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康
受眾科普路徑變遷探究
韓國康
本文旨在通過不同階段受眾特征的探討來提出受眾變遷的進路,同時為實踐提供相應的參考。
科普 公眾理解科學 科學傳播 受眾
作為有組織的實踐活動,科學傳播誕生19世紀下半葉。但是對科學開展傳播和普及的活動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實踐過程中,科普、公眾理解科學、科學傳播經常被不同的研究者交替使用。馬丁·鮑爾對過去25年間公眾理解科學的研究進行了綜述,并認為用“科學素質(傳統科普)”、“公眾理解科學”以及“科學與社會(科學傳播)”三個范式可以概括過去 25 年中公眾對科學發展的理解過程,每一個范式都聯系著公眾與科學之間關系的特定問題框架、特定研究問題以及優先的介入策略,并且每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有“進步”。
但是無論是在科學素質、公眾理解科學的范式中,還是在科學與社會的范式中,“受眾”(audience)一直處于被忽略和被冷落的地位,而受眾應該是科學傳播實踐和研究中的重要環節,因而有必要對受眾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作為一種社會活動,一般來說,科學的大眾化其目標是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而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在科普中,一個單一且同質的公眾是不存在的,相反,公眾(publics or audiences)是多元的、范圍廣泛的,它既可以是不同類型的個體,也可以是一種抽象的空間(比如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領域”)。
(一)傳統科普階段(scientific literacy)
早期的科普主要就是以一種彌補的姿態來填充公眾缺乏的科學知識,這就是所謂的“缺失模型”。缺失模型隱含了“科學知識是絕對正確的知識”這一潛在假定,這個時期強調公眾應該具有讀寫方面的科學知識儲備,并且這種儲備是可以進行測試的。這個時期的側重點在于教育性議程的設定以及促進科學教育的發展,其目標是補償公眾在科學方面的缺失,而這也是科學家的責任和義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公眾被看作是需要科學知識填充的“空瓶子”(empty vessel)或者“黑箱”,因而受眾處于被動的位置。基于此,我們可以認為在傳統科普階段,科學共同體或者科學家只要用科學知識持續地“轟炸”受眾,那么受眾就會潛移默化地形成對科學的興趣,并出現主流化和共鳴的效果。
(二)公眾理解科學階段(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985年英國皇家學會發布了《公眾理解科學報告》,建立了科學傳播的新范式。該報告提出“理解”(understanding)不僅僅包括對一些科學事實的了解,還包括對科學活動及科學探索之本性的領會。
公眾理解科學已經超越了傳統科普的科學知識層面,并且擴展到了科學態度等維度。報告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促成了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簡稱COPUS)的成立,其目標是對科學的進展進行闡釋并讓其對非科學家來說更易于理解。
這一階段雖然劃分了不同的受眾,但是仍然是一種“泛播”的狀態,即通過各種渠道提升公眾對科學的態度。強調“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因而科學共同體就能夠為傳播進行“議程設置(agenda setting)”,有意地構建公共討論與關注的話題,進而影響公共議程,促使受眾對某一科學議題形成預期的態度并采取行動。
(三)科學傳播階段(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當代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極大地豐富了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同時公眾也開始根據自身需求主動地檢索和獲取信息,公民意識的覺醒促使科學傳播擺脫傳統的“缺失模型”,轉變為雙向互動的科學傳播,即公眾參與科學。
這一階段的受眾開始變被動為主動,科學共同體與公眾共同合理地建構科學傳播的“公共領域”。劉華杰認為這一階段的模型是對話模型,即強調公眾和科學共同體處于同等地位,雙方平等地開展對話協商。受眾從傳統的被動地位開始向產銷合一者轉變,他們主動地介入甚至是生產科學傳播的內容。這個階段的受眾是異質性的,多元的,因而應該從心理學等視角考慮受眾的信任和價值因素等,并且根據不同的變量(比如性別,年齡,職業,區域等)對受眾進行細分。此外,受眾的主體間性(inter subjectivity)也被納入到這一傳播過程中來,也就是說改變了受眾處于客體的地位,使得受眾具有自決性、自主性和自控性。
中國的科學傳播觀念確實是三種模型并存的狀態,當然這是從實踐的視角來考察的。在老少邊窮地區科普仍然是處于知識普及的傳統階段;目前持續了20多年的公民科學素養調查應該是第二階段的典型代表 ;而即將開展的科普信息化則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第三階段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在三個階段并存的時代背景下,需要特別注意彼此的銜接,以免“知識溝”的進一步擴張,同時也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群體或者子群體,公眾反對科學并不是因為知識或者缺乏興趣,而是因為感到自己被忽視了。而在科普信息化成為主流發展趨勢的情況下,還應該照顧到“互聯網貧民”的科學需求。這樣才能使得科學成為文化的一部分,進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1]石順科.英文“科普”稱謂探識[J].科普研究,2007(2).
[2]張木蘭.科技傳播的受眾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7.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韓國康,男,碩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