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玲 謝 丹
高校輔導員學生事務管理的法治化思考
曾 玲 謝 丹
由于我國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傳統的學生管理理念已經無法適應現代高校發展的需要,高校學生的法治化管理逐漸的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高校的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執行者,長期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存在著一定問題,急需轉變。本文針對高校輔導員在學生法治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展開了思考,并對高校輔導員今后的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高校輔導員 法治化管理 法律權益
高校輔導員的主要工作,并不只是進行課堂的教學和知識的傳授,更需要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進行觀察和引導,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扮演了一個亦師亦友的角色。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的人,掌握了學生的大量信息,這其中不乏學生的一些隱秘信息。如果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不能做到嚴于律己,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談話、聊天時將學生的感情問題及心理問題等隱秘信息不經意地泄露出去,或者由于交談方式不得當,最終引發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從法律的意義上來講,這已經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
在我國各大高校中,國家和學校都制定了相關政策,希望能夠對學生們進行經濟上的資助。例如:助學貸款、補助基金和獎學金等資助方式。這些經濟補助是國家以及學校根據高校自身的情況所制定的,但是在實際的發放過程中,很多輔導員并沒有按照國家或學校的相關規定進行公平、公證的評選,往往是輔導員主觀上認為哪個學生應該獲得資助,就將資助的名額給予哪個學生;更有一些缺乏基本法律常識的輔導員,在學生簽領各類經濟補助的時候,并沒有按照相關的程序讓學生進行簽名,一旦學生事后對領取經濟補助的事情予以否認,那么輔導員的自身利益就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
在我國的教育領域,傳統的教育理念和觀點依然存在,這也是導致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主要矛盾之一。在實際的工作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在與輔導員的交流中始終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難以獲得平等的交流權,更有的輔導員在交流中語言和方法使用不得當,使學生的心理與尊嚴受到了嚴重傷害,這都是高校輔導員在管理學生事務的過程中,缺乏法治化思考的表現。這種方式既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也使學生無法完全配合輔導員的日常工作。
在高校中,難免會有學生因為違反校規校紀而遭到處分,然而在判定學生是否違紀的標準方面,許多輔導員可能會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斷定該學生是否存在違紀行為,沒有真正地做到親對學生違紀事實證據進行收集,因此扭曲了事實。這樣的處理方式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學生與學校的沖突,造成了十分惡劣的社會負面影響。而學生一旦發生此類事情,通過法律手段提出上訴,從證據方面來看,學校勝訴的可能性不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得到了顯著得提高,高校畢業生變得十分普遍。不斷增加的學生人數、教育體制的改革、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對人才多元化需求的變化使得高校在學生管理體制方面進行了重大的變革,不僅要保證學生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還要在組織管理機構、管理權限以及學校與學生法律關系等多個方面進行有效地協調與完善。而高校的輔導員作為學生在校期間的負責人,其日常工作也要作出相應調整,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需求。
從法律的角度上來說,高校教育不屬于國家義務制教育的范疇,學校滿足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需求,學生向學校繳納學費、住宿費等一系列費用。兩者之間實際上屬于供求關系,學生作為這種供求關系中的消費者,在法律的意義上與學校的地位應當是平等的,權利與義務也是相當的。因此,高校輔導員在管理學生事務時,必須采取以法治來代替人治的管理模式。
在我國高校的學生絕大多數已年滿十六周歲,從法律的意義上講,具有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權利,也具有承擔法律義務的責任。從生理角度上來看,也完全具有足夠的思考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因此,要樹立學生繳費上學、消費者至上的服務觀念,而不是要求高校的輔導員去充當“救火隊”,在學生出現問題了以后再來解決,更不是要求輔導員去充當“保姆”,對學生進行二十四小時的監控,限制學生的人身自由;輔導員的工作關鍵在于引導,并通過平時的交流與溝通,及時了解到學生在身心方面存在的問題隱患,利用合理的手段與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心理輔導。
由于新規定中關于學生管理的相關法律表述過于含糊、籠統,并缺乏可操作性,其中許多規定都是希望用道德約束行為,缺乏法律角度的合理判斷,在使用時主觀性較強。因此,高校輔導員在管理學生事務時,應對大學生相關管理制度進行認真的學習與研究,在監督學生日常行為的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一旦出現問題,高校輔導員要及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提出相應意見,切實保障學生的基本權利不受侵害。此外,高校的輔導員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斷地總結高校規章制度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以法治化為核心,對不合法的制度進行合理的整改,并將參考意見和修正后的規定及時提供給學校,促進學生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由于社會上諸多因素的影響,高校對學生的管理顯得愈發無力,而學生對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也越來越不信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輔導員更應該放棄傳統人治化方法,采用法治化方法來對學生的日常事務進行管理,在教育的同時,尊重學生以及不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基礎上,采用溝通、引導的方式代替“強行灌輸”,將教育從課堂上融入到生活中,使學生最終養成遵守校規校紀、學習積極努力、生活樂觀向上的好習慣。
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的精神領袖,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通過組織各種校園活動,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許多高校的輔導員在學生的管理工作中,存在著一定誤區,認為自己在平時工作中應當著重維護學校的利益,協調各方面之間的關系,從而忽略了對學生利益的保護。學生法治化管理要求高校輔導員成為學生利益的捍衛者、學生義務的督促者,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向學生普及法律常識,引導學生學會并正確利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而教導員應充當好紐帶的角色,在學生與學校產生矛盾時,要進行合理的調節,明確自身角色定位。
輔導員要想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就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多關心學生的需求與需要,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尤其在當今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的大環境下,學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心理極易出現問題。因此,輔導員在保證自身工作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應當自覺對心理咨詢方面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在學生出現問題前,及時洞察學生的心理問題,采用更加合理、合法的手段來解決,將各種不良隱患消滅在萌芽中,使學生能夠以健全的人格融入社會,以平和的心態完成學業,最終成就自身夢想。
綜上所述,當今我國部分高校輔導員在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定問題,在今后工作中,高校輔導員應該對明確自身在管理中的位置,通過不斷努力學習,提高自身法律修養,調整自身管理方式,有效地協調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這對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夏佩.高校輔導員工作法治化的思考[J].長江叢刊理論研究,2016(05).
[2]李華,李剛.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探析[J].高校輔導員,2011(02).
海南師范大學)
曾玲(1994-),女,漢族,江西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謝丹(1986-),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法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