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錦錦
“為人”與“為己”
——再論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問題
石錦錦
大學生的德育問題在大學生的教育中一直處于非常重要地位。不可否認的是,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存在諸多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在長期的德育工作中,普遍地以規范倫理的方法來應對大學生的德育工作。本文通過對規范倫理料理下的大學生的德育問題的分析,主張要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問題,就要以規范倫理為中心的德育方式向以德性倫理為中心的德育方式轉變,即德育方式由原來的“為人”轉向“為己”,從而使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獲得真正的提升。
德育 德性倫理 “為人” “為己”
“蒙養之始,德育為先”。德育,在我國的教育中一直處于重要地位,特別是在高校中,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應該處于社會的領先地位。然而,近些年來,在高校中出現了很多震驚社會的關于大學生德育方面的事件。從云南大學的馬加爵連續殺人事件到西安音樂學院的藥家鑫故意殺人事件,再到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投毒事件等令社會民眾瞠目結舌的事件背后,暴露出了原本應該屬于高素質的國家人才的大學生德育中存在的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價值取向存在偏差。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今天同樣適用。大學生接受德育,原本應該是為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然而在當下,很多大學生接受德育教育并不是為了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而是為了滿足功利心的需求。例如:一些大學生為了獎學金去掌握道德知識;一些大學生為了得到榮譽去學習道德知識;還有一些大學生則為了入黨,找工作順利而帶有目的性的接受德育等。這是思想層面的問題。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分離。對于大學生的德育,我國大部分高校普遍采取理論灌輸的方式,通過說教方式進行道德教育。但是,這種方式只是讓學生掌握了純粹的理論知識,而學生的道德修養在實際生活中的提高卻是捉襟見肘,令人擔憂。學生考試做題時頭頭是道,而在實際生活中找不到落腳點。這些現象是行動層面的問題。
第三,德育方法和德育評價的缺陷。大學對于一個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是課堂理論灌輸,而對于其道德素養的評價則往往是通過其對道德知識的掌握程度或對各種行為規范的遵守程度的判斷。這樣的方法雖然張揚了道德知識的灌輸性和人在道德知識面前的受動性,但是卻忽視了德育的實踐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真正提高成為受質疑的問題。這是方法層面的問題。
有果必有因,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出現了這么多的問題呢?歸結如下:
第一,高校中德育方式所存在的弊端。我國高校在德育過程中普遍傾向于采用規范倫理的方式進行,且德育工作長期以來政治色彩比較濃厚。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常以政治需要為原則,在內容和形式上也多以政治性的學習及政治性的活動來進行道德教育,在評價手段上又常以政治性的立場和尺度來衡量大學生的道德動機和道德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需求,忽視了個人的價值追求,造成了高校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畸形發展。這種以規范倫理為中心的德育方式是造成大學生的德育問題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社會環境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多元價值思潮的涌入,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高校作為學生步入社會前的平臺,是社會的縮影和雛形,因此,難免受到社會負面思潮的影響。受社會物質利益的驅使和不良現象的影響,大學生難免形成了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厭世主義、自我主義的思想,以至于道德素養的滑坡和惡劣現象的出現。
第三,個人層面的原因。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時候,而來自學習,家庭,以及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導致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出現各種偏差。恩格斯曾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出現滑坡,與其自身的因素有很大關系。
在當今大學德育過程中,普遍傾向于以規范倫理為中心的道德教育方式。長久以來高校采用以規范倫理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實踐過程中,由于片面的強調規范的強制約束作用,不注重學生能否把這些規范要求真正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因此造成了以下弊病:
一方面,以規范倫理為中心的德育方式,只注重學生的“學”,而并非“做”。在當今大學的德育方式中,正因為堅持的是以規范倫理為中心的方法,過于強調規則對德育的外在作用,在評估方式上也注重學生的行為是否達到規定要求,而忽視學生自身道德行動的自覺性,主動性,才導致學生接受道德教育時的各種功利心里和各種的功利主義行為以及弄虛作假行為的產生。另一方面,以規范倫理為中心的德育方式,往往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經濟社會在發展,我們的道德教育在繼承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要與時俱進,但規范的確定性、穩定性常常可能蛻變為封閉性、僵化性,面對新的境遇和新行為,既有的規范可能會顯得不適應、不夠用。
孔子曾批判當時的學風:“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之學的學習目的在于內在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取悅他人;而為人之學的學習目的,則是將學問作為饋贈他人的禮物,是為了外在的約束而去被動的學習,這種學習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使自己獲得真正的提升。實際上,讓大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目的從“為人”向“為己”轉變,是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問題的根本途徑。
那么,這個轉變之道應當怎樣實現呢?
首先,要靠德性倫理建設的加強。即在道德教化上,我們不僅要關注秩序、福利和他律,而且要關注靈魂、人文和自律,更要豐富德性倫理研究的內容,揭示德性倫理的當代本質和特征,尋求能夠適應當代社會和人的發展要求的合理形態的現代德性倫理,以拓展德性倫理的視野,全面凸顯德性倫理的實踐價值,確證德性倫理當代存在的合理性,尋求德性倫理價值的有效實現途徑,在社會轉型中探討德性倫理的前現代、現代以及后現代的命運。
其次,要靠德性倫理的實踐的加強。實踐的觀點是德育理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道德的教育不僅在于理論的學習,最根本的還是在實踐上的落實。重點關注大學生是否把道德規范付諸于行動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和道德素質,才能加快解決大學生德育中出現的問題。
再次,要靠德育評價機制的改革。以往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的評價,往往通過考試,考試成績的優差便可以說明一個人道德素養的好壞。由于評價機制的限制,也造成了大學生的德育問題的出現。因此,對于大學生的德育評價機制,要進行改革,不能僅僅關注紙上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日常生活中道德素養的表現。
最后,要靠大學生自身意識的轉變和提高。大學生作為德育的行為主體,其自身的意識是支配其行動的。亞里士多德曾說:“被命令去做的事情總是令人痛苦的,被強制去做的事情總是可恥的。”只有用德性倫理的要求來對大學生進行熏陶,來促使其意識的轉變,才能促使其道德素養的真正提升。而且,若一個人已經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品格,并且敏銳而富有同情心,那么她無需規則的指導和幫助也會做出正確的行為。
[1]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
[2]K·涅舍夫.道德的社會學尺度[M].索菲亞.倫理學社會、社會認識、道德行為,1979.
[3]周輔成主編.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55.
[4]繆克成.德育新論[M].百家出版社,1992:98.
[5][美]湯姆·L彼徹姆.哲學的倫理學[M].雷克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26.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石錦錦(199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