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艷
漢語志愿者心路歷程調查
楊宏艷
漢語志愿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特殊的環境中擔著特殊的使命。本文對在不同國家擔任(過)漢語志愿者的30名漢語志愿者進行文化適應的問卷調查和網絡訪談。由于條件限制,大多情況是通過網絡訪談的途徑了解的。本次調查志愿者在海外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具體表現,證明了跨文適應四個階段:蜜月期、挫折期、調整期、適應期的存在性。
漢語志愿者 心路歷程調查 結果分析 建議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不同種群之間的相互交流日益頻繁。近些年來,全球“漢語熱”頻頻升溫。為了積極推廣漢語,傳播中國的文化,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加強中國與各國的友好往來,中國國家漢辦啟動了“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漢語教師志愿者的派出對于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具有重大意義。漢語志愿者在赴任國一方面扮演了傳播中國文化的角色,在崗位上貢獻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另一方面,漢語志愿者也讓赴任國的人們了解到了中國人真實的生活狀態。本文對在不同國家擔任(過)漢語志愿者的15名漢語志愿者進行文化適應的問卷調查和網絡訪談。本次調查志愿者在海外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具體表現,不僅證明了跨文適應四個階段:蜜月期、挫折期、調整期、適應期的存在性;也給后人提供寶貴的建議。
(一)調查目的和意義
畢繼萬將“跨文化適應”定義為:跨文化適應是一個人對新文化環境適應的過程,指的是出居一個新文化環境的人,不斷克服文化休克的負面影響,從交際行為、生活習慣到思維方式與價值的觀念做出相應地調整或改變,最終達到適應新的文化環境和學會在新文化環境中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了解漢語志愿者在赴任國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表現,探究跨文化適應的四個階段是否存在于任教中。意義在于通過實際調査訪談,真實地描述漢語志愿者在國外的生活工作情況,揭示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解決建議,更好的促進這一事業的發展。
(二)調查內容
問卷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內容是:志愿者赴任時間、是否存在蜜月期及其表現、是否存在挫折期、如何調整適應以及建議等。除了發放問卷進行調查,還對一些志愿者進行了網絡訪談,訪談的主要內容是了解他們剛去赴任國家的心理感受;遇到的挫折以及造成困難的原因,并讓他們提供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三)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赴亞洲國家和歐美國家的共15位漢語志愿者。其中赴亞洲國家志愿者包括:赴泰8名女生,赴印尼4名女生,赴蒙古6名男生4名女生,赴韓國4名女生以及赴柬埔寨的2名男生和2名女生。
(四)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本次使用的調查問卷共40題,1至10題調查志愿者的基本情況,11至40題都設計為正向問題,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分別賦值為“非常同意(非常適應)=5、同意(適應)=4、不確定(一般)=3、不同意(不適應)=2、非常不同意(非常不適應)=1”五個選項。通過問卷的發放、回收,了解志愿者在赴任國的狀態,并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行提出相關的建設性建議。
2、網絡訪談:由于條件限制,對一些志愿者進行網絡訪談,訪談的內容圍繞這5個問題:(1)請問你出國做志愿的時間多久?(2)有沒有蜜月期,具體表現是什么?(3)有沒有挫折期,具體表現?你覺得出現的原因。(可以從衣食住行、心情、工作、人際、環境等方面回答)(4)如何調整適應的?(5)對即將出國的其他志愿者有什么建議?通過這5個問題,主要內容是了解他們剛去赴任國家的心理感受;遇到的挫折以及造成困難的原因,并讓他們提供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3、文獻法:通過查看部分志愿者的工作總結和調查的方式搜集了大量的文獻材料,研究志愿者在赴任國工作和生活的真實體會和感受。
(一)90%的志愿者存在蜜月期
萊文和阿德爾曼(Levine&Adelman,1982:198)從文化的角度以一年左右僑居期為例,將文化適應過程分為五個階段。蜜月階段的典型表現:剛到一種新的文化環境,許多人對一切新的東西都感到新奇,情緒興奮,他們為能來到這一新文化而感到興奮不已。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大多漢語志愿者存在蜜月期。究其原因在于:
1、赴任國與本國差別大,好奇;
2、赴任國環境好,景色漂亮;
3、食物有特色,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色的菜系;
4、赴任國的人友好。
(二)志愿者都存在挫折期
志愿者大多在赴任國工作一年。志愿者剛到赴任國家,一切覺得新鮮,當蜜月期過后,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表現在不同的方面。
1、人際交往方面
根據調查90%的志愿者有不想說話,不想開口,溝通難的表現。志愿者在非母語國家任教,語言不同,想說的話表達不出來,從而導致溝通難;由于歷史原因,有些人對中國人有偏見以至于不友善,以蒙古國為例;還有些國家的人不守時,不利于人際交往,以韓國和泰國的一些人為例。
2、飲食和居住方面
有的志愿者在赴任國住宿條件較差,得不到改善,這也導致志愿者心情低落的原因。關于飲食方面,志愿者的表現是吃不下飯,沒有食欲,其中男生占25%,女生占75%。原因在于:赴任國飲食口味90%與中國的不一樣,很難適應。蒙古肉多、韓國偏辣、泰國酸甜辣,份量特別少。除了以上的原因,由于志愿者心情低落,也影響食欲。
3、環境方面
志愿者由于環境的不適應,身體不適,容易生病。原因在于:本國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適中。而志愿者們在赴任國很難適應當地的氣候。東南亞地區的國家氣候濕熱而且蚊蟲多,志愿者很難適應;而蒙古冬天酷冷更讓人難忍。因此,志愿者們身體容易生病。
4、工作方面
志愿者挫折期在工作方面的表現是:倦怠,沒耐心,教學效果不理想。但是究其原因:學校硬件條件不完善,教學設施簡陋;教學制度與中國的不同,志愿者上課與搭配老師的默契程度不好,以韓國和羅馬的志愿者為例;學生上課經常遲到;志愿者的工作量大,課堂管理和教學方法不當以及志愿者的性格急躁等,這些都是影響挫折期的因素。
(三)調整適應期的策略
志愿者赴任期間遇到的各種問題,重要的還是需要自己去調整適應。在去赴任國之前,學習赴任國的日常交際語言;在學校及時和老師與其他志愿者交流溝通,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課堂管理能力;理解赴任國與本國的差異,多參加學校的實踐活動;飲食方面,如果經過調整,適應還是很困難,可以自己做飯;每天安排一些時間加強身體鍛煉,有助于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強體質。
(一)赴任前加強信息溝通,提前做好準備
對于即將出國的漢語志愿者而言,提前做好準備可以緩減困難。根據調查得知,有些國家(泰國)漢語志愿者到赴任國后才知任職單位,信息上的滯后拉大培訓內容與實際情況的差距。筆者認為:除了原有的培訓模式,再加強信息溝通,在培新結束時將每個同學的任職單位確定,有利于志愿者做好各項準備,減少一些負面情緒,促進志愿者更好的適應赴任國的生活,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
(二)志愿者在培訓期間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
掌握赴任國的語言是志愿者更好適應生活和工作的最好工具,本次調查也證明了語言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志愿者在培訓期間,3周的時間集中學習語言,利用這么短的時間掌握一門語言是不太現實的。筆者認為:應該把需要學習的語言貫穿到培訓的始終,這樣有利于溫故知新;除此之外,學習與志愿者現實有關的語言項目,減少與生活話題較遠的語言項目,可以簡短高效地學習相關語言項目。
(三)加強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不言而喻,人際關系對于跨文化適應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除了增強語言能力,雙方的價值觀、宗教信仰風俗、受教育背景等因素也影響交際。根據調查得知,文化課的培訓是5節課的時間,筆者認為應該增加文化等課程的安排,模擬相關案例,讓學生更接近案例,吸取經驗。除了赴任前培訓,到達赴任國,有關部門應該定期展開培養,集中解決志愿者遇到的困難,更有有利于志愿者高效地工作。
(四)志愿者做好準備,培養自己生活技能
1、個人學習方面
對于將要出國的志愿者來說,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是必備的,這樣出國至少內心是自信的;中華才藝是中國文化的表現,擁有幾種中華才藝以便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剪紙、中國結這是比較速成的才藝,這兩種才藝需要必須掌握,方便教授,容易學習;還需要掌握一些古典樂器之類的,以便到了赴任國參加一些文化晚會。準志愿者不僅要學習赴任國的日常交際語言,以便溝通;每天堅持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強免疫力;還要了解赴任國的國情、氣候、風俗、信仰等情況,不至于去了赴任國突然難以接受各方面的陌生情況。
2、個人生活方面
赴任國一切都是陌生的,建議準志愿者可以帶幾件自己熟悉的、用的慣的東西,比如水杯、梳子、毛巾等,這樣的話,不至于一切都是陌生的。女生可以帶幾套旗袍,以便參加才藝活動。由于氣候、飲食的影響,準志愿者可以帶些藥品(感冒藥、止瀉藥、過敏藥),方便更好更快地適應赴任國的情況。掌握生活中的一些技能,以做飯為例,自己學會做飯,做自己想吃的中國菜。
通過調查分析,大多漢語志愿者在赴任國期間存在蜜月期、挫折期以及調整適應期。志愿者們提供的建議:赴任前做好各種前期工作,赴任后有關部門定期為志愿者展開培訓,志愿者個人也要不斷學習知識和各項能力等;這些建議為即將出國和想出國的志愿者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異國的生活和文化,提高工作的效率,促進漢語國際事業的發展,讓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
[1]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10(1).
[2]江傲霜,吳應輝.泰國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適應能力探析[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2(1).
[3]呂必松.關于對外漢語教師業務素質的幾個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89(1).
[4]吳勇毅.海外漢語教師來華培養及培訓模式探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3).
[5]吳應輝.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6]張和生.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與培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7]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8]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9]吳兢,孔祥武,尹世昌.“漢語熱”全球持續不斷 國外學漢語人數超1億[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 n/2014/0311/c87423-24597098.html,2013-03-11.
[10]Jon Burbank.Culture Shock Nepal[M].Singapore:Time Books International,1995.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
楊宏艷(1989-),女,漢族,山西朔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