓行為并未減少,甚至催生專門提供居間服務的轉讓平臺。第三,有用性。個人網店滿足經營者與消費者的銷售與購買需求,實現網店經營者營利目標等,無疑具備有用性。第四,個人網店具備稀缺性。網店的產生需要經營者的投入,而非憑空產生。且網店地址等都是唯一的,不存在可復制性。第五,個人網店具備可控制性。經營者對網店的控制,以登陸賬號密碼為前提。個人網店的變化,也由經營者控制,依照其意志實現。因而,個人網店具備物的屬性,可以作為物權客體。
債權說的觀點認為,個人網店是基于經營者與淘寶平臺的服務協議而產生的合同之債。經營者與淘寶平臺依據一系列服務協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依經營者與淘寶平臺訂立的服務協議,經營者有權免費使用個人網店,但同時也需遵守服務協議的其他內容并接受淘寶平臺的監管。
3.1 針對債權說的若干質疑
(1)與判例網絡運營商“安全保障義務”互斥。2003年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審理的“李宏晨訴北京北極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娛樂服務合同糾紛案”①判決游戲運營商享有安全保障義務。網店經營者與網游玩家同屬虛擬財產權利人,在權利遭受第三人侵害時,法律地位相同。該案作為中國“虛擬財產第一案”,極具代表性與時代意義。安全保障義務法理基礎在于,風險制造者與控制者更有能力防范風險、控制風險。該原則不僅在于追求利益衡平,亦著眼于該種配置所消耗的社會成本最小。如依“債權說”,權利人僅享有債權,則依前述安全保障義務理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安全保障義務難以成立。
(2)債權說難以解釋網店經營者的實際處分權。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審理的“上海某服飾有限公司訴雷某某買賣合同糾紛案②”、“天津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訴邱某、雷某淘寶網店轉讓糾紛案”③中,法院認可出賣人對網店享有所有權。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審理的“李磊與姚俊旻、淘寶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④”中,亦認可網店經營者之間“網店轉讓合同”的效力。依照債權說,網店經營者對網店僅享有債權,此則不能解釋為何法院得認定僅享有債權的轉讓方享有處分權。
(3)債權說面臨刑法保護的障礙。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顏億凡盜竊案⑤”時認定“虛擬財產屬于游戲者私人財產”。《刑法》第264條的盜竊罪、第266條的詐騙罪、第274條的敲詐勒索罪所指“公私財物”,無疑指向受害人具有所有權的財物。若虛擬財產僅為受害人所享有的債權,則犯罪嫌疑人的行為至多構成第三人侵害債權,而不會導致刑事責任。
3.2 就債權說質疑的回應。首先,淘寶公司不僅依照其高新科技創建出淘寶平臺,更需付出巨大代價維持淘寶平臺的正常運作與更新。此外,依照服務協議,經營者對個人網店的使用是無償使用,既然是無償使用,經營者也無權主張就個人網店的所有權。其次,安全保障義務之前提在于,權利人權利遭受第三人侵害。權利人權益包括人身權、財產權。就財產權的理解不應是狹隘的。經營者可預見的收益若遭受侵害,平臺仍應負安全保障義務。再次,雖淘寶平臺的服務協議限制經營者之間對店鋪的自由轉讓,但該條款的效力值得商榷。提供格式條款的淘寶平臺一方利用優勢地位與經營者訂立的該條款可以格式條款處理。經營者間的轉讓合同未違背淘寶公司制定服務協議時的目的,不存在《合同法》第52條導致合同無效的情形,因而二主體間的轉讓協議當屬有效。最后,就刑事犯罪的理解更多的關注點應在于犯罪嫌疑人是否因其犯罪行為而獲得具有實體價值的利益。如因其侵犯個人網店的價值達到刑事犯罪的數額,則應對其定罪。
個人網店具備財產屬性,是需要被法律保護的虛擬財產。其為基于經營者與淘寶平臺訂立的服務協議而產生的合同之債。盡管其在一定程度具備物權客體特征,但法律尚未將其明確為物權客體的情況下,仍應將其視為合同之債。
注釋:
① 參見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2003)朝民初字第17848號判決書。
② 參見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2013)靜民二(商)初字第1123號民事判決書。
③ 參見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2013)靜民二(商)初字第1124號民事判決書。
④ 參見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2015)閔民一(民)初字第10711號民事判決書。
⑤ 參見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6)穗中法刑二終字第68號刑事裁定書。
郭澤夏,河南永城人,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學。
DF521
A
1672-5832(2017)08-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