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君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14)
淺析布谷鳥在詩詞中的別稱及意蘊
畢曉君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14)
布谷鳥是我國南北各地常見的一種鳥,因其聲似催農播谷,很早進入了民眾視野。從《詩經·曹風·鸤鳩》到唐宋以降的禽言詩,“布谷”一直是文學作品中鳥類意象的名角。但“布谷名多”,今人又多以之為“杜鵑”別稱,缺少討論。本文粗略梳理布谷鳥在詩詞中的別稱及意蘊,以待專業學者精深研究。
布谷鳥;別稱;意蘊
杜鵑是鵑形目杜鵑科鳥類的通稱,據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二版該科在我國有8屬20種,布谷即大杜鵑,從生物學上很容易辨別二者,今人稱布谷為杜鵑也似有據。古人對鳥類的感知大多靠聽覺,布谷與杜鵑叫聲的表述在古人那里有明顯區分。布谷鳥聲似“布谷布谷”、“播谷播谷”以及后世禽言詩中抽象出的“割麥插禾”、“脫卻布袴”、“阿公阿婆”等。杜鵑因在東漢時期被附麗“望帝啼血”的歷史傳說,叫聲添加了幾分人文色彩,又有“杜宇”、“子規”這些別名,使其啼聲在宋以后的詩人那被構擬為“不如歸去”,杜鵑鳥也一直代表思歸的蘊涵。“割麥插禾”與“不如歸去”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象,故布谷與杜鵑并非是可合并的同一種鳥。
2.1 曾用名稱
漢末襄楷在奏疏中寫“布谷鳴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①”,這是目前所知“布谷”一詞在文學上的首次亮相②,這之前用名為“鸤鳩”、“鴶鵴”、“秸鞠”。布谷在《詩經·曹風》中稱為鸤鳩,《爾雅》又釋鸤鳩曰“鴶鵴”,《毛傳》釋“鸤鳩,秸鞠也”。
鸤鳩、鴶鵴、秸鞠,在“布谷”一名出現后少有提及,僅有幾例,筆者借助“詩詞名句網”(后文數據也用此網站)檢索摘錄如下:唐代元稹《授牛元翼成德軍節度使制》“而又忠孝謹廉,慈仁和惠,愛養士伍,均如鸤鳩,鎮之三軍,爭在麾下”和宋代王安石《楚國太夫人陳氏墓志銘》“侔仁鸤鳩,以母諸子”;清人陳維崧《春光好·桐川道中作》“鴶鵴叫,戍樓平,漆燈明,一路春田,四月少人耕”;南宋魏了翁《水調歌頭·風雪錮遷客》“懷秸鞠”和另一首《黃夫人之葬某新有喪不得為文以侑虞殯命兒沖》中“秸鞠聲中春滿羽”。
2.2 北人稱呼
北方對布谷鳥有音同字異的兩種稱呼,即“撥谷”和“勃姑”。《本草綱目·禽三·鸤鳩》中引陳藏器言,“布谷,鳲鳩也,北人名撥谷”。“撥谷”在唐代使用較多,李白有“撥谷飛鳴奈妾何”(《荊州歌》)和“日出撥谷鳴,田家擁鋤犁”(《十八家詩抄·卷五》)的詩句。《六書故》有注“斑鳩差小者,頸有白點斑,聲若布谷,又謂勃姑”。“勃姑”這一稱呼在宋詩中開始使用且因與另一種鳥“鴉舅”有“勃姑雨,鴉舅晴”的并列意象,賦予布谷鳥指代天氣的意蘊,如詩句“勃姑聲里雨冥冥”(宋·陸游·《春社》)、“勃姑午啼喚雨”(宋·范成大·《題如夢堂壁》)、“勃姑鴉舅叫樓西”(宋·胡仲參·《晚雨》)等。
2.3 南人稱呼
南方對布谷鳥的別稱,有方言多變、用字不同的特征,體現在“獲谷”、“結誥”、“擊谷”、“桑鳩”這幾種名稱上。郭璞云:“今之布谷也,江東呼為獲谷③”,《方言》作“結誥、擊谷④”。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下“今梁宋之間謂布谷為鴶鵴,一名擊谷,一名桑鳩”。其中“獲谷”、“結誥”、“擊谷”僅作為布谷別名在文獻中出現并沒有廣泛使用于詩詞里。“桑鳩”又稱“鳩”,這一別名有“鸤鳩在桑”化用嫌疑,在詩詞中的出現都與“桑”這一意象連用,唐元明相關詩句較少主要出現在宋代。如“數聲桑下又鳴鳩”(宋·陸游·《殘雨》)和“春鳩鳴桑間”(宋·韓維·《送子華兄辭家后還都》)等。
2.4 錯誤用名
錯誤用名是指被稱為布谷但并非布谷鳥,如“戴勝”和“郭公”。
“戴勝”又稱“戴鵀”,唐及以后相關詩文十分豐富且同樣傳達勸耕信息,如“桑間戴勝飛”(唐·白居易·《春村》)、“戴勝谷谷催春耕”(宋·歐陽修·《啼鳥》)等。但戴勝自是一種鳥類,在今天有俗名“臭咕咕”,與布谷鳥不同。《方言》曰“鸤鳩,自關而東謂之戴鵀,似誤蓋鸤鳩布谷也”,可知古人也已意識到這一點。戴勝叫聲與布谷鳥相近,且在民諺“谷雨三候”中“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任降于桑”,可知布谷、戴勝同為谷雨節氣間的鳴鳥,其意蘊相近也就合情合理了。
關于“郭公”,《禽經》說“郭公,鳥名,即布谷也”,又有徐珂《清稗類鈔·動物·布谷》“布谷,一名鳲鳩,又名郭公,絕類杜鵑,而體較大”,但筆者檢索統計相關詩文,發現多借此抒亡國之悲,意象與杜鵑相近,應是杜鵑鳥別稱。相關詩文較多如“郭公郭公曾君國”、“郭公蜀帝兩癡絕”(宋·劉克莊·《禽言九首·郭公》)”,“郭公前言亡國故”(宋危稹《郭公篇》)等。
3.1 節氣農事,催耕播谷
關于“布谷”本名,筆者在“詩詞名句網”中檢索得到148條詩句,其中宋(116)明(20)唐(5)清(3)元(3)金(1),數量之多、遍及年代之廣且意象一直與催耕相關,可見其與農事的親密關系,如“南村北村布谷鳴,家家隴頭催出耕。道逢田你喜相語,四十在個春水生”(宋·晁公溯·《布谷》)類,不勝枚舉、俯拾即是,處處體現布谷催春耕的意蘊。另外前述“勃姑雨,鴉舅晴”可窺見布谷在谷雨前后出現,有帶來雨水的美好征兆,是農事相關的益鳥。
3.2 租稅繁苛,生活困苦
這一意蘊在宋代初現,與當時繁重的稅收制度不無關系。布谷鳥叫聲在此時被記錄成“脫破袴”、“脫卻布袴”,帶有明顯現實觀照性。蘇軾著名的《五禽言之二》“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溪邊布谷兒,勸我脫破袴。不辭脫袴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癱”,個中際遇讓人讀來倍覺心酸。除了繁苛租稅,詩人在布谷意象里也抒發“脫卻布袴,貧家能有幾尺布”這些生活困苦艱難的喟嘆。
近年來名物研究、意象研究大熱,蟲魚鳥獸、聲音色彩這些意象被關注和重視。本文淺顯梳理布谷鳥的別稱及意蘊,為布谷鳥正名使其脫逃于名多且亂的境地同時列述其意蘊的形成與演變,溯流追源以期精深研究有所創獲。
注釋:
① 《后漢書》卷30下《襄楷傳》,第1080頁。
② 《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第273頁。
③ 《爾雅注疏》卷10,第341頁。
④ 《方言校箋》卷8,第52頁。
畢曉君(1992-),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在讀,山東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K207
A
1672-5832(2017)08-02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