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超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民事判決書公開與公民隱私權保護
那 超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本文旨在通過對民事判決書公開中對當事人隱私權侵犯的現狀系統分析,闡述我國隱私權益保護的不足,結合我國裁判文書公開的現狀和法律規定,探討對民事判書公開與公民隱私權保護制度的完善。
民事判決書;文書公開;隱私權保護
1.1 正文。正文部分包括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判決認定的事實和理由、適用的法律依據和理由以及判決結果,簡言之就是判決理由和判決結果。其中判決理由中對于證據的分析認證、案件事實的認定以及闡明適用法律的理由,均有可能涉及對當事人隱私的披露。比如醫療糾紛中的當事人的身體和健康隱私,離婚案件中的婚姻狀況、個人情感生活以及財產隱私,撫養糾紛中的父母子女關系等不屬于公共領域且不愿公開的私密信息。判決結果根據內容的不同可能涉及當事人的不同隱私。可見,在正文部分可能涉及侵犯個人隱私的案件類型是相當廣泛的,不僅涉及侵犯人格權,還可能侵犯財產權; 另外還可能涉及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等其他法律領域。此外,在正文部分亦可能涉及對其他訴訟參與人及參加人的信息的披露,如撫養費糾紛中可能涉及對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的婚姻狀況甚至情感生活的披露,離婚糾紛或變更撫養關系糾紛中對于未成年子女的信息的披露,以及對于證人和鑒定人員或專家證人等個人信息的披露。
1.2 尾部。尾部是判決書的結尾部分,需要寫明訴訟費用的負擔、當事人的上訴權利、上訴期和上訴法院的名稱,以及合議庭組成人員或獨任審判員姓名,判決日期,加蓋人民法院印章和書記員署名。其中對于訴訟費用負擔的說明可能涉及披露當事人的個人信息。可見,在一份完整的判決書中,正文部分承載著完整反映當事人主張、舉證和質證的客觀過程,全面闡述裁判結果形成的法律依據、事實證據和推理過程的重任,其中可能需要涉及對相關人員的個人信息以及其他生活秘密的披露; 而首部和尾部主要是對與結論有關的主要程序的說明,其中多涉及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個人信息。
2.1 賦予當事人充分的程序保障權。對于當事人的程序保障方面,僅僅是《規定》第5 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應訴通知書中告知當事人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范圍,并通過政務網站、電子觸摸屏、訴訟指南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告知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相關規定。”提及法院應當向當事人“告知”。這說明事前預防不充分,事后救濟更是將當事人完全忽略。①
2.1.1 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這包括兩個層面: 一是裁判文書上網的范圍,特別是針對個人隱私的不同規定;二是要上網的裁判文書的內容,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時向當事人提供經過處理的擬上網公開的版本,有事先知情權才能予以事前預防,同時也可加強對文書的審核。
2.1.2 賦予當事人對于限制公開的申請權。如前文所述,對于個人隱私的判斷可能涉及價值判斷,作出判斷的人是一切價值認知和價值抉擇的真正淵源,因此,應將該判斷權和選擇權首先賦予隱私的所有人,通過當事人的申請開啟對隱私權保護。
2.1.3 賦予當事人程序救濟權。當事人向法院申請限制公開的,由主審法官進行審查,認為理由成立的,相關文書不再公開。若主審法官認為理由不成立予以拒絕的,當事人可向主審法官所屬法院申請復議或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核。主審法官作出拒絕決定之前,裁判文書暫時不公開,作出拒絕決定之后,超過申請復議或復核的期限的,裁判文書上網公開。此外,為了防止主審法官和一方當事人相勾結,假借隱私之名對應該公開的文書不予公開,可賦予另一方當事人異議權,直接向主審法官所屬法院或上一級法院申請。
2.2 對于特殊群體的保護
2.2.1 家事糾紛案件中的當事人的近親屬。《規定》中只規定了婚姻家庭、繼承糾紛案件中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應匿名,其實這里存在一個漏洞。事實上,家事糾紛中當事人的代理人往往是其近親屬,判決書中亦會注明兩者親屬關系。在對此類案件當事人姓名進行隱匿的前提下,如果對擔任其委托代理人的近親屬不予匿名,這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對當事人進行識別的信息,不利于對當事人的隱私保護。因此,應補充規定,在家事紛案件中,擔任當事人的委托代理人的近親屬也應當予以匿名。
2.2.2 證人。對于公開的裁判文書,公眾感興趣的是法官作出裁判的過程,而非證人是誰,證人的隱私屬于可區別處理的信息。擔任證人的意愿原本就不高,即便出于證人證言真實性的考慮,將證人的隱私在網絡上向大眾公開也未必是最佳選擇,這會使我們目前面臨的證人出庭作證難再難上加難。通過利益衡量,應該在裁判文書公開中將證人匿名。
2.2.3 未成年人。盡管《規定》第7 條強調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但“相關信息”規定過于籠統,實踐中屢屢發生對未成年人隱私的泄露。應規定對于所有上網文書中,凡涉及未成年人的所有信息,除了基本身份信息外,包括未成年人所在的學校、未成年的近親屬的姓名等都屬于可識別信息,均應予以刪除或進行技術處理。
[1] 李友根. 裁判文書公開與當事人隱私權保護[J]. 法學,2010,05:126-134.
[2] 韓朝煒,朱瑞. 裁判文書上網與當事人隱私權保護的沖突與衡平[J].法律適用,2012,04:95-98.
[3] 黃忠. 隱私權視野下的網上公開裁判文書之限[J]. 北方法學,2012,06:87-94.
[4] 魏向雨. 裁判文書公開中當事人隱私權保護[D].西南政法大學,2014.
[5] 郭英崽. 裁判文書上網的隱私權保護問題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6] 陶婷. 民事裁判文書上網公開的邊界問題探究——基于司法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的沖突與平衡的考量[J].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4,06:75-85.
[7] 張興軍. 從公眾知情權與隱私權保護為視角談裁判文書上網的理性歸位[J]. 經營管理者,2014,35:272-273.
注解:
① 《規定》沒有規定當事人的事后救濟,在裁判文書網的頁面上,判決書下方的《公告》第1 條也僅規定當事人有異議的,只能在裁判文書公開之后申請更正或下鏡。
那超(1993.06-),男,彝族,碩士,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
DF51
A
1672-5832(2017)11-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