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新
(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列寧與鄧小平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比較
陳國新
(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列寧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奠基人,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為了鞏固新政權,開始了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探索。鄧小平作為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同樣也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就如何擺脫“兩個凡是”的束縛,繼續進行社會主義的法治學說。二者都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法治學說,并建立起了符合本國國情的法治體系。本文通過比較二者法治思想,揭示二者在法治思想上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列寧;鄧小平;法治;比較
1.1 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執政黨應當在蘇維埃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貫徹自己的決定。蘇俄的憲法和法律,是在俄共領導下制定和頒布的,俄共(布)作為執政黨必須加強對立法和司法機關的領導,這是列寧的基本主張。但是執政黨不能干預司法,黨的機關和黨員要模范地遵守法律。列寧多次強調,黨的機關和共產黨員要帶頭遵守法律,支持司法機關獨立審判,絕不允許共產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利用特權逃避法律責任。
1.2 加強法律監督
列寧認為要充分發揮國家司法審查的監督職能。他強調檢察機關有從地方政權機關的一切決定或決議是否合乎法治的觀點對它們提出異議的權利和義務,檢察長的責任是使任何地方政權機關的任何一項決定都不同法律抵觸,要注意使整個共和國對法治有真正一致的理解。司法機關通過對行政機關制定的法規及其他行使國家權力的活動進行審查,宣告違反憲法的法規無效及對其他違法活動通過司法裁判予以糾正,從而切實維護憲法的實施,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1.3 嚴格執法守法
列寧對蘇維埃國家的法治建設,不是停留在制定法律上。他強調執法和地法的重要性。列寧認為,制定了法令和法律僅僅是開始,從制定法律到執行法律、實現法律,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只有法律是不夠的”,決不能滿足于頒布法令和法律。列寧特別強調在執行法律時,不能隨心所欲,不能摻雜任何個人的成見,不能依言不依法,依人不依法,要維護法治的尊嚴,堅決反對地方官僚主義者對法治的干擾。
2.1 把法治建設提到現代化的戰略高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同樣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轉折。新的歷史形勢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為此,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指出:“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鄙鐣髁x現代化建設需要安全穩定的政治環境,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而法治正是維護社會秩序,懲治犯罪,確保人民利益的強有力的武器。
2.2 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
根據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法治思想,黨的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做出了一條新的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982年憲法也明確規定: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各政黨“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護憲法實施的職責。”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執政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這在我國制憲史上是一個創新,也解決了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未解決的堅持黨的領導與法治建設的關系問題。這不僅有利于樹立黨模范帶頭守法的良好形象和形成全民普遍守法的社會風尚,還有利于推動政治立法和政治組織、政治行為的規范化、法制化。
2.3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鄧小平同志說過:“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規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不管誰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機關依法偵查,司法機關依法辦理,任何人都不許干擾法律的實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遙法外”。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科學內涵。
3.1 實事實求是二者法治思想的基石
十月革命勝利后,在列寧的領導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新生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為了鞏固蘇維埃政權,列寧結合本國的實際,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和法制學說,摧毀了舊的國家政權和舊的法制,頒布了憲法綱領等一系列法律法令,用法制的手段,有力地鞏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法制學說。
在鄧小平的大力倡導下,我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把立法工作提到新的高度,制定并通過了一系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法可循,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鄧小平的“快搞比慢搞好”的思想正是鄧小平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為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需要,而做出的及時、正確的決策,顯示出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勇氣和現實主義的偉大胸懷。
3.2 在黨與法的關系上,二者都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黨法思想
列寧明智地指出:黨應當通過蘇維埃機關在憲法的范圍內貫徹自己的決定,在黨政關系上,黨政不分的體制,必然造成黨法不分的嚴重后果。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后,黨內因黨政不分、黨法不分而造成官僚主義日益盛行。針對此種現象:列寧高瞻遠矚地提出:全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之內活動;必須明確地劃分黨和蘇維埃政權的職權范圍,以真正地實現黨政分開,避免黨法不分的嚴重后果;黨對領導工作不能過細、過多,面面俱到,應該把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還給相應的國家機關。
在處理黨政關系時,鄧小平提出了極富創見性的思路:黨的組織不是政府,不是國家機關。在處理黨與法的關系時,鄧小平強調,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從中央到地方,一切黨組織和黨員都要堅決根據憲法和法律辦事。黨組織和黨員要帶頭守法、自覺守法、學會用法。鄧小平的這些論述,既有利于法治建設的順利進行,又能發揮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鄧小平法治思想的一大特色。
[1] 列寧全集(第 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陳國新(1991.06-),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
D92
A
1672-5832(2017)08-0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