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新濤
談卓越大學教師的為師之道
單新濤
一流的教育需要卓越的教師,卓越應成為大學教師不懈之追求。卓越的大學教師應探索為師之道,成為擁有高尚師德和充分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同時是一個擁有教育理想、對學生能夠魚、漁、欲同授的終身學習者。
卓越 大學教師 為師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于第三十個教師節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同時向廣大教師發出“做黨和人民的好教師”的號召。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高質量教育的保證,正如梅貽琦老先生所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深深感受到這份職業的神圣,且備受鼓舞。新形勢下,如何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將大學生培養成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些引發了我對大學教師角色與使命的深深思索。在我看來,大學教師自我定位應超越合格,達至卓越,他們應該是這樣的一群教師。
任何一項職業都需要職業人員做到“愛崗敬業”、“忠于職守”,教師更是如此。有了高尚的職業道德,不僅可以激發教師對工作的責任感和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而且可以在無形中為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一個教師,無論他的專業知識多么豐富、業務技能多么精良、教學經驗多么豐富,如果欠缺了優良的師德,那么他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值得學生信賴、值得家長托付的好教師,無論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還是大學教師,概莫能外。高尚師德的核心就是要忠于人民,熱愛教育,關心學生,樂于奉獻。習總書記“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是對未來教師的殷切期盼;陶行知先生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同樣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前些天讀了清華大學附小校長竇桂梅“我為兒童做的幾件事”,這篇樸實的文章深深觸動了我,同時也讓我為自己作為一個教師的不足而慚愧。“幾件事”中,竇校長把“每天早上的迎候”作為自己的工作,她提到:“我認為,作為教育學意義上的校長,他必須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天天與兒童打交道,認識、了解甚至熟悉學校的每一個兒童。于是,每天早晨,我披著清晨的霞光,站在學校門口迎接每一個學生走進校門,很少間斷。孩子們把每天在校門口看到我當成了一種期待。這些年,全校大部分學生的名字我都能叫上,甚至有些學生遇到我,總要跟我聊上一會兒……”[1]是啊,清晨的霞光、可愛的兒童、迎候的校長,當這樣一幅畫面在我們腦海中浮現,那該是多么溫馨、美好而幸福!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沒有空洞浮泛的說教,有的只是一顆熱愛教育、關懷兒童的質樸本心,這樣的校長在學生眼中又怎能沒有人格魅力呢?
選擇了教師行業,或許就意味著選擇了一輩子的清苦生活,尤其是那些一輩子扎根農村、山區的教師們。然而,在物質貧窶的同時卻也給了他們精神的富足、心靈的充實。當代著名教育學家張敷榮先生是我導師的導師,也是這方面的楷模。老先生一生不僅在思想上嚴于律己,在生活中對自己和家人的要求也十分嚴格,他素來淡泊名利,淡泊金錢。他認為,作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人民教師,所追求的不應該是虛名或庸俗的權勢地位,也不應該是奢侈豪華的生活。盡管在西方生活了多年,但他生活簡樸,對許多人一心鉆在錢孔里,單純追求物質利益和物質享受的人生態度十分擔憂,還用風趣的話語批評道:“其實,他們追求一個錢孔還不夠,應該是‘三錢一孔’,即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和孔繁森。”[2]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或許很少人能夠把名利完全拋開不顧,但每一個有崇高理想和責任感的人都不應過分看重名利,教師應該尋覓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想”。關照當下中小學實踐,不難發現,但凡那些著名教育者,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乃至教育哲學,其背后蘊含著他們對于教育的獨特理解。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教育是自由的生成與精神的喚醒。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貴爺”的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援在談及對教育的理解時,援引了教育現象學大師馬克斯·范梅南的一句話,認為“教育就是一個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是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要經歷坎坷和挫折,也不免陷入一時的迷茫。面對這些,或許他們自己能夠處理,或許需要他人的幫助,也或許時間會成為最好的良藥。如果教師能以過來人的身份拉上一把,或許他們的人生就會因此而不同。
大學是知識的殿堂,學生所學習的知識不應是死的知識。一個卓越的大學教師,應教給學生豐富靈動的知識,鼓舞學生探求真理的勇氣,點撥學生體認世界的方法,激勵學生探尋新知的欲望。大學教育中,知識固然重要,同時追求知識的過程和勇氣同樣值得關注,誠如羅素所言:“教育應當培養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某個特殊信條是真理”。除了知識,教師還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個好的方法正如一把金鑰匙,打開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讓學生從解決一時之需到足以終生享用。學生要成才,總少不了名師的指點,然而再高明的老師也不可能、也沒必要一輩子敲打學生。終身教育的背景下,只有學生自身保持對知識如饑似渴的欲求狀態,才不會被急劇發展的社會所淘汰。未來社會最需要的,不只是掌握了解決問題方法的人,也不只是具備創造能力的人,更是凝集學習情感,樂于主動學習,擁有質疑精神,充滿探索意識的人。所以,不妨接著說,作為大學教師,“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社會、大數據時代。在這個時代,學生會接觸無窮無盡的信息,會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其中難免真假難辨、混淆視聽。如何對之有效鑒別,以去偽存真;合理篩選,以凸顯價值?這些都迫切需要明智的判斷力和分辨是非的智慧作為支撐。在著名教育家懷特海看來:“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3]。所以,一個卓越的大學教師,需要有所擔當,并用自己的行動作出回應,應該幫助學生增進個人的判斷,啟迪學生積淀人生的智慧,提升學生駕馭知識的才能。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只有轉識成智的教育才是因應學生成長規律、回還教育本真的大學教育。
“終身學習”是《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中三大核心理念之一,教師自我專業發展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焦點話題。對于大學教師而言,就是要立足講臺,傳道授業。教師要一方面要貢獻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綿一樣,從生活中和科學中吸取一切優良的東西,在當前信息社會的背景下,教師不但要放電,還要為自己及時充電。教師要學習的領域很多很多,不但要學習自己學科的專業知識,也有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技術與藝術等等。正如習總書記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話:“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作為年輕教師的我們還要積極向老教師學習請教。還記得2013年秋季,單位組織青年教師參加“高教社杯”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師教育聯盟首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微課競賽,歷經初賽、復賽和決賽三個環節。早在參加初賽時,我們教研室就組織教師進行集體聽評課兩次,期間各位老師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從主題的選擇,到教學思路、內容與方法,從師生互動到多媒體運用等,都進行了具體指點,在采納他們的建議后對自己的教學設計不止一次地進行修改完善,前前后后兩個多月的準備和參賽可謂使自己受益匪淺,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鍛煉的平臺、學習的機會,促使我們對自己的日常教學做出反思和改進,有效促進了自我專業成長,尤其是教學能力提升。當得知自己獲得總決賽一等獎的成績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不易;也深深地體會到,只有不斷在實踐中錘煉自己,才能使自己有所進步和提升。
言語總是比行動來得容易。想要成為一名卓越的大學教師,除了思想認識上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教育情境中不斷探索、修煉、進取和完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竇桂梅.我為兒童做的幾件事[J].中 小 學 管理,2015(7):11~15.
[2]靳玉樂,劉茜,金玉梅.張敷榮畫傳[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01.
[3][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53.
(作者單位:玉溪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單新濤(1985-),男,河南周口人,教育學碩士,玉溪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育科學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