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晨
(鄭州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00)
宋代南方丘陵地帶的梯田開發
蔣玉晨
(鄭州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00)
中國南方多山地丘陵,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刀耕火種的畬田為主。然而這種耕作方式的產量較低,對地力的損傷很大,不利于南方的農業發展。唐宋之際出現的梯田,成功的解決了南方丘陵地帶的土地利用難題。有宋一代梯田的發展十分迅速,時人不僅總結了梯田開發的經驗與方法,更是注重探索梯田與周邊水源相互配合形成的農業灌溉系統。這對于改善南方地區地狹人稠的局面,解決宋代日益嚴重的人地矛盾具有重大意義。
宋代;丘陵;梯田;人地矛盾
自唐末以來,北方的大量人口向南方遷徙,江南地區的人地矛盾日益嚴重。南方丘陵地帶眾多,地勢陡峭,充分利用起來進行農業活動的難度很大。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后,北宋初年人心思定,社會經濟百廢待興。皇室與民間的大規模營建需要大量木材,濫砍濫伐導致天然植被的面積大量減少,環境急劇惡化。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而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①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黑龍江墾區考察,并對農墾定位、發展戰略、深化改革、糧食生產、綠色發展、農業科技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墾區廣大干部群眾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集團(總局)黨委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墾區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以把握精神實質、核心要義、統一思想行動為根本,以推動農墾改革發展為目標,注重以上率下,注重全面系統,注重知行合一,在“高”“廣”“深”“實”上發力,高標準高質量地做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時期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都分布著廣泛的梯田。其中以福建的梯田開發最具代表性。由于福建地區山地眾多,耕地狹窄貧瘠,原始的耕作方式根本無法滿足民眾對糧食的需求,所以人地矛盾十分嚴重。梯田的開發正好解決了這一迫切問題。據清人徐松《宋會要輯稿》記載:“閩地瘠狹,層山之巔,茍可置人力,未有尋丈之地不丘而為田。”②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記載:“閩山多于田,人率危耕側種,堘級滿山,宛若繆篆。”③可見福建山地丘陵地帶的梯田發展十分迅速,農民充分利用起來丘陵之上的每一寸土地進行耕種,滿山階梯狀的梯田十分壯觀。由于梯田的灌溉系統比較完善,所以對降水量沒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在干旱少雨的年成里,平地的耕田會受到很大影響,但梯田卻仍能保持較高的產量。據《宋會要輯稿》記載,福建山區的梯田灌溉“桌溜接續,自上而下,耕墾灌溉,雖不得雨,歲亦倍收。”④梯田高產的優點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并且被應用到了經濟作物的種植之中。在太湖、洞庭湖流域的柑橘種植園也選擇梯田的種植方式來栽種果樹,同樣收效甚佳。據北宋陳舜俞《都官集》卷十四《山中詠橘長詠》記載:“種樹傅山為級,以石砌之,龜黿二山在大湖中。”⑤
據《王禎農書》記載:梯田,謂梯山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處,除磊石與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自橫麓,上至危巔,一體之間,裁為重磴,即可種藝;如土石相伴,則必疊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勢峻極,不可展足,播殖之際,人則傴僂,蟻沿而上,耨土而種,躡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蹬陟,俱若梯蹬,故總曰梯田。上有水源,則可種粳秫,如止陸耘,亦宜粟麥。⑥
北宋時期的梯田種植方式,是在畬田基礎上的一大進步。充分利用山地丘陵進行種植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減緩人地矛盾,旱田改水田的方法也使農作物產量有所提高。梯田種植十分依賴于自然環境,據《王禎農書》記載:“稚苗亟耨同高低,十九畏旱思云霓。凌冒風日面且黧,四體臞瘁肌若刲。”⑦說明梯田的收成好壞跟降水量有很大關系。南方地區的梯田大多用于種植水稻,但是由于梯田多數處于山坡之上,汲水灌溉十分困難。宋人陳旉介紹了一種在山頂修筑池塘,蓄水灌溉的方法。據《陳旉農書》記載:“若高田視其地勢,高水所會歸之處,量其所用而鑒為陂塘,約十畝田即損二三畝以潴蓄水。”⑧
在有些河流干涸,水資源缺乏的丘陵地帶,梯田種植只能依靠天然降水進行灌溉。這樣一來,引進一種耐旱易活的稻類品種就十分必要。《王楨農書》中記載的占城稻就是一種優質的旱稻品種,“今關中有得占城稻種,高仰處皆宜種之,謂之‘旱占’。其米粒大且甘,為旱稻種甚佳。”占城稻米粒大而飽滿,并且耐旱,確實是十分優良的旱稻品種。但是占城稻也不是不需要灌溉,遇到十分干旱的年景,占城稻也難以收獲理想的產量。
最后順便指出,所謂最優分配方法,是指能滿足最多的相容公理的意義下的最好的分配方法.其他任何較優的分配方法,無論是否采用顯式指標還是數學模型,或者在本質上至多與本文的最優方法相同,或者只能在某一方面(如接近理想份額)超過它,但是必定在其他別的相容公理上有所缺陷.
由于梯田位于丘陵之上,地勢較高,如果不能依靠自然降水,就需要將低洼之處的水引向高仰之地,以保證水源充足。《王楨農書》中介紹的高轉筒車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這種筒車“或人踏,或牛拽,轉上輪則筒索自下,兜水循槽至上輪;輪首覆水,空筒復下。”⑨這樣一來就將低處的水源引上山頂,達到灌溉梯田的目的。“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⑩
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利用線上課程進行跨校學習,還能更好地學習線下的課堂知識,同時能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其教學效果也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但對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如何實施,也要根據各門課程的具體內容、教學目的進行相應的設置,更要根據師生特點進行一些靈活的調整。混合式教學是順應社會產生的教學方式,時代在變,教育也在改變,但是教育的宗旨沒有變,那就是培養出綜合素質能力突出的學生,使學生的社會價值最大化,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
宋代的梯田得到廣泛發展之后,長江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帶都能夠進行農業生產活動,這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十分有利。據《淳熙三山志》記載,福建地區原本“始州戶籍衰少,耘鋤所至,甫邇城邑。穹林巨澗,茂木深翳,小離人跡,皆虎豹猿猱之墟。”這種生產力低下的情況在梯田技術引進后得到了很大改觀。雖然福建土狹人稠,平原地帶可以種植的耕地面積更是稀少,但是其兩稅收入卻十分可觀。僅秋糧一項,就收入苗米“十一萬一千二石二升五合。”這與福建地區原本“虎豹猿猱之墟”的情況相比可謂天壤之別,梯田的開發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土地利用方面,宋代還有許多優秀成果。如圩田、葑田、架田、涂田等,都是宋代的勞動人民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人地矛盾而創制出來的。這些土地利用方式都有其不同的優缺點,但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為了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
注解:
①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證:《夢溪筆談校證》卷二十一《雜志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5頁。
②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第五十二冊《瑞異二》,中華書局,1957年,第2096頁。
③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十五《版籍類六.水利》,海風出版社,2000年,第167頁。
④ 《宋會要輯稿》第五十二冊《瑞異二》,第2096頁。
⑤ (宋)陳舜俞:《都官集》卷十四《山中詠橘長詠》,《宋集珍本叢刊》,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2004年,第 190頁。
⑥ 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之一《田制門》,農業出版社,1981年,第190~191頁。
⑦ 《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之一《田制門》,第191頁。
⑧ 萬國鼎校注:《陳旉農書校注》卷上《地勢之宜》,農業出版社,1965年,第24頁。
⑨ 《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之十三《灌溉門》,第331頁。
⑩ 《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之十三《灌溉門》,第331頁。
蔣玉晨(1994.03-),男,碩士研究生,鄭州大學,研究方向:明清經濟史。
G40
A
1672-5832(2017)11-0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