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翼增 楊 愛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0)
機動車限行政策的法理學分析
——以北京市為例
馬翼增 楊 愛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0)
北京市政府及北京市交管部門從霧霾防治與緩解交通擁堵的目的出發,長期堅持實施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然而這一抽象行政行為的法律基礎違背立法的科學性原則,同時也與上位法的規定不符,更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看,北京市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的實施存在明顯失當,而地方立法更應該遵從科學、實際、嚴謹的態度,這樣才能使法律的適用更加高效,從而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
限行政策;科學立法;效率;法治
北京市自2008年奧運會以來一直采取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霧霾的防治對于該地區而言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出于緩解交通擁堵的目的。然而該政策的實際效果卻并不樂觀,北京市的霧霾非但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還呈現逐漸惡化的趨勢,而交通擁堵也依然嚴重。這說明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并沒有實現原本的初衷,那么對于這項政策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我們有必要提出質疑,并且對于其背后所隱藏的問題進行一定的探究。
針對北京市目前正在實施的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站在法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其存在幾處明顯的問題,具體而言:
2.1 缺少上位法依據。北京市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是由市交通委依據《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第七十二條制定的,該條規定: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在一定區域內采取限制機動車行駛的交通管理措施。這里所稱的機動車顯然是包括貨運車和乘運車在內的所有類型的道路移動機械,然而根據我國自2016年1月1日起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下文簡稱《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一條之規定:“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劃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除此之外,《大氣污染防治法》并沒有其它條文規定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劃定禁止機動車行駛的區域,同時,該條文中進將可禁行的對象限制為非道路移動機械,而不包括機動車。這就證明,包括私家車在內的機動車在上位法中并沒有因大氣質量狀況而可被限行或禁行的理由,那么《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第七十二條的規定顯然缺乏上位法的支持,按照上位法效力高于下位法的原則,基于該條款作出的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也當然不具有法律依據,因此,北京市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存在明顯的不合法性。
2.2 違反科學立法的原則。科學性原則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則之一,立法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和反映客觀規律,充分借鑒和吸收歷史和外國的經驗。法律歸根到底是以發揮規制機能、調整社會關系、從而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的行為規范,如果脫離實際,缺乏科學理論依據,那么即便是合法制定的法律法規,有時也無法發揮出應有的積極作用。
北京市交通委顯然認為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機動車尾氣排放,故而從源頭治理的角度出發,才有了《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第七十二條的規定。然而根據相關研究和數據證明,霧霾并非機動車造成的,準確的說,只有特定規格的貨運車輛的尾氣排放才對空氣質量有明顯不利的影響,而其它所有排放達標的乘用車的尾氣排放都對空氣質量沒有影響。
當前北京市施行國五排放標準,在這個標準下,一類車輛(即乘用私家車)所被允許的最大一氧化碳排放量、碳氫化合物總排放量、可揮發碳氫化合物排放量、氮氧化合物排放量、PM顆粒物排放量分別為1000、100、68、60、4.5(單位為mg/km),而根據內燃機的運行特性,幾乎所有的碳氫化合物都是在冷車啟動階段排放的,而一氧化碳的排放除了出現在啟動階段,還出現在某些瞬態工況下,比如急加速急剎車。因此為了減少碳氫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主機廠在標定車輛動力總成時,主要致力于調控啟動階段的發動機工況來達到排放標準,事實上,按照當前汽車行業普遍的制造和設計標準,一款民用汽車的碳氫化合物排放量和一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控制在33mg/km和347mg/km左右,遠低于國五排放標準的限值。而氮氧化物的排放主要出現在瞬態工況下,然而對于城市路況來說,一款民用汽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大約在15mg/km左右,同樣遠低于國五標準限值。根據權威部門的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1.36億量私家車(小型客車)排放的PM2.5只占機動車排放總量的5.1%”①,對北京市而言,機動車排放的PM2.5占所有因素的22%。通過對比,結果一目了然,私家車對于霧霾的形成和加劇幾乎沒有產生任何明顯的影響,那么通過限制私家車上路行駛來遏制霧霾的動機便不成立了。
2.3 侵犯公民的基本權利。私家車是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每個公民對其所有的機動車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排他性權利。而立法過程中應當體現和貫徹人民主權思想,集中和反映人民的智慧、利益、要求和愿望。機動車限行政策一方面無法解決霧霾日益加劇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無法緩解交通擁堵的現狀,在這樣的實效前提下,機動車限行政策的唯一作用就僅存于限行二字的表面含義上。限行本是為了以犧牲公民的駕車出行權為代價,換取城市空氣質量的提升和交通環境的暢通這兩個理想的收益,然而實際的效果卻是代價付出了,收益卻幾乎沒有,那么這種明顯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的抽象行政行為以及相關的法條是否應當繼續存在和實施,值得商榷。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北京市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從解決交通擁堵,改善空氣質量的基本點出發,是非常正確而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措施,然而在立法的科學性方面還略有不足,基于此,現行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和實際環境作出一定的變通,這樣才更加契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中心思想,更能體現現行政策的時效性和立法者的高瞻遠矚,更可以為大氣質量的改善和交通環境的良好發展發揮積極意義。
注釋:
① 《2016年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16年6月,第7—15頁。
[1] 馮玉軍、王柏榮.《科學立法的科學性標準探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01).
[2] 熊明輝、杜文靜.《科學立法的邏輯》[J].法學論壇,2017(01).
馬翼增,法律碩士,西華師范大學。
DF416
A
1672-5832(2017)08-02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