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鵬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簡析德國的物權變動模式
李云鵬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物權是民法上的常用的概念,對物的移轉和流通作出了相應規定,故其屬于財產權的范疇。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法系對物權的內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對于大律法系中的物權概念,主要是從主體的權能和涉及第三人的效力的方面來定義的。大陸法系中的物權主要是指權利主體直接支配特定財產的權利。既具有人對物直接支配的內容,又具有對抗權利主體以外第三人的效力,是作為一個財產權的下位概念來使用的。
物權行為理論由德國學者薩維尼提出,被德國民法典所確認,作為德國物權變動理論的基石,一直延續至今,薩維尼在研究羅馬法制度時,認識到在物權變動中,交付也是一種合意的表現,交付是當事人之間交付合意和交付行為并存的行為。在深入的研究后,薩維尼提出抽象物權行為理論。
理論一經提出,即使到了今天,對于物權行為的理論的爭議也從未停止。對于大陸法系國家來說,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說屬于薩維尼和王澤鑒提出的理論。薩維尼對物權行為的定義是不明確的,但他卻同時指出:以履行買賣合同或其他以所有權轉移為目的而為的合同的交付,并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履行行為,而是一個特別的導致所有權轉移的物的“契約”。王澤鑒對物權行為雖然持不同見解,但是他的表述也大同小異,即“物權行為的意思表示本身即為物權行為,交付或登記為其生效要件”。可見大陸法系學者雖對物權行為的定義有不同見解。但是都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即學者們都承認物權行為的內涵是意思表示,對于物權的移轉,交易各方是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也就是德國民法理論中的“物權合意”,同時以意思表示為契合點,物權行為理應成為法律行為的一種。
德國民法理論在物權行為的基礎之上,設計了德國的物權變動模式,即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核心在于債權行為之外還有物權合意之下的物權行為要件。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分屬于物權法調整和債權法調整,進而延伸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
我國的民法及理論中并不承認物權變動中存在物權行為,所以對于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也就更加無法認同。中國在物權變動的領域所采取的實踐做法,很多學者將其冠以債權形式主義,主要是依據物權變動的核心是債權行為,債權行為作為物權變動的構成要件,且為核心構成要件,如果債權行為無效、可撤銷,則物權便不發生變動的法律后果,即使已經履行公示行為,物權也并未發生轉移,債權行為的不發生效力所產生的法律效果,則由合同的無效、可撤銷的適用效果來補正;已完成交付的,返回原物;已完成變更登記的,則需要重新進行更正登記。不當得利的適用只是在此情形下的選擇適用制度,并不是必須的適用。
從以上的理論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與大陸法系的典范之國——德國的差異主要有三點:1、債權形式主義并不承認有物權行為的存在,只是認為有公示行為的存續的必要;2、債權形式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步認識到區分原則的意義,物法與債法的調整范圍不同,物與債要分別認識,但是依舊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3、在物權變動的法律后果領域,德國民法使用不當得利來補正,而中國則可以選擇適用不當得利制度或者合同不生效、不成立的法律后果。
在案例適用中,中國與德國民法適用物權變動理論的差異更加形象。甲向朋友乙出售一套房屋,在同年七月交付了房屋,并于同年八月與乙同去相關部門,辦理了房屋的變更登記。甲與乙簽訂的卻是附條件的民事合同,在同年九月確定了條件并未成就。根據德國民法理論,甲與乙之間的物權變動已經發生,即甲的房屋所有權已然轉至乙,此時的房屋所有人為乙,對于條件不成就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只是基于不當得利的返還原物,而且要特別注意的是返還原物是原物的所有權。對于此案例,中國的物權變動理論認為甲的房屋所有權并未轉移,這是因為基于債權原因行為的不生效,從而引起物權變動的構成要件不全,物權變動受阻,此時所有權人甲不僅擁有房屋所有權,更加可以基于所有權來處分房屋。至于甲乙之間的變更登記。已交付的房屋既可以依據不當得利制度來請求返還原物,也可以依據債權行為的不生效來主張合同無效的返還原物。
由上,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的物權理論重視物的交換,所采用的制度在大力的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大陸所采用的物權理論雖然在物的流轉速度上有所阻礙,但是這種阻礙卻保證了出賣方的安全性。(出賣人與買受人的利益同樣值得保護)例如在脅迫行為、欺詐行為之下使得出賣方的意思表示不真實、不自由而訂立合同并交付動產或變更不動產登記,此時,我國將合同的效力也作為物權變動的要件,對于這種可撤銷的合同,只要在法律規定的撤銷權的除斥期間內行使,物權便溯及至合同成立時便未發生變動,對于保護賣方的合法利益具有極重要的作用。
中國之所以選擇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可能在民法理論構建之處,對于外國同時期的理論有些陌生導致的。但是時至今日,中國的民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只是承認并構建了物債區分原則,但也并未在法律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中適用物權行為以及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依然堅持債權形式主義原則,想必并不是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先進的民法理論的不熟悉,主要是考慮到兩點重要的因素;首先,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充分,誠信體系并未完全架構。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是事實,但是卻是不健全的。在交易之中,誠信的欠缺是任何商品經濟發展不充分的“陣痛”,中國也有,因為中國的經濟才建立與發展幾十年,遠未充分。各項法律與交易主體的交易素質都有待完善、提高。其次,重視交易的安全,并不過分追求交易的效率,這是市場經濟發展不充分的必然結果,國家的立法者在構建法律制度時,必然要以整個國家的經濟情況為依據,在我國經濟體制相對落后的情形下,重視交易安全,保障良好的交易環境與秩序是首選。
大陸法系發達國家的物權變動模式的確有其先進性與理論基礎的完備性,值得我們借鑒,但要建立在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不能盲目的進行法律移植,堅持符合本國國情的法律才是當下最好的的法律。
[1] 薩維尼:《當代羅馬法體系》,朱虎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2] 王利明:《民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李云鵬(1991.7-),河南鞏義人,河南理工大學,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
D943
A
1672-5832(2017)08-0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