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慶艷 華章琳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對當今生態生活方式的啟示
米慶艷 華章琳
馬克思主義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闡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馬克思主義明確分析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對于當今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系統的要素,個人的生活方式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影響著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求每個人轉變生活方式,樹立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生活理念。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 生態文明 生活方式 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伴隨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時代性問題,也是哲學界不斷探討的課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涉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怎樣正確處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等。
一個多世紀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所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這在很大程度上為人類社會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然而,隨著人類生活生產領域的逐步擴大,漸漸出現了一些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因素,使人與自然的平衡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環境問題愈發突出。在生態危機全球化的今天,生態環境的變化產生的影響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無不跟自然觀相關的生產發展趨勢相聯系。其中,生產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活方式的一種,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最初的動機是為了生產“必需的生活資料”,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包括對生產方式的轉變。生活方式的選擇不僅對人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目前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人們在生活方式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人們生態意識淡泊,其根源在于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理解的缺失。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生態的自然觀指導當今大學生的生態生活方式,對促進人的健康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積極而深遠的現實指導意義。
馬克思在中學時代就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思考,他認為,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自由選擇的能力,即主觀能動性,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對自然產生影響,這是人較其他生物優越的地方。
馬克思創立了“實踐的人化自然觀”,馬克思主義這種嶄新的自然觀是馬克思在新唯物主義階段對自然的理解和看法,既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自然觀,也創造性地批判了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自然觀,即機械的、形而上學的自然觀,譜寫了人類哲學思維的新篇章。
馬克思認為自然界較人類而言,具有優先的地位。人類屬于自然界,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會存在物。馬克思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外部的感知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馬克思明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了自然界的優先地位,認為人類一方面具有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同其他生物一樣,人類的生存、生產都要在自然界中進行,其自身的活動也要受到自然的制約,離開了自然界,人類就失去了生產生活資料的來源,失去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可能性,人類就不可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然不僅是自在的自然,也是屬人的自然。自然界先于人而產生,在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之后,自然界就不再單純的作為獨立的存在而演化,而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相聯系。“離開了人的活動一切都是無”,說明了人和自然是共生共存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對人來說,自然被定義為產生人并依次由人所產生的環境物質和力量;而人則被定義為一種與他們的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生成物。人與自然界的這種辯證有機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同舊的自然觀相區別的突出體現。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通過實踐,人類改造了世界的面貌,馬克思認為,人和動物都要依靠自然界生活,但是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只能適應自然,其自身無法改造自然。一切動物的一切有計劃的行動,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意志的印記。這一點只有人才能做到。通過實踐,人類把自己的智慧融入自然,作用于自然,使自然界轉化為人的“無機的身體”而獲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人類的這種實踐行為在自身被“自然化”的同時也使自然被“人化”。
因此,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實現對自然的改造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精神財富同時,也改變了自然的發展,將自然界從“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推進。但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應該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即按規律辦事,做到既“合規律性”,又“合目的性”,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當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的力量開始控制自然和替代人們的勞動和創造時,人們的思想和文化也被這種反自然的力量引上了一條與自然相悖的發展道路。人類的每一次進步,每一次成功,都建立在對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上。“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一系列環境問題讓我們意識到,人類絕不是自然界的統治者,甚至面對自然的報復人類是無能為力的。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絕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我國在工業迅速發展的當代,人與自然關系失衡也表現的愈發嚴重。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土地逐年荒漠化,森林面積日益減少,水資源面臨枯竭,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大氣污染嚴重影響了國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全國各地霧霾現象持續發生,因霧霾導致的學生停課工地停工屢見不鮮,這不僅影響了人民正常的健康生活,也將對我國國家建設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突出的環境問題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引起了強烈的社會不滿,由此甚至引發了很多群體性事件。這說明人民對于生活質量和環境的質量要求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提高,生態良好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數中所占地位不斷凸顯。老百姓由過去的“盼溫飽”變為“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然環境狀況的好壞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習近平在談到環境問題時曾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我們人類是我們用金山銀山也換不來的寶貴財富,是人民生活健康、安全、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在恩格斯看來,人類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和直接的效果,難以察覺到只追逐眼前利益所造成的后果,更不用說著眼未來,從人類的長遠利益出發進行發展。實踐已經證明,人類這種單純功利性的發展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不顧自然的規律任意妄為,自然就會毫不留情的報復人類。正如雨果所說:“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人與自然和諧與否,其實與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息息相關。廣大人民群眾既是享有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主體,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力,是營造與自然之間和諧氛圍的主要力量。生態文明的建設關系到每一個人,需要每一個個體的細微貢獻,且最終的或好或壞的結果也將反作用于每一個個體。作為整體與局部,“牽一發而動全身”,個體的生態生活與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始終相互影響,密不可分。
生態問題的實質是社會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環境利益沖突。由于資源的有限性,當一部分人過度使用環境資源的時候,其他人使用同類環境資源的利益就會受到擠壓或損害。人與人之間資源的激烈競爭源于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異化,其中最突出的是消費的異化。工業文明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資本家一味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不斷擴大物質資料生產的規模,為了刺激大眾的消費來使物質資料的生產得以快速運轉,商家不斷以各種銷售手段來改變人們的消費理念,人們消費不再是以自身需要為前提,而是追求所謂的“時尚”、“潮流”。這種人為打造的消費理念及生活方式實際上是消費異化和生活方式的異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異化的生活方式滲透到各個地區、各個階層。但是它并沒有帶來真正的繁榮,這種生活方式以消耗大量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甚至人類的生命安全為代價,生態生活方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人們的視野。
人與自然的關系說到底是人類在日常活動中對待自然的態度、觀念問題。生活觀念是生活價值取向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念的體現,生態的生活觀念包括處理自身身體與精神、自身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所信奉的理念,樹立生態的生活觀念,就是要從人的自身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出發,一方面追求自身身體、心理、精神的滿足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要改變以自我為中心,將人類的生活方式納入到整個生態系統來分析,從人類自身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長遠利益出發,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永續地發展。
轉變生活方式要從口頭落實到行動,從理論落實到實踐。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要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人。從政府和社會角度,應該大力加強制度建設,加大對環境問題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并利用媒體宣傳合理的生態生活方式,做到激勵引導與懲戒兼顧,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熱愛綠色生活的氛圍;個人應該使“生活方式綠色化”,愛護自然,生活中做到以環保為前提,提倡節約資源、保護自然,積極參與現實的生態環保實踐,為生態文化觀念的建構和現實的環保實踐作出自身的貢獻,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
馬克思認為,人與人的關系的對抗是引起人與自然關系對抗的原因,兩者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是同步發生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對抗由人類生活方式的異化所引起,因此也要求每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生活理念,選擇生態的生活方式。
[1]陳文.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及其當代啟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7.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7]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3.
[8]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0.
[9]維克多雨果(1802-1885),法國文學家,小說家.
青島理工大學)
米慶艷(1992-),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