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青 楊麗娜
試析儒家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
林 青 楊麗娜
儒家管理思想于現代管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承認兩者的區別,是對儒家管理思想的公平評價;看到聯系,才能通過整理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儒家管理思想進行繼承和發展,使之具有新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特色。
儒家 現代管理 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的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倫理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如何挖掘儒家文化所包含的積極因素,做到保留精華,剔除糟粕,是儒家思想能否在當代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關鍵。
儒家文化產生于春秋時期,興于漢代,它作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聰明才智,其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多樣性、整體性、層次性,使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產生出不同的理論成果,而這些思想,至今仍然繼續閃耀著光芒,對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
(一)開放性
儒家學說由孔子創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思想在保持其基本特性的同時,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必然會有所變化。董仲舒適應統治者統需要,在吸收各家學說基礎上,建構的“天人感應”儒家神學體系;程朱陸王等人吸取佛道二家思想形成了獨特的思辨化、形上化的宋明理學思想;王夫之、黃宗羲等人開始注重西方科學的“質測之學”;五四以來的現代新儒家則主張吸收民主、科學的思想,試圖“內圣開出新外王”;從以上儒家思想發展脈絡來看,儒學無疑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儒學的這種發展變化,根源于它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使它在面對新的現實和理論挑戰時能進行自我調整、發展和更新。
(二)多樣性
儒家思想根源于農業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和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它與專制制度相結合之后,在中國的社會發展中,具有了多種形態的存在方式,以不同的途徑起著穩定和調控社會關系的功能。按照儒學的形態,我們大致可以把歷史上的儒學劃分為制度的儒家、倫理的儒家、精神的儒家。所謂制度的儒家,就是政治與儒家思想相結合而形成的儒家思想的意識形態化、政治化;而倫理的儒家,則是指“百姓日用而不知”,在日常人際交往之中所體現出的儒家思想和文化;精神的儒家,是指以儒家的思想為價值取向的一種人生態度。
(三)整體性
儒家思想具有明顯整體性思維方式的特征。所謂整體性思維,指的是把人類社會與外部世界構成的整個宇宙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儒家整體性思維最典型的體現在其主張的“天人合一”觀念中。孟子明確地提出“盡心知性則知天”的體道途徑。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下》)認為通過“盡心知性”、“存心養性”的內在道德修養可以以達到與天道溝通。《中庸》對這一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發揮,提出:“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在這種整體性的思維模式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啟發內心的德性之知,便可以達到對客觀主宰性的‘天命”、“天道”的認識和體證,把握了“天命”“天道”,也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理想境界。
(一)儒家管理思想與現代管理的區別
第一,是德與法的區別。儒家崇尚“德治”,追求道德修養,以倫理道德作為管理工具;而現代企業管理是以規范化的制度為核心,強調“法治”。其二,是德與才的沖突。儒家注重主體意識的培養,把道德自覺、道德主體性看做為人的首要問題;而現代管理中注重的是人的勝任力,需要的是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技術人才。其三,是和與爭的分歧。儒家“尚和”,講求和睦友善,以謙讓為美德;而現代社會中,競爭成為一種常態,它存在于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只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人和企業才能在競爭中于不敗之地。
(二)儒家管理思想與現代管理的聯系
第一,儒家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思想與現代管理追求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原則是相通的。其次,儒家十分重視誠信的價值,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在孔子看來,誠信是立人之本。對于現代管理來講,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必須首先以誠信入手。第三,儒家的群體意識與現代管理過程中所提倡的“團隊精神”精神與相契合。儒家文化重視群體價值,提倡個體之間互助合作,把為群體做貢獻當成是自己職責和榮耀,與現代管理強調團隊建設,強調個人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是一致的。
由于儒家管理思想與現代管理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同,他們之間必然存在著內在的差異,但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這種差異不僅僅是兩者之間的沖突,還可以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盡管其與現代管理存在諸多差異,只要善加運用,儒家管理思想也可以轉化為促進現代企業管理的合理因素,從而形成二者的互補關系。
(一)“仁”與人本管理
“仁”是儒家思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儒家把“仁”與血親之愛聯系在一起,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在儒家看來,“仁”最初的意義,就體現在父母與兒女之間、兄弟之間的親情和關愛上。但儒家把血親之愛加以延伸和展擴,即從自己的父母兄弟做起,然后擴充到其他人,最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仁者愛人,是儒家人與人之間的基本準則。從管理學角度看,就是要重視對人的情感投入和人格尊重。以儒家的“仁”學來促進人本管理,就是強調的是對人的真正尊重和關愛,改變過去“蘿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法,重視人作為管理活動主體的作用,從“以物為本”轉為“以人為本”的階段。關注人的內心需要、尊重人的自我價值、發掘人的無限潛能的同時,實現了從“物化”的他律管理到“人化”的自律管理的管理理念的飛躍。
(二)“德”“禮”并重與企業文化管理
孔子提出了“德治”思想。他說:“為政以德,譬似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在他看來,以道德教化來管理,人就會像群星圍繞北極星那樣,環繞在管理者的周圍。德治的實現途徑是教化。孔子的教化思想注重“言傳”和“身教”相結合,一方面注重以教育的方式去教導、指導人;另一方面孔子強調了領導者要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孔子重“德”的同時也強調“禮”的重要性。他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就是說,除了用道德教化去引導和熏陶之外,還要用“禮”來約束人的行為,使組織成員的行為規范符合企業文化的要求。從企業文化管理的角度看,孔子“德”、“禮”并重的觀點,指出了企業文化作為“軟”管理的重要性。注重企業文化、價值觀教育對個人行為的塑造和影響,但并不忽視企業規范和行為準則作為外在控制的重要性,成員的言行舉止要符合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內在控制要與外在控制的結合。
(三)“誠”“信”與形象管理
誠信,是人際交往中的道德表現。孔子在談為政之道時說:“民無信不立”(《論語 · 顏淵》),這里的“信”,就是信任。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做到心口如一且講信用,就會獲得別人的信任。現代社會,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一種契約社會、信用社會,因此,重約守信、誠信為本,是現代企業和組織必須具備的道德準則。因此,任何組織和機構都要有契約精神和法治觀念,不能言而無信,見利忘義,甚至背信棄義。不信守契約,是自毀形象,自尋死路。從古至今,中華民族都把“童叟無欺”看做是經營中的基本的道德準則,這其中體現的便是把誠實守信當作企業的生命的一種形象意識。
綜上所述,儒家傳統文化作為古人留下的寶貴文化資源,有著豐富的內涵,儒家管理思想應該也可以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通過對儒家管理思想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儒家管理思想與現代管理存在著一些差異,但也有著一些共同點,在某些方面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契合與互補,使儒家思想可以對現代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但應當看到,儒家思想畢竟是在傳統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舊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制度的局限甚至落后之處,不可避免地反映和滲透到儒家思想之中,因此,要發揮儒家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必須要對儒家思想對其進行揚棄和再造,通過整理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此基礎上對儒家管理思想進行繼承和發展,使之具有新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特色。這既是對現代管理理論的豐富,也是對儒家管理思想的發展,更是儒家思想所具有的開放性、兼容性的直接體現。
[1]孫聚友.儒家管理哲學新論[M].濟南:齊魯書社,2003.
[2]崔秀芬.付金鳳.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北方論叢,2003(05):65~67.
[3]杜維明.當代中國需要自我更新的儒學[J].人民論壇,2014(06):20~23.
[4]康洪江.儒家管理哲學的當代思考[J].現代交際,2016(03):28~30.
(作者單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青年拔尖項目“儒家傳統文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研究”(項目編號:BJ2017079)。
林青(1978-),男,漢族,河北邢臺人,博士在讀,河北建筑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管理哲學;楊麗娜(1981-),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