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才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000)
河北邢臺南大汪村墓斷代研究
成 才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000)
1956年秋,河北省文化局在河北邢臺南大汪村經過多次調查,挖出戰國銅器、陶器多件,發現新時期時代遺址一處,另外還發掘了戰國墓7座。《河北邢臺南大汪村戰國墓》簡報將7座戰國墓的年代認定在戰國中晚期,然筆者認為南大汪村墓年代應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之間,且更為接近戰國早期。本文擬將從陶器、青銅器和青銅武器三個角度對南大汪墓進行斷代(不包括漢墓)。
南大汪墓;陶器;青銅器;青銅武器;斷代
《河北邢臺南大汪村戰國墓》簡報發表于1959年《考古》第七期,河北省文化局根據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銅器、陶器將7座戰國墓的年代認定在戰國中晚期,然據張辛先生在《中原地區東周陶器墓葬研究》所持觀點,是將午汲古城及邢臺南大汪二墓地劃分至邯鄲區組,年代則認定為春秋晚期。其次,據井中偉先生在《早期中國青銅戈·戟研究》所持觀點,亦認為張辛先生的觀點可從。本文擬將從陶器、青銅器和青銅武器三個角度對南大汪墓進行年代判定(不包括漢墓)。
隨葬陶器按器形分為鬲、罐、豆、壺、鼎、圭6種。鬲三件,均為泥質灰陶,表面有繩紋。南大汪Ⅰ式陶鬲,斂口,唇向外翻成小平沿,口沿中部有一道線溝,略有折肩,足高。午汲古城Ⅱ式鬲,高襠,三足稍向外張,器型與南大汪Ⅰ式陶鬲十分相似。南大汪Ⅱ式陶鬲陶胎含砂較多,火候很低,斂口,侈唇,折肩明顯,足高而尖;Ⅲ式陶鬲略同Ⅱ式,但足極矮。與之極似的午汲古城Ⅳ式陶鬲,也是矮襠,幾乎著地。據《河北武安縣午汲古城的周、漢墓葬發掘簡報》,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將Ⅱ式陶鬲劃分為第二類墓,推測這類墓應屬春秋時代,最遲不會晚于戰國早期。而午汲古城Ⅳ式陶鬲則被劃分為第三類墓,其年代大約相當于戰國早期。根據南大汪墓出土陶鬲與午汲古城出土陶鬲的特征比對,可認為南大汪墓出土陶鬲年代最晚應到戰國早期。
另外,南大汪墓中出土陶豆6件,均為泥質灰陶,可分為2式。Ⅰ式上為碗狀,底座呈喇叭形;Ⅱ式與Ⅰ式略同,但有蓋。其特征與午汲古城有蓋豆和無蓋豆相吻合。午汲古城16號墓這類墓中,出現了細把豆,其時代大約相當于戰國早期,因此南大汪墓的時代應與之接近。其特征與上馬墓地M2012出土的B型Ⅰ式陶豆的特征亦相吻合,對應上馬墓地出土陶器墓葬分期,其年代也應為戰國早期。
其次,南大汪墓出土陶鼎共3件,都是泥質灰陶,可分為2式。Ⅰ式唇上翻與蓋吻合,圜底,三足較短;Ⅱ式與Ⅰ式略同,只是足較高,直耳,另外蓋上有三個鈕。午汲古城的陶鼎分為三型。其中A型陶鼎的演變趨勢是腹部由深而淺,器身橫切面由近圓形變為扁方形,三足由極矮而逐漸變高。南大汪Ⅱ式陶鼎應處在午汲古城Ⅰ式與Ⅲ式陶鼎的過渡時期,而午汲古城Ⅰ式陶鼎時屬春秋晚期,Ⅲ式陶鼎時屬戰國中期,那么南大汪Ⅱ式陶鼎理應介于春秋晚期和戰國中期之間。
再次,南大汪墓中所出土的陶罐可分為3式,其中Ⅰ式陶罐,斂口,有狹肩,腹部外鼓而中折,平底。而Ⅱ式陶罐與Ⅰ式陶罐略同,只是腹部細而長。相比之下,Ⅲ式陶罐則器身矮肥,圓肩。據中原地區東周陶器墓葬研究邯鄲區組的內容,作者將罐分為4式,形制演變趨勢為:緣由較寬漸變為無緣齊口,肩部由下溜漸變為上聳。據此可推,南大汪墓中出土的陶罐年代相較午汲古城要略晚。午汲古城Ⅰ式陶罐年代約為春秋晚期,所以南大汪墓出土的陶罐應在春秋晚期之后。
另外,南大汪墓還出土了一些銅器,器型主要有鼎、豆、壺、戈等。其中鼎有三件,分為3式,Ⅰ式鼎是斂口深腹,圜底蹄足,兩耳為方形,略向外揚,蓋上有鈕,鈕上有孔。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在棱的上下皆有蟠虺紋,最下面接近底處有獸面蕉葉紋一周,蓋上花紋與腹部相同,只是每組中間有一道寬帶紋相隔。Ⅱ式和Ⅲ式銅鼎與Ⅰ式銅鼎,形制略同,變化不大。相比之下,上馬墓地1004號銅禮器墓出土一件銅鼎,筆者將其劃分為乙類Bb型Ⅱ式銅鼎,與南大汪墓出土Ⅰ式鼎外形和紋飾等方面極其相似。
此外,南大汪墓還出土了兩件銅豆,形制與Ⅱ式陶豆略同,區別在于兩側有對稱環狀耳,蓋和腹上皆有蟠虺紋。上馬墓地1004號墓出土的Ⅰ式豆和15號墓出土的Ⅱ式豆與南大汪墓出土的銅豆形制上十分相似,但南大汪墓出土的銅豆把略高,整體相對瘦長,且器身有蟠虺紋,這與上馬墓地出土的Ⅲ式銅豆特征吻合,且符合豆從Ⅰ式到Ⅲ式的變化趨勢是:盤由深到淺,把手由粗矮到細高。
綜合銅鼎和銅豆的比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上馬墓地》一書中,將上馬墓地的墓葬年代分為了五期,將銅禮器墓出土的乙類Bb型Ⅱ式銅鼎劃分為第四期,其整體特征與南大汪墓出土的Ⅰ式銅鼎相近,根據變化趨勢,南大汪出土的Ⅱ式銅鼎年代較Ⅰ式鼎應略晚。再結合銅豆以及其他銅器組合的演變情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認定第四期墓葬的年代大體相當于春秋晚期或略晚。
據井中偉先生在《早期中國青銅戈·戟研究》中對東周時期銅戈的種類與形式的劃分,其中談到乙類直內有胡戈的C型Ⅲ式,該式銅戈長條援呈上揚狀,援本上端有一穿孔;長胡,胡上有三穿:長方內無刃,內上有一穿:窄鋒溜尖。這些特征均與南大汪村出土的Ⅰ式銅戈相符合。井中偉先生將C型Ⅲ式分在中原地區先秦銅戈總分期的第十期,年代相當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再者,南大汪墓在戈M1:21中發現一件鐏,斷面是橢圓形,鐏內有腐木,兩側有孔可以轄柄,下部兩側有蟠虺紋。上馬墓地2008號墓出土了12件鐏,其中Ⅰ式鐏橢圓形銎,銎內亦殘留有朽木痕跡,錐柱狀底,近銎口處有一周凸棱,棱下兩面飾鏤空蟠螭紋。兩件鐏無論是形制上還是紋飾上,都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據《早期中國青銅戈·戟研究》,年代亦在春秋戰國之際。
綜上所述,河北邢臺南大汪村墓葬所屬年代應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之間,根據所出隨葬器物的數量和特征,可認為其年代更接近戰國早期,敬請指正。
[1]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邢臺南大汪村戰國墓簡報》,《考古》1959年第七期,349-349頁。
[2] 張辛:《中原地區東周陶器墓葬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70頁。
[3] 井中偉:《早期中國青銅戈·戟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117頁。
[4]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北武安縣午汲古城的周、漢墓葬發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七期,343-345頁。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140-174頁。
成才(1991.08-),男,江蘇泗陽人,天津師范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研究生。
J31
A
1672-5832(2017)11-0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