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青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
各年齡階段依戀的人際關系差異
劉青青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近年來人們對依戀研究的熱度并未消減,因此該領域也累積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依戀是社會互動中的重要概念,本文從時間段出發,考查了依戀在各個年齡階段存在的差異,比如嬰兒期的母嬰依戀,成人期的戀愛依戀以及老年期的特殊依戀,但在這不同年齡階段的依戀就其本質是不變的。
依戀;親子依戀;戀愛依戀;特殊依戀
精神病學家鮑爾貝J.Bowlby在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戀這一概念,他將依戀定義為個體與生活中特定對象間強烈的情感聯系[1]。他以及其他研究者認為在與撫養者不斷的交往過程中,個體逐漸形成了關于關系中自我和他人的內部表征,即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引導個體加工和處理未來的關系[2]。因而,早期研究者關注人類母嬰依戀,后來,Hazan和Shaver把依戀研究拓展到成人,即婚戀依戀,在戀人之間也存在相互依賴的情感聯結,伴侶也給另一方提供安全的港灣[3]。所以依戀不僅僅是嬰幼兒期特有的心理過程,還是“從搖籃到墳墓”貫穿生命始終的重要發展命題。
2.1 母嬰依戀
嬰兒期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母嬰依戀,同時也是影響兒童早期社會化的關系性背景。根據鮑爾貝的依戀發展階段可以發現,6個月以前嬰兒的對人的依戀還未出現,但是對熟悉的人會更加敏感、偏好。6個月以后,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形成,表現為喜歡和母親呆在一起,而且當母親離開會表現出分離焦慮。
嬰兒對母親依戀的類型一般有4種:安全型依戀,最具有適應性,這類嬰兒在母親在場的時候顯然是最快樂的,在母親離開時心煩意亂,但這類嬰兒并不因為母親不在場而不知所措;回避型依戀,這類嬰兒對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環境;反抗型依戀,這個類型的嬰兒表顯出很高的分離焦慮。由于同母親分離,他們感到強烈不安,當再次見到母親時,他們一方面試圖主動接近母親,另一方面又對來自母親的安慰進行反抗;混亂型依戀,這種類型的嬰兒往往表現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他們在與父母重逢時,會有一系列混亂、矛盾的行為。
2.2 成人的戀愛關系
精神分析學家和生態學家認為,從嬰兒期健康、安全的依戀關系中獲得愛、安全感、信任和溫暖,可以為今后成人期的依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成人依戀是指成人對其童年早期依戀經驗的回憶和再現,以及當前對童年依戀經驗的評價[4]。兒童時期的依戀類型與成年后的親密關系建立有著很大的關系,但這樣并不意味著如果你童年時沒能建立安全的依戀,成年后就無法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系,也有研究者數據表明,有30%的年輕女性在三年內改變了自己的親密關系類型。
2.3 老年人的特殊依戀
Wright等人從兩種常見的老年慢性疾病——中風和阿爾茨海默癥中發現病患對照料者的依戀。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常對照料者的依附、苛求與尋求親近行為,就像嬰幼兒面對與主要照料者的分離時一樣;中風患者常因突如其來的疾病而喪失交流能力,而這些病人的照料者卻發展出了對模糊的非語言信息進行及時回應的能力,Miesen 的研究生動地展示了嬰幼兒與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在依戀需要上的相似性。大量研究探討了依戀角色在成年子女的照料行為中的作用。相比較其他研究者提出的出于義務或者避免負罪感而生出的照料動機,對父母的安全依戀與未來的照料行為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依戀關系越堅固,對照料負擔的主觀感受越輕微,義務感卻與較大的照料負擔相聯系[5]。這一結果在 Crispi等的研究中得到進一步驗證。配偶的照料角色也在一些研究中被考察。
關于內部工作模式的穩定性的假設,越來越多的研究提出了置疑。這些研究發現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依戀模式。實際上不同的人際關系中的內部工作模式的性質和內容是一樣的,它們的結構是從嬰兒到兒童到成人不斷進化的。根據依戀理論,如果成人與嬰兒有相互作用,那么他們之間會有依戀形成。隨著兒童青少年的成長,人際關系的不斷復雜化,個體可能在自身的依戀模式基礎上分別分化出不同類型的工作模式結構,比如青少年和成人與父母的持續關系,與親密朋友的關系,以及依戀在異性和同性情侶在異性和同性之間的作用[6]。這種工作模式主導著兒童以后形成的同伴關系和社會人際關系,調節、解釋和預測依戀對象的行為、思想和情感。
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探討依戀對于人們的社會性活動的影響。研究表明親子依戀,作為家庭環境的重要變量之一,與問題性網絡使用的關系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視7]。也就是良好的依戀關系有助于降低PIU。李彩娜等人的研究結果驗證了安全依戀對人際信任的“拓延-建構環”效應,對于促進社會信任的提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8]。關于依戀的開創性研究也將一直進行著。
[1] [美]紐曼等著.白學軍等譯.發展心理學.原名“Development Through Life:A Psychosocial Approach”.第八版.第六章.嬰兒期依戀.第157—165頁.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當代心理學經典教材譯叢).
[2] Collins,N.L.(1996).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Implications for explanation,emotion,and behavior.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1(4),810-832.
[3] Bowlby,J.(1973).Attachment and loss:Vol.2.Separation:Anxiety and anger.New York:Basic Books.
[4] 吳薇莉,方莉.成人依戀測量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217-220.
[5] Cicirelli V G.Feelings of attachment to siblings and well-beingin later life.Psychology and Aging,1989,4(2):211~216.
[6] 陳會昌,梁蘭芝.親子依戀研究的進展.第8卷.第一期.
[7] 鄧林園,方曉義,伍明明,張錦濤,劉勤學.家庭環境、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網絡成癮[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3,29,305-311.
[8] 李彩娜,孫穎,拓瑞,等.安全依戀對人際信任的影響:依戀焦慮的調節效應[J].心理學報,2016,48(8):989-1001.
劉青青(1993—),女,漢族,貴州綏陽,心理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學。
R395.1
A
1672-5832(2017)07-02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