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霽佳
(武漢傳媒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5)
虛擬現實環境下的動畫教學創新研究
尹霽佳
(武漢傳媒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5)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日漸成熟和日漸普及,其在各行各業的實用價值也日漸凸顯。在高校動畫專業的課程教學中引入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本文了探討虛擬現實技術如何在動畫專業教學過程中發揮作用。將虛擬現實技術的創新性引入動畫專業教學,將兩者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有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短板和盲區;能改善教學方法,幫助突破教學瓶頸;能提升教學質量,較好的激發學生能動性,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虛擬現實;動畫;教學
科技的突飛猛進,思想的日新月異,決定了高校教學的不斷推陳出新。如何使我們的教學富有生命力,緊跟時代步伐,與我們的學生受眾一樣永遠年輕有活力,是教育者們永恒的課題。對于新的潮流、新的變革、新的技術,年輕的學生們總是趨之若鶩,緊跟潮流。相比之下,動畫教學中的一些保守的教學方法,保守的互動模式卻止步不前,與學生漸行漸遠。在計算機技術高度發展與普及的今天,采用虛擬現實技術與動畫專業教學相結合,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短板與弊端,是動畫專業教學改革創新的一種途徑。
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教學中,主要有三種手段:桌面式虛擬現實、沉浸式虛擬現實、網絡式虛擬現實。
2.1 桌面式虛擬現實主要以計算機的顯示屏作為窗口,設計者通過屏幕能夠進行全角度的查看,并且通過鍵盤、鼠標等輸入設備對作品進行全角度的操作,通過專業軟件對作品進行制作和修改。此類虛擬現實的應用最為廣泛,硬件設備投入低,在設計領域與影視領域應用最多。
2.2 沉浸式虛擬現實是參與者通過頭盔式顯示器獲得視覺和聽覺的封閉,從而產生虛擬現實的感受。設計者利用計算機和專業軟件制作出一個虛擬的世界,使參與者各個感官都能沉浸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此類虛擬現實的硬件成本相對較高,但是推廣速度很快。
2.3 網絡式虛擬現實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使更多的參與者能夠同時進入同一虛擬空間,自由互動交流,獲得更多信息。此類虛擬現實有多媒體、跨領域的特征,對處理速度和網絡帶寬要求更高。
在高校的動畫專業教學過程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就是將動畫專業的理論知識、操作技法和最終成果要求,通過虛擬化的設計傳輸并展現給學生們。這樣可以使學生通過網絡親身感受和自主吸收課程內容,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發揮個人的創造意識,拓展學生思維與認知。高校動畫專業教學的虛擬現實技術主要體現為四種教學和訓練方法。
3.1 計算機仿真模擬教學
在動畫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案例和知識點是學生無法實際體會到的額。遇到學生無法真實觸及,無法實景展示的教學內容,教師即可通過計算機仿真模擬教學來進行實現。這種教學法,要求教師將課程內容做成綜合性的教學課件,并且針對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對課件進行學習和觀摩,在學習和觀摩的過程中進行指導和答疑。仿真模擬教學的應用,能夠較好的突破教學瓶頸,彌補教學演示的短板,通過計算機仿真模擬教學的方法,讓學生“真實”體驗直觀的教學感受,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3.2 計算機演示模擬教學
在動畫專業課程的技能訓練上,可由教師運用計算機操作系統進行模擬實操演示。分步驟、分階段引導學生對模擬演示進行充分觀察了解。在每個階段的演示模擬教學中,使學生充分體會實際制作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此情境構建自我的主體知識體系,幫助學生產生清晰的映像,加深對于操作要領和造作要求的理解,從而掌握動畫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演示模擬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動手難的問題,通過模擬演示和及時的指導答疑,使學生完成從觀看到實操的順利轉變。
3.3 計算機情景模擬教學
在動畫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情景模擬中作為參與者,在模擬其發展的虛擬環境中進行學習,更容易對其定位有清晰的認知,產生自我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能幫助學生產生真實感知,更容易產生主動學習的意愿,產生主動思維的求知意識。計算機情景模擬教學能保證在交流實際操作中,教師監控操作進程,及時答疑并指導。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將書本理論轉化為實際操作,親自動手解決問題,獲得實際的鍛煉。
3.4 網絡“鏈式”教學
在動畫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教材轉變為網絡多媒體教材體系,在動畫專業課程中將各項教學資料整合為一體,由學生自行調取,自行了解和使用,學生能夠在網絡環境中完成作品的調研及準備工作,再利用計算機進行設計和制作。網絡“鏈式”教學以計算機為載體的多媒體電子書作為教材,能夠使學生與教材良性互動,使知識不僅僅依靠文字的傳播形式,而是由多媒體的形式進行傳遞,更加生動有趣。
動畫專業的教學創新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動畫專業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動畫專業教學中引入虛擬現實技術,是為了更好的營造教學氛圍,轉變教學思路,激發學生潛能,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強化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目前在高校動畫專業的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困難需要我們共同克服。謹以此文為動畫專業的教學創新貢獻一份力量。
G43
A
1672-5832(2017)11-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