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昕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
錯誤記憶的研究述評
李 昕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錯誤記憶是指人們錯誤的回憶出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件。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經常將一些沒有發生過的事物誤認為經歷過,這將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本文介紹了錯誤記憶的相關研究范式,以及錯誤記憶的影響因素和對于錯誤記憶的一些研究展望。
錯誤記憶;集中聯想研究范式;類別聯想研究范式;誤導信息干擾范式
人們總是會有過這樣的日常經歷,自己記得的一些事情與別人的記憶不同,但自己能夠清楚的記得事情發生的細節。研究顯示,人們更傾向于記憶一些實際上并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錯誤記憶。錯誤的事件是指人們對過去的事件的報告與事實之間發生偏離,或對沒有發生的事件產生回憶的現象。
2.1 集中聯想研究范式——DRM范式
Roediger和McDermott(1995)使用詞表學習范式對干擾性錯誤進行考察。在實驗中,他們先讓被試學習一系列詞表,在學習階段后,便對被試進行回憶和再認測驗。結果發現在回憶階段中,有40%的被試錯誤地報告了高關聯詞,這些高關聯詞被報告的幾率甚至超過了一半已經呈現過的單詞。在再認測驗中同樣也發現未被學習的高關聯詞的虛報率較高,甚至被試還聲稱他們“記得”這些詞曾經出現過。
Roediger和McDermott改進了Deese的實驗程序,最終形成DRM研究范式。最初的DRM范式中共包括36個詞表,每個詞表由一個未呈現的目標詞(關鍵誘餌)和與它相聯系的15個學習項目組成,由于詞表中每個項目均與一個未呈現過的關鍵誘餌產生聯想,因此DRM范式也被稱為集中聯想研究范式。
2.2 類別聯想研究范式
Hintzman(1988)給被試呈現一系列含有熟悉名詞的多種類別的詞表,每種類別中均有1個、3個或者5個學習范例,這些范例將在學習過程中隨機呈現,在之后的再認測驗中發現,被試對于學習過的范例的錯誤再認率要高于未被學習過的相關范例。Seamon(2000)改進了這一實驗,將同一類別中的各個范例按照從高頻到低頻的順序排列,并考察對圖片和單詞的錯誤記憶。結果發現,不論是單詞還是圖片,被試對高頻范例的錯誤再認均高于低頻范例。
2.3 誤導信息干擾范式
Loftus和Palmer(1974)研究發現,誘導性的問題可以改變一個人對事件的回憶。該實驗的程序是先讓被試一起觀看關于交通事故的錄像,然后將被試分為三組回答不同的問題。一組被試回答“汽車碰撞時,時速為多少”,另一組被試回答“汽車撞毀時,時速為多少”,控制組不需要回答任何問題。結果發現,撞毀組被試的時速估計高于碰撞組被試的時速估計。一個星期后,重新找回被試讓他們回憶車窗是否被撞毀,結果發現,碰撞組有14%的被試做肯定回答,撞毀組有32%的被試做肯定回答。其實這就是Loftus為我們提供的另外一種研究錯誤記憶的范式,這種方法后來被稱為誤導信息干擾范式。
3.1 學習材料
(1)材料的特征。研究表明,依靠詞表來進行的錯誤記憶實驗,詞表的特征與錯誤記憶效應存在一定的聯系。在詞表中,單詞的性質、頻率、關聯性以及某種類別詞的數量都可以影響錯誤記憶的效應。學習同屬于某一階段的詞匯或者某種關鍵誘餌相關的單詞數量增加時,錯誤記憶也會明顯增加。
(2)材料的呈現。材料呈現方式的不同對錯誤記憶效應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材料學習階段,不同的呈現通道也會影響錯誤記憶效應,研究發現采用視覺通道呈現的時候可以降低錯誤記憶效應。材料呈現的時間也可以顯著的影響錯誤記憶效應,材料呈現的時間在由短變長的過程中,對關鍵誘餌的錯誤回憶的方向也是不同的。材料呈現時間較快的情況下,錯誤回憶隨著呈現時間的延長而提高。
3.2 測驗過程
(1)測驗情境。測驗情境因素的影響主要起源于內隱研究。研究發現,在測驗的時候,關鍵誘餌前出現的不同的材料會對關鍵誘餌產生不同的啟動效應。還有研究發現,當關鍵誘餌出現在連續的材料呈現之后的錯誤記憶率比所有項目隨機呈現時高。
(2)重復呈現。重復測驗的次數增多,被試的錯誤記憶率會增加。在重復測驗的次數增加的同時,來源性的錯誤便會增加,錯誤記憶效應也會顯著提高。
3.3 被試
(1)情緒。處于積極情緒下的被試要比消極情緒下的被試出現更多的錯誤記憶效應,積極情緒的被試對材料進行整體的加工,而消極情緒的被試則對材料進行局部的加工。被試的情緒穩定性與錯誤記憶存在負相關。
(2)認知風格。楊娜認為認知方式對錯誤記憶的影響可以體現出個體在組織和表征信息時的差異。楊建偉認為認知方式與注意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在分散注意的情況下,場獨立個體的錯誤再認顯著好于場依存個體的;而在集中注意下,兩者的錯誤再認沒有差異。
從錯誤記憶的研究開始至今有幾十年的時間了,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錯誤記憶的研究和理解還不足夠。一方面,沒有一個完善的理論模型對錯誤記憶的現象和機制進行完整的解釋;另一方面,同一個體縱向發展過程中的錯誤記憶發展趨勢的研究,以及不同個體在錯誤記憶方面感受性的不同,這些方面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隨著先進的心理學儀器設備的使用,我們可以展望未來錯誤記憶的研究可以更加注重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生態學效度。
[1] 周云.DRM范式中錯誤記憶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
[2] 周楚.錯誤記憶的理論和實驗[D].華東師范大學,2005.
[3] 孫麗蘋.壓力和認知方式對基于事件錯誤記憶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2009,15(3):271-277.
[4] 劉湘玲.加工水平和關聯性對錯誤記憶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8.
[5] 王雁.詞語關聯性對錯誤記憶的影響[D].天津師范大學,2008.
[6] 李巧蓮.場認知方式和情緒狀態對錯誤記憶的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13.
[7] 姜蒙娜.Sternberg范式錯誤記憶通道效應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8] 譚葉葉.誘發心境和聯想強度對錯誤記憶的影響[D].河北大學,2013.
[9] 周楚,楊治良.預警和呈現時間對錯誤再認和錯誤回憶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8,31(3):546-552.
李昕(1993—),女,漢族,江蘇鹽城人,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研究方向:人格研究。
B842.3
A
1672-5832(2017)07-02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