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甜涓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淺談敦煌舞與敦煌壁畫的跨界
楊甜涓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國屬于地域遼闊,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文化也是燦爛而輝煌的,不論是舞蹈、音樂還是美術都是種類繁多、風格迥異的,在古代舞蹈資料記載中有著十分罕見又珍貴的舞蹈史料,就是凝固在石窟壁面上各個時代以舞蹈形態記錄舞蹈形象的藝術,壁畫中所表現的樂舞形象在“舞”與“畫”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敦煌壁畫中舞蹈的形象及舞姿的特點對于壁畫來說都是敦煌歷史的輝煌,也是舞蹈學者與美術學者的財富,在敦煌舞與敦煌壁畫這種親密的關系中,它們同屬于視覺藝術的范疇,它們之所以結合是因為有著種種的相通之處,然而,在本質上又有著獨特之處的區別,所以,才可以相互吸收與借鑒。
敦煌舞;敦煌壁畫;跨界
敦煌舞的起源可以從佛教的傳入開始,佛教的起源是在公元前五六世紀的印度,在張騫出使西域后建立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這是一個重要的商路,將中國、希臘、印度的文化、文學、宗教信仰等都在這聚集,所以敦煌舞、敦煌樂舞都是深受西域文化的影響,但在壁畫中又可以精確的發現,中國本土的美學精神體現出了在宗教氛圍中的精神,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在這種文化中對于儒、釋、道三種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很明顯,所以說敦煌樂舞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體系。
敦煌壁畫是跨越了無數個朝代保留至今的文化藝術,敦煌舞其實就是源于敦煌壁畫,換言之敦煌壁畫也就是敦煌舞的母體,壁畫中涵蓋了多個朝代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很多受時代的變化,政治經濟宗教的影響下展示出來的多元特征,敦煌壁畫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的發展是具有絕對統一性的,在壁畫中充滿著藝術魅力的佛像,雕琢的那樣精細不論是生活場景的展現還是天宮佛陀的展現都是那樣的富麗多彩。
2.1 壁畫舞圖的起源
敦煌壁畫的藝術大致分為了三個時期,早期是從4世紀開始至6世紀的北朝時代,中期是從6世紀末至10世紀的隋唐時期,晚期則是從10世紀初至14世紀的元代,從此后再無舞蹈壁畫,在早期的壁畫洞窟中有三大類壁畫,第一大類主要展現出很多身披彩巾,手部動作多為手捧彈指,風格特點都是來源于印度風韻的舞圖,第二大類則是部分窟中多為宮伎樂舞,多數菩薩著長裙,體態窈窕,表情含蓄內斂,舞姿體態柔婉,第三類就是多人舞、三樂人,二舞人身穿西北少數民族服飾。動作大部分都是移頸的頭姿,到了中期后隨著佛教滲透的時間,佛教藝術的世俗化、民族化較為明顯,在現存的洞窟中唐窟的比例占了一半部分,唐窟壁畫非常精美,宏大而又富麗堂皇,窟中的舞圖多為表現唐代真實生活,也明顯的表達了“健舞”、“胡旋舞”等多類型舞種,服裝也和早期壁畫明顯差別,多為頭戴寶石冠,上身都是半壁袖,下身為石榴裙,舞姿多數為剛勁有力的表現,展現了人間的婚喪嫁娶,闡述了人間的善惡有報,到了晚期舞圖沒有再像唐代那樣生動,但是舞圖的著重點放在人物的腰部、跨部加入了舞袖的獨特舞姿,與唐代舞圖有著明顯的差異,漸漸舞圖的匠工少之又少,開始有了不再像唐代那樣以善舞為榮的局面,但是不論任何一個時期,洞窟中舞圖展現的菩薩、飛天都是美而不媚,都是圣潔端莊之美,這也就是舞圖中精華所在,不論時期怎么改變舞圖表現的方式怎么轉變,舞與畫是不會分離的。
2.2 敦煌壁畫對于敦煌舞的影響
在當下以敦煌莫高窟取材的舞劇很多,例如大型民間舞劇《大夢敦煌》,是以看守洞窟的道士發現了藏滿經卷的洞窟為始,在浩如煙海的書卷中打開了這部畫家莫高和將軍之女月牙的愛情悲劇,根據壁畫中的舞姿形態加以提煉,賦予壁畫上飛天、菩薩、及世俗人物靈魂,就多種飛天造型有黑飛天、綠飛天、小飛天在壁畫靜態的造型中,加入了時間、空間、動力把所有的人物事物串聯起來,之所有飛天多種多樣,是因為在佛經中記載佛陀涅槃后,諸天菩薩皆來集會,飛天腳踩飛榻而來,以散花奏樂的形式來表示對佛的供養與尊敬,所以在人物造型的選擇上將壁畫中100多個敦煌壁畫舞姿復活,其中最為精彩的就是“反彈琵琶”“波斯舞”這些都是敦煌舞的代表,“反彈琵琶”最為吸引眼球,它吸收了唐代時期壁畫上伎樂天的多種琵琶舞姿演變而來,所以壁畫是中西文化交融和演變而來,也是多民族藝術復合的體現,但不論是敦煌舞劇還是舞蹈都沒有完整的去照抄某個洞窟的故事,是因為舞蹈只是一種藝術形式,在宗教的掌握下就會喪失其獨立性,同時也會限制它的表現,對于世界,敦煌壁畫是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對于舞蹈史來說,壁畫中的舞圖形象更是決定了壁畫對于舞蹈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莫高窟中的壁畫上有著各式各樣的敦煌舞舞圖,在當下這種舞蹈是非常具有藝術魅力的,不論是敦煌壁畫還是敦煌舞蹈在歷史文化中都是奇跡的出現,也是在藝術范圍中彌足珍貴的部分,在畫中有舞、舞中有畫的洞窟中有著大量千姿百態的鼓樂形象存在于此,當《大夢敦煌》在巴黎浪漫之都演出后,這種以東方的愛情故事為背景和古絲綢之路異域風情的表演方式使巴黎觀眾嘆為觀止,認為這種藝術應該屬于全世界,這也就說明了在國內外新時期下的新發展,敦煌舞獨特的韻律感,獨特的舞蹈語匯,它是以全新的舞蹈思維走向舞臺,已經產生出的優秀作品非常之多繼《絲路花雨》、《大夢敦煌》之后還出現了以強調敦煌壁畫樂舞的《敦煌古樂》、《飛天》、《霓裳羽衣舞》等歌舞樂形式的舞劇,復活了敦煌壁畫,從靜態到動態的轉化,如今的敦煌壁畫、敦煌樂舞是向人們詮釋我們的歷史信息及東方神韻,把中國古代的樂舞、壁畫、詩詞之精髓完美的展現,在具有獨特美學價值中繼續生根發芽。
3.1 敦煌舞蹈與敦煌壁畫的多樣統一
在哲學中,對立與統一是相近之意,世界上有著各式各樣截然不同的事物,而這些事物的組成就構成了這個世界,多樣讓這個世界變的豐富多彩,而統一則讓這個世界變的聚合,敦煌壁畫就是多樣性的集合不論是人物還是內容都是那樣的豐富,在壁畫中不同的人物、事物都是不同的意義,像佛國中的菩薩舞女就是代表著描述我佛慈悲之形,而善男子善女人則是表情虔誠供養之心,不同窟中的不同故事,表達著不同的佛理,但是表明的目的只有一個也就是統一,統一讓人們看到感受到佛在世間人們心中的形象與極樂佛土的美好,在各個窟中菩薩、佛陀的形象數百種,造型、服飾、顏色、姿態都是多樣性的,讓人們感受仿佛這些壁畫都有了生命,這也就是最高境界的多樣與統一。那么舞蹈則是壁畫中的精髓,將多種多樣的菩薩像抽離出來,賦予生命和色彩,像在舞圖中飛天可與凡人共舞,也有神秘感的飛天有著朦朧美、距離美的模樣,舞姿并不美妙也不輕盈,但是恰恰多種的結合才能達到形與神的高度統一。
3.2 敦煌舞蹈與敦煌壁畫的對比和諧
在美學中對比與和諧很簡單,就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通過明顯的比較找出差異之處,形成鮮明的對比,和諧則是相對比而言把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不僅看不出來不同之處反而更顯得和諧,“色彩”就是最明顯的對比與和諧,敦煌壁畫經歷了各個朝代,但是繪畫的色彩的種類并不多,如果運用不當的色彩,這個窟中則看起來渾濁不堪,敦煌壁畫在人們心中都是色彩絢麗的,這就是因為古代的畫工們都是技藝精湛,在繪制壁畫時都是巧妙的運用色彩,色彩對比運用非常有規律,有大量的窟中都是金色、紅色為主調,搭配著墨綠、黑為輔色,這種絢麗輝煌且有端莊大氣的配色,來表現了極樂世界的美,會讓人產生身心向往的感覺,如果色彩搭配的單一,如運用金和紅,那么人物會顯示的單一死板,將所有的人、事、物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完美的運用了和諧與統一。舞圖中的敦煌舞更是如此,原來的飛天給人感覺祥和,自盛唐時期后的飛天則多以黑色調為主,再以白色勾出人物的輪廓線條,飄帶也是用黑色構成,給人一種詭異感,但是近幾年也有學者們認為是顏色暈染久而久之氧化的現象,也有人稱是畫工們有意而為之的,那么,不論任何一種的說法,都是表明了創造者有意識的作品,他們希望畫中人與現實拉開距離,強調人神兩界的距離感,不論怎樣,這都是壁畫與舞圖強烈的對比,也因為藝術與慢慢的和諧相融合。
敦煌一詞,在世人心中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囑托之地,宗白華先生曾經預言說道,中國的美學史會因敦煌的發現而重新改寫,事實卻正如宗先生所言,敦煌熱再次席卷全國,在壁畫中折射出來的是中國華夏民族的財富,連綿千余年壁畫中的菩薩、飛天表達出的是歷史發展中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表現,敦煌舞也將壁畫舞圖中原型復活在舞臺上,它是一套獨特的審美舞蹈語匯,這就是將不同的風格有意識的搭配在一起,產生了全新的藝術效果,將畫與舞演繹,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最完美的嫁接,舞蹈的作品都是有主題的,都是通過人物、情結來表達推向高潮,壁畫中的舞圖就是他的藝術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跨界”,很難想象如果僅憑借舞譜,而不運用身體,那么就是不成立的,在當代我們也將釋放出壁畫的藝術創造力,吸納保留各個藝術形式,加快自身的發展,要用新的視野去發掘,不論是哪種跨界傳播都要去創造新的生命,進入新的階段。
敦煌壁畫雖然褪了色,雖然多了斑駁,但是那壁畫上的飛天、菩薩,正如歷經滄桑,洗去繁華,再度看到它的時候不論是在壁畫之上還是舞臺中,還會是讓人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它的歷史價值與審美價值都是無可取代的。
[1] 參考 馮志杰. 淺談壁畫藝術的審美特征[J]. 美術教育研究,2016,(22):23
[2] 參考 孟真如. 舞劇《大夢敦煌》—敦煌舞舞蹈動作的藝術特色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3] 參考 王葆華. 早期敦煌壁畫的藝術美學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6.
J70
A
1672-5832(2017)11-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