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崎 歐 瑜
大學病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
朱 崎 歐 瑜
病理學是現代醫學教學的基礎課程,是提高學生臨床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的病理學教學中,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教材知識體系的更新及時性以及病理學理論知識學習的枯燥性是重要的問題,需要教師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知識儲備與更新速度,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網絡學習,加強病理學與臨床應用的結合,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
大學病理學教學 問題 解決對策
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連接橋梁,是現代醫學教學的重要基礎課程,臨床醫學的各個學科學習都需要有病理學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我國病理學教學改革不斷發展,對于病理學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隨著教學方法、教學工具的不斷發展,病理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也有了時代特點,教師需要采用新的教學指導理念,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教學知識,提高教學質量。
網絡自主學習是當前教學領域的重要教學方法,學生通過網絡搜索欄進行詞條的搜索,就能夠獲數量眾多的結果,學生要做的就是從這些結果中選擇正確的知識進行信息儲備,但這正是網絡自主學習中的問題所在,學生無法有效分辨知識的正確與否,也無法分辨知識的講解是否全面,而這些網絡知識甚至可能會與教材內容相違背。還有一些學生沒有建立正確的網絡自主學習方法,無法運用有效的方法進行網絡學習,無法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也不能進行有效的課外學習拓展,進而產生更多的困惑。針對病理學的網絡學習而言,還存在其他個性化的問題,由于教學的分離,學生所能獲得的主要知識就來自于一些名校論壇學習模式中的課件或者復習題,而對于病理學所需要的病例探討、分析的關注卻較少,考試導向性較為明顯,并不利于病理學知識與能力的拓展與運用。網絡學習中,多數學生所做的都是資源下載與觀看,而缺少討論、交流。對于病例分析等內容來說,互相探討與參與,對于分析的透徹性有顯著的提高,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但這正是網絡學習所缺乏的。
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課程,在教學中所能運用的手段主要就是多媒體與板書,生動性、動態性與直觀性都有較大不足。多媒體對于圖片的展示只是一個病變局部,全局性始終缺乏,大體圖片同樣是一個病變部分,一旦學生立體思維、整體思維不足,很容易引發學習困難。板書的教學方法又缺乏交流性,容易向填鴨式教學發展,嚴重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網絡上的學習網站、教學視頻以及討論組是形式多樣的,而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教師需要在課余時間進行廣泛的搜羅、比較、斟酌及研究,為學生剔除不合理的知識,從中選擇更有助于學生的病理課學習的內容,并在課上進行分享,要向學生陳述網絡的發達性與復雜性,要讓學生能夠理性地對待網絡中的知識,能夠學習其中的精華,尋找有利于自身知識與能力積累的學習資源。要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對于網絡中存在的與教材知識相違背或者模糊不清的知識,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分解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學校要加強自身病理學網絡課程建設,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課件、學習指導等,能夠有效地結合課堂與網絡教學兩種手段,學生能夠從自身病理學知識掌握情況出發,通過學校的網絡課程建設進行針對性地補充與強化,使教學效果更為個性化、具體化。
教材更新速度的緩慢,需要教師知識體系的不斷更新作為補充。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要始終保持積極的知識與理論更新態度,時刻關注病理學知識前沿,及時與學生共享新的病理學知識,關注病理學科研工作的發展與科研成果的推廣,及時和學生共享新知識與新成果,使學生的病理學知識體系始終能夠跟上病理學知識的新發展。對于教材中的一些片面、嚴謹度不足以及老化的知識,要及時進行糾正,要避免學生帶著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理論知識進入到臨床學習與實習環節。
由于病理學所探討的主要是病變形態,動態性特征明顯,因此實驗課是一個有效地提高理論知識學習效果的教學環節。要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病理圖片、大體標本的觀察與分析環節,要讓學生通過鏡下與大體標本的診斷,獲取到相應的理論知識,能夠深入理解理論知識。要結合組織學、解剖學,加強對病變程度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要緊密結合病理學知識與臨床運用,將病理和臨床診斷以及臨床表現緊密結合,讓學生深入理解病理的動態變化,理解病理的臨床特征,深入理解復診知識及病理的各種形態學變化。
病理學對于醫學教育的重要性是顯著的,也是臨床醫學與醫療科研的基礎學科,病理學的教學是醫學教學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了臨床診斷能力的提高,病理學教師需要認識到病理學的教學重任,能夠根據時代特點以及學科發展,不斷引導學生,更新知識,加強理論學習與臨床能力的緊密結合,使學生能夠有綜合性的醫學能力,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學人才。
[1]紀海茹,孔令偉,程玉,等.大學病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6,33(3):57~59.
[2]雷雨廣.病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2,24(3):365~367.
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