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杰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
淺析游戲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
阮 杰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游戲是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和最重要的存在方式,也是嬰幼兒社會性交往的主要形式。兒童游戲行為歷來都為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所關注,主要是因為這種活動的發展與兒童心理發生的各種變化有關系。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性游戲以人際交往為基礎的特點蘊含著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機會與條件。兒童通過游戲,能夠獲得諸如輪流、等待、分享和合作等的社會性交往技能,學習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形成和發展幼兒與人相處的能力。本文通過對有關兒童游戲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的理論研究做綜述,試圖進一步探索游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交互作用。
兒童游戲;社會性;發展;教育
1.1 游戲
兒童游戲的研究始于19世紀下半葉,但是如果問到“什么是游戲”,人們仍然感到茫然,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為大家一致認同的游戲定義。游戲是一種容易觀察但又難于定義的一種現象,要給出一個讓所有人都認同 的概括化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游戲往往有著復雜而又矛盾的多面性特征。就像范凳堡(Vandenberg)所說,游戲“像一個巧于規避的精靈和我們玩著捉迷藏游戲,躲避著精確的定義”。①
R.J.馬修斯和W.S.馬修斯提出用直覺的感性判斷為基礎的“范例——個案匹配法”來代替游戲的操作性定義,以保證觀察者之間的高度一致性。該方法是把游戲當作一種可觀察的行為,試圖用分類學的觀點解釋游戲,通過對于一個個具體的游戲類型的研究以達到對于作為一類行為總稱的游戲的認識與理解。
1.2 社會性和社會性發展
(1)社會性。廣義的社會性是與人作為生物個體的“生物性”相對而言,是“人在社會上生存過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會特征的總和,包括人的社會心理特性、政治特性、道德特性、經濟特性、審美特性、哲學特性等等”;當我們把“社會性”看作人的發展的一個方面,與身體、認知、情緒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并列時,便是我們所謂的狹義的“社會性”,是指個體在社會性交往過程中獲得的各種人際關系與特征以及在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性。這種狹義的社會性發展的水平或狀態,可以用人際關系、伙伴關系、角色扮演、觀點采擇、社會性問題解決、群體適應、親社會行為、道德品質等作為指標來評價。②研究表明,兒童的學前期階段是社會性能力形成的關鍵期,而社會性能力一般不是來自于直接教學,而是在幼兒的實際交往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兒童社會性發展。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主要就是兒童在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他所處環境中的各種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行為技能。主要表現在三個大的方面:親子交往、同伴交往和社會性行為。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其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并逐步適應他所在的社會的過程,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基本的生活技能、自我觀念的發展、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適當的社會角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一連串的角色培養和認定,使自我心理內容客觀化,自我行為和社會規范逐步趨向一致。
2.1 游戲與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是最早形成的、也是一種最基本的人際關系。親子依戀是指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形成的雙向情感聯系。”通過親子游戲增強了親子關系,親子游戲時,親子交往的質量指標,及良好的親子依戀使幼兒帶著積極的態度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探索,樂觀、積極的與人交往,這就為他們的社會性交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2.2 游戲與伙伴交往。在學前階段,伙伴主要是指同年齡的兒童。伙伴交往活動要求兒童具有發起、參與交往的興趣、主動性與積極性、對他人的態度和意圖的敏感、表達與協調自己與他人想法與行動的能力。一般來說,總是以成人為定向的、習慣于從成人哪里獲得支持與幫助的兒童,比以伙伴為定向的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差。
2.3 游戲與“去中心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幼兒思維的典型特征是“自我中心”,很難理解他人的觀點、情感與想法。他們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來看問題。以平等互惠為基礎的伙伴交往與沖突是幼兒克服自我中心的重要途徑。在兒童與成人交往的過程中,由于成人的權威,兒童可能會不加思考的接受成人的觀點。但是,當兒童與同伴交往與游戲的過程中則不會有這種現象,兒童會思考并理解他人的觀點。
3.1 游戲與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狹義的親社會行為時一種利他行為,屬于道德范疇;廣義的親社會性行為則是一種互惠行為,是道德發展的基礎,其動機在于得到他人贊許的行為,如友好、助人、分享等。③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學前的兒童屬于前運算階段,這時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關于社會問題的思考通常是自我服務的,享樂主義的。對于生活經驗貧乏、意志行為薄弱、思維形象具體的學前兒童來說,用互惠的廣義親社會行為要求他們更為恰當。
3.2 游戲與規則的學習。游戲也是幼兒理解規則意義,掌握社會行為規范的學校。理解規則的意義并遵守規則是道德行為發展的心理基礎。公平與互惠是規則的基礎。兒童對規則意義的理解不是直接教學的簡單結果。遵守規則需要兒童按照規則來協調自己與他人的行動與關系,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沖動性行為。兒童對規則的逐漸理解的意義,道德規則逐漸由“他律”轉變為自主的規則。
小結
游戲是一種十分復雜而且影響力很廣的重要活動形式,是正在成長中的學前兒童的最大心理需求。游戲對于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作用,在于游戲能夠觸及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重要方面。在幼兒游戲活動中越來越多的與其他幼兒進行著實際的交往,交往的目的也從獲得玩具或者物品而轉向為了引起其他人的興趣、合作和交流行為。交往過程的實現需要多種技能成分的運用和整合,游戲活動是學前期幼兒社會技能得以強化的主要方式。
注釋:
① 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P142-143.
② 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P217.
③ 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P228
[1] 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陳會昌.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測量.[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4).
[3] 鄢輝.游戲對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影響.[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9).
G612
A
1672-5832(2017)07-02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