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燕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共情的影響因素及認知神經機制
鄒小燕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共情指個體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部分體驗到他人感受的心理過程本文擬對共情的影響因素、認知神經機制進行綜述,總結當前研究的局限性進行總結,并提出未來共情研究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共情;鏡像神經元;心理理論
共情是指個體在認識到自身產生的感受來源于他人的前提下,通過觀察、想象或推斷他人的感而產生的與之同形的情感體驗狀態。共情起源于動物的親代養育,是一種良好的生存適應機制,對生物的環境適應具有重要價值。本文擬對共情的影響因素進行分類梳理,并對共情的認知神經機制進行歸納,以期為將來的研究提供參考。
共情的產生與共情者、共情對象以及社會文化環境息息相關。當前的共情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因素:面孔吸引性、性別以及社會情境。
1.1 面孔吸引對共情的影響。面孔吸引性對社會交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已有研究多關注面孔吸引對決策和認知的影響,但是當前有研究者開始關注面孔吸引對疼痛共情的影響。疼痛共情是指個體對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斷和情緒反應。呂杰妤用三個不同的實驗來研究面孔吸引對疼痛共情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面孔吸引性越高,被試對疼痛圖片的刺激的評定等級越低,即“越丑越疼”;實驗還發現面孔吸引主要是對疼痛共情的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起作用的,且ERP的實驗結果表明面孔吸引對早期大腦前部的N1成分產生了顯著影響,而對晚期的P250-P350成分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這表明面孔吸引對疼痛共情的影響主要集中于疼痛共情的早期的情緒分享階段;另外功能性核磁共振從大腦定位的角度出發,提出面孔吸引對疼痛共情的影響可能是由疼痛矩陣中的情感成分反映出來的[1]。綜上所述,面孔吸引性越低的共情對象越有可能使共情者獲得越深的情緒情感體驗,從而產生較深的共情程度。
1.2 性別對共情的影響。從共情的兩種成分出發,較多的研究者認為女性的情緒共情顯著高于男性。至于認知共情,則有不同的結論一些研究認為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都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也有研究對此提出了質疑。李丹等人認為學前階段的兒童并不存在情緒共情差異。進入學齡階段以后就表現出了性別差異,女性的情緒共情水平開始高于男性[2]。因為女性的情緒共情在從童年向青少年轉變的過程中提高了,然后趨于平穩,但是,男性的情緒共情水平一直相對較低,且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與情緒共情相同,學齡前的認知共情也不存在性別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在個體進入學齡期后開始逐漸顯現出來。有研究者認為7-14歲的青少年,其認知共情的性別差異最大,具體表現為女生的認知共情水平高于男生,同時女性的共情準確性高于男性[3]。也研究者認為認知共情不存在性別差異,他們用動態和靜態兩種方式向被試呈現不同類型的情緒面孔,要求被試識別圖片中的情緒,結果發現男女在面孔情緒識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4]。共情的性別差異有兩個原因:(1)與個體自身的生理成熟度有關;(2)男性和女性的社會性別角色傾向不同。
1.3 社會情境對共情的影響。共情對象的社會身份以及因此與共情主體形成的群際關系是一種常見的情境因素。個體更容易得到來自同一群體的其他成員的認同和支持,對不屬于自己群體的人則通常更難產生共情,甚至會出現幸災樂禍的情況。研究者發現歸屬于同一群體的成員之間可能發生更多、更強的共情反應。情境的公開性或私密性對共情反應同樣存在影響。研究者發現,當他人所需的幫助不是非常強烈時,兒童在公開的情境下要比在不公開情境下對群體外成員有更多的共情反應和助人意圖,對群體內成員的共情反應則不受情境公開性變化的影響。但是,當他人需要的幫助意愿非常強烈時,即使是在不公開情境下兒童對群體外成員也有更多的共情反應和助人意圖[5]。
大多數研究者的研究都表明共情的產生主要依賴于鏡像神經系統和心理理論系統。情感共情與鏡像神經系統的激活密切相關。一些研究發現:前腦島把邊緣系統與鏡像神經系統連接起來,在共情中具有重要的橋梁作用。當觀察者看到他人憤怒時,鏡像神經系統自動激活,然后通過前腦島把神經沖動傳遞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杏仁核也被激活,從而使觀察者也體驗到憤怒情緒[6]。另外一些研究則發現:頂上小葉、頂下小葉、背部前運動皮質以及額葉都在共情模仿中激活,但是額下回沒有激活。并且,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同等程度地激活。由此可見,頂葉和額葉的大部分區域,而不只是鏡像神經元區域在共情模仿中有關鍵作用。認知共情與心理理論緊密相關,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的腹側部位,而不是背側部位在認知共情中有重要作用[7]。綜上所述,情感共情的認知神經機制主要涉及:前腦島、前扣帶回以及頂葉和額葉的大部分區域。認知共情的其神經基礎主要是腹內側前額葉。
當前就共情的腦機制尚未達成一致意見,且多采用FMRI或ERP的技術進行研究,未來可考慮將兩種方法相結合,以便進一步對共情的認知神經機制進行研究;其次當前的研究多以疼痛共情范式為研究對象,多集中于對被試的消極共情進行研究,雖然也有研究者開始關注積極共情,但是實證研究還比較少,未來從積極共情的角度展開,以更全面的了解共情的影響因素和神經生理基礎。
[1] 呂杰妤.面孔吸引性對疼痛共情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2.
[2] 李丹,李燕,宗愛東,等.2歲幼兒移情反應的特點:與自發幫助、氣質、親子互動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5,28(4):961-964.
[3] Lam,Solmeyer,Mchale.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Empathy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2,41(12):1657-1670.
[4] Laurent,Hodges.Gender Roles and Empathic Accuracy:The Role of Communion in Reading Minds[J].Sex Roles,2009,60(5):387-398.
[5] Singer,Seymour,O’Doherty,et al.Empathy for Pain Involves the Affective but Not Sensory Components of Pain[J].Science,2004,303(5661):1157-62.
[6] Molenberghs,Cunnington,Mattingley.Is 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involved in imitation?A short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2009,33(7):975-980.
鄒小燕(1991-),女,漢族,云南昆明人,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研究方向:認識與學習的跨文化研究。
B842.1
A
1672-5832(2017)08-02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