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海
高校情境中的族際交往與互動
——以大學生民漢合宿為例
張福海
本文主要對高校情境中族際之間的交往與互動進行研究,以高校日漸普遍存在的“民漢合宿”為例,將目光聚焦到大學生宿舍“空間”中,探索“民漢合宿”對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關系發展的推動作用,注意到“民漢合宿”教育實踐面臨的諸多困難及深化問題研究,建立普遍長效化管理模式的重要意義。
高校 族際交往 民漢合宿
在民族多元、文化多樣、政治一體的中國社會中,各民族間的交往互動發生在由時間和空間維度構筑的任何情鏡中。在縱向的時間維度各民族交流融合,積淀文化,繁衍生息;在橫向的空間維度各民族遷移雜居,發展生計,依賴共存。伴隨著中國經濟跨越式發展,族際間的交往互動更加緊密,各類特定情境中的交往極大地影響著民族關系的發展與融合。這其中高校情境是重要一環,主要是由高校的育人作用及個體化成長的關鍵時期決定的。
高校大學生宿舍是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的重要“空間”。歷史地理學家魯西奇在《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一書中指出,位置、距離、方向是空間構成最基本的要素,三者之間互為依存和前提的交織關系,構成了空間的內在關聯性。[1]大學生宿舍空間的特征是置定著不同的位置,動態的距離因素和變換的方向指針。
位置、距離和方向成為構筑宿舍空間的三項基本要素,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影響并呈現著宿舍文化圖景及成員互動交融面貌。而宿舍“空間”的主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族屬特點的成員,使得宿舍“空間”中的文化與成員關系發展更加復雜多樣,宿舍“空間”的力量與意義也更加深刻,其在不同程度上形塑改造著每一位宿舍成員,在宿舍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的推動下,使個體形成穩定的心智和世界觀念。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推動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舉措,當下高等教育呈現“邊疆少數民族學生向內地院校流動”及“邊疆基層少數民族學生向首府中心院校流動”的雙軌跡現象,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各接收高校都普遍采取少數民族學生與主體漢族(或漢語言)學生合宿的宿舍管理制度。一方面幫扶帶動少數民族學生學業成績及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能力等;另一方面是我國多民族融合的真實圖景,各民族間相互了解,增進感情。其深層次意義即在于增進各民族交流融合,在大學生關鍵人格素養形成期奠定穩定的族群意識和國家認同。著名的挪威人類學家費雷德里克巴斯認為,族群包括其人口在生物學意義上的延續性、共享的文化與價值、構成一個聯系與互動的范圍、擁有自我認定和他者認定的成員資格。[2]他認為形成族群最主要的因素是它的邊界,而不是語言、文化習俗、地理區位、血統等內涵。因而,族群并不是一種文化承載和區別單位,而是社會系統中的組織。在包容的社會系統中,族群間的邊界特征聯結著群體的互補性,產生相互依賴或共存。
以新疆為例,全區共有大中專院校39所,本科院校13所。自2014年起,新疆各高校逐步實行民漢合宿,各高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的模式,大致為:(1)民語言生源為南疆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和北疆哈薩克族等母語非漢語的少數民族,漢語言生源為本區及內地的漢族、回族等民族;(2)新生班級同學院同專業合宿,以同班級優先,按照民漢比例1∶1或1∶1.5進行分配,如三民三漢,二民四漢等,部分院校還對漢語言學生生源地作比例要求,按照內地與新疆1∶1的比例分配等;(3)開展各類活動以鞏固和推動民漢合宿制度,如民漢合宿表彰大會、民族團結模范宿舍評比等。各高校在推動民漢合宿教育實踐過程中,均力求從制度和管理層面做到科學化實施,通過控制民漢比例和生源地比例等方式納不同族屬的學生于宿舍“空間”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工作。
高校情境中的族際交往與互動在民漢合宿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得到了集中體現,正如學者指出,大學生宿舍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的縮影,是家庭環境的延伸。[3]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青年學生在宿舍“空間”中學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和玩在一起,在交流與碰撞中深化民族感情,形成多元文化認同觀念。因而,宿舍的“空間”意義與力量值得重視,民漢合宿的教育實踐更值得關注和探索。
民漢合宿是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是培育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平臺,也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在實際推動過程中,民漢合宿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效果,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困難。一方面,提高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普通話水平,推動了就業,增進了各民族情感,深化了民族關系和認同意識;但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學生具有的民族性格、風俗習慣、文化禁忌和生活習慣等差異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摩擦與矛盾,影響制約著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關系發展。
因此,在推進“民漢合宿”教育實踐活動的同時,應聚焦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互動,深化問題研究,探索出規范化、長效化的管理機制和制度,適時進行推廣應用,全面促進民族團結與民族關系發展。
[1]魯西奇.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8.
[2][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與邊界——文化差異下的社會組織[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1.
[3]謝新雪.新疆高校民漢同住背景下宿舍文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4.
新疆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