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王秀龍 王 然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探索及實踐研究
楊 靜 王秀龍 王 然
高校教師在形勢與政策課程備課和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把握準確,還要充分結合所在學院學生特點,提高針對性,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形成形勢與政策課規范化教學模式,著力在學生最關注的問題上下功夫。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有賴于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內容;規范教學秩序、靈活教學形式;創新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特點的把握,特別是對于當今中國社會熱點問題的正確引導等。
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 規范化 探索與實踐
形勢政策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早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十分重視對國內外斗爭形勢的宣講,幫助廣大指戰員了解最新動態與指揮方針。目前就高校而言,形勢與政策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尺講臺雖小,立德樹人責任大。近幾年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過程規范化,教學內容豐富化,教學形式活潑化;在選擇專題上能緊扣課程要求,促進課堂上師生互動精彩紛呈。兩年來,我們著力在學生最關注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上下功夫,例如今年上半年講授的“國際反恐形勢與恐怖主義由來”等內容,既符合教學要點又回應學生關切,同時社會熱點問題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能夠得到學生課上課下的呼應。
形勢與政策課的近幾年教學效果也有多數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形勢與政策課程本身的體制機制問題,也有具體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不足的問題,更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的問題。前者是普遍的、制度性問題,國內學者對此論述也頗多,本文主要就后者具體教學實踐的改進問題探討并提出改進措施。
目前,我院的形勢與政策教學探索和實踐主要針對于以下幾方面:
(一)專題設置不夠規范
形勢與政策課的專題設置隨意性較大,缺乏統一的核心線索將不同的主題聯結成一個整體。一個學期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各專題的關聯性小,領域又跨度大;內容涵蓋不足;專題選擇分布不均,缺乏統一規劃和統籌安排,導致了專題設置的零散。造成的原因:一是每年課程內容變動大、時效性強。形勢與政策課程沒有全國統一的課本教材,國內外形勢變化大和社會熱點變換快,每學期我們用教育部下發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依據,再結合學院自身的實際,教師選取專題進行備課。二是授課教師在學識基礎和研究專長上存在差異,所選擇講授的專題就不一樣。教師可能對某一方面有深入研究,于是這一領域的專題就多開多講,對另一些領域缺乏認識就會少說或者避而不談,所以往往學生聽了一學期的課程,不是很明白課程總體上究竟想說明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
(二)教學形式不夠靈活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和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的教育教學,我們只有結合現實、結合社會、結合生活,才能真正豐富了教學的載體和內容,增加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形式的選擇上,可以更加靈活一些,讓學生不只是聽了,而且是有興趣地、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環節中。不僅是在課堂的學習中吸收或了解了專題,而是更好地去促進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去觀察與思考。
(三)考核方式需完善
我院采取以小論文(或調研報告)的形式一學年考核一次,目的是正確引導學生對國內外形勢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和分析,對當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對學生的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考核,我們看重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在考核中有些輕視了對學生調研的前期指導以及后期上交作品的真實性和參考價值,大學生在調查報告以及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是否能夠鍛煉到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出的作品是否能體現他的學科學習水平。
(四)專業骨干教師隊伍需整合
要提高形勢與政策教育實效性,讓大學生在形勢與政策教育過程中,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形勢與政策觀來分析當前的形勢與政策,就需要不斷提升教育者的理論素養、業務素養,培養專業的骨干教師隊伍。需要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不斷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正確的政治觀點、立場,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及其政治責任感。
(一)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內容
優化課程設置,需要從課程理念、課程內容系統設計、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優化,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形勢與政策的關注點也有些不同,所以必需要結合民政特色專業選擇對社會經濟、政治、民生、教育等有重大影響并且是社會公眾和學生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講授,有針對性地講授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不僅要選擇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話題,還要是在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原則下,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滲透于教學內容之中,將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與時代同步,與形勢和政策的變化相一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設置上,第一應具有針對性,即針對專題內容又針對學生需求,答疑解惑中突破重點、難點;第二,專題設計應具有啟發性,使學生學會思考,活躍思維;第三,專題設計應考慮對象性,盡量根據學生的整體認知情況,循序漸進地促使每個學生有所思、有所得。
(二)規范教學秩序,靈活教學形式
從學科的視角出發,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形勢觀和政策觀;第二部分是黨和政府對形勢的正確分析和制定的政策;第
三部分是運用前兩個部分的觀點和方法對現實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因此,在教學安排上,可以對國內外重要事件以及會議和重大政策宣示進行首先學習安排,一些動態的現實性專題可以放在后期進行安排。靈活的教學形式需要首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形式,更多地組織學生多種方式開展課堂教學;采用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增強師生間的互動。用豐富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形式,不但能提起學生興趣,也將促使學生聽得進、聽得懂。
(三)實踐考核為主,課堂考核為輔
形勢與政策的學習是著重培養學生主觀上對時事政治的興趣,讓學生客觀上具備獨立、正確、理性分析時事政治事件的能力。每年此課程考核教師都會提前設置好選題布置下去,但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就是指導學生做好前期計劃和思考。前期在班級進行交流和討論,突出分享和課堂互動,課堂上學生以分組和個體的形式進行選題并展開討論,擬出實地調研計劃。學生(假期)再就專題題目展開調查,后期成果上交后通過復課、評價、分析,真正使考核達到預期效果。保持學生持續對時事的興趣,不光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形勢與政策的質量和效果,更會對他們日后持續關注與研究時事產生積極的影響。
當然,形勢與政策課程也可以采取開卷或閉卷的形式,紙質試卷、網上答題的形式,試卷內容既要有常識性知識問答,多數要有分析類題型、開放類題型等。
(四)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當前,課堂仍是高校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們要堅持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基礎上,著力開發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如利用軟件云課堂開展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的問題探討。鼓勵教學運用網絡平臺和新媒體技術手段,加強師生線上與線下互動,探索課堂內外融會貫通的教學實踐新模式。
總之,作為此課程的教師,我們需要把握好教學目的,教學中的重難點,做好每一個專題的設計,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以更好地方式倡導主流價值觀,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