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貞
(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影響我國獨生子女兒童道德經驗發展因素分析
賈 貞
(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日益增大的獨生子女群體,正在成為我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深入研究獨生子女的群體特征及道德現狀,客觀分析不同成長環境給獨生子女道德經驗帶來的影響,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家庭和全社會協作等方面采取有力的對策措施,為獨生子女群體和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對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特別是基礎教育改革,提高國民素質和未來民族競爭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獨生子女;兒童;道德經驗;道德發展
隨著我國獨生子女數量不斷增加,獨生子女群體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獨生子女兒童的道德發展問題尤為重要。
我國是獨生子女數量最多,比例最大的國家。自1980年我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規模以11.77%的年均增長速度穩定增長,1995年開始超過1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推測顯示達到1.64億,規模呈逐漸擴大趨勢,獨生子女家庭已經基本普及。獨生子女處于特殊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之下,與非獨生子女兒童相比,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新情況、新特點和新問題。
道德經驗以社會準則、道德要求以及具體的道德情境為對象,是對事實的理解和直接把握。道德經驗一般表現為,首先通過規范本身及其必要性的認識,掌握關于道德規范“是什么”、“怎樣做”、“為什么”等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消除意義障礙。這一方面來自于直接的道德經驗,另一方面社會道德教化為道德主體提供間接的道德知識。杜威的經驗哲學認為,經驗包含了有機體和環境交互作用的所有方式,是個體在世界中的所有行動和遭受。杜威也明確提到經驗就是生活和歷史的同類語,它既包括被經驗的對象又包括經驗進行中的主體,既包括經驗的結果也包括經驗的過程,既包括經驗的事實也包括人的價值。
道德認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人的道德形成和發展要經歷理性化和社會化的過程,由此基礎上產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認知才能真正成為其經驗,成為兒童道德發展的源泉。因此,研究獨生子女道德發展問題,客觀分析道德經驗對其成長產生的影響,總結把握其規律與特點,有助于家長熟悉了解子女各階段思想狀況和品德發展,改進傳統的教育觀念和培養方式,發揮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為孩子營造溫馨,融洽的家庭成長環境;有助于教師全面認識兒童的發展特點,因材施教,更好的發揮學校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引導作用;有助于發現獨生子女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缺點與不足,加快推進教育體制改革;通過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為獨生子女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打造更好地平臺。
兒童早期經驗的影響及其在人的整個一生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受一系列因素制約。它和兒童個人的特點,家庭及學校的教育,同輩群體的交往,社會法律制度等等都有關系。
其一,兒童道德經驗的建構,與兒童自身的氣質特點相關,受自我意識和發展速率的制約。自我意識是建構道德經驗的前提條件,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高的個體,能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社會的關系,能明確自己在學習和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承擔的任務,從而能主動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其二,獨生子女良好品德的形成,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絕大多數兒童的早期社會經驗來自于家庭中,因此一些道德經驗是從父母那里獲得的,許多道德品質是反射性和習慣性的。皮亞杰認為兒童早期的道德判斷主要受父母的影響,父母的道德觀點被兒童內化并且成為以后自律功能的源泉。后來,柯爾伯格在提出道德發展階段論的時候也指出“在分析關于早期家庭經驗對道德發展的影響的這些研究成果時,我們并不認為家庭對于道德發展是無關重要的。相反,我們提議兒童道德發展的基礎完全是在家庭中打下的?!豹毶优畠和幱谔厥獾募彝キh境之中,父母長輩對獨生子女兒童的過度關心和干預,易造成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心等道德問題頻出。
其三,兒童的個性道德面貌是通過一定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而逐步形成的。雖然我國的學校教育宏觀上都為達到同樣的教育目的,但是不同學校的人文環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學校教育氛圍導致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不一致的,這樣,學生對自己的要求也有差異,道德經驗的建構也一定存在差異。一方面學校教育的目標方法影響學生道德經驗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的職業精神也影響學生的道德經驗的發展。
人的道德經驗的生長需要教育,因為生活中有些經驗是不利于人的道德生長的,道德教育要認識到在實際中哪些周圍事物有利于引導人的道德經驗的繼續生長。因此,為了兒童的道德發展,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運用合適的方法來促進兒童道德經驗的生長,促進兒童道德的自然、健康的成長。應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創造有利條件,為之營造良好環境。
影響獨生子女兒童道德經驗建構的首要因素是以親子關系為中心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僅取決于家長的教育動機和教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取決于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家長在平常生活中要身體力行地為孩子做榜樣,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健康的道德觀與價值觀,父母的模范表率作用對孩子是最大的鼓勵。
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要針對性獨生子女群體的特點,加強對獨生子女學生的引導和幫助。加強學生和社會的聯系,增強學生對社會和集體高度的責任心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他們自主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與挫折的精神、能力與意志。學校還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重視正面宣傳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從不同方面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凈化校園不良風氣,用積極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領社會風尚,為包括獨生子女在內的受教育群體開辟多樣化的成才途徑及道德發展環境。
面對道德價值多元化和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社會各部門單位應建立有效協作機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范,營造知榮辱、樹正氣、促和諧的社會風尚。優化網絡、電視、媒體環境,通過社會輿論調整人們的道德關系,鼓勵或抑制人們的道德行為,打造法治民主文明健康和諧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通過改善獨生子女群體成長的環境和加強教育工作,使獨生子女同非獨生子女一樣得到健康成長。
[1] 郝克明,汪明.獨生子女群體與教育改革-我國獨生子女狀況研究報告[J].教育研究,2009,2.
[2] 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南京出版社,1993.
[3] 易連云,張艷.杜威經驗理論視角下幼兒道德經驗的內核與建構[J].學術教育研究,2010,11
G610
A
1672-5832(2017)08-02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