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娟
互聯網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蒲 娟
高校學生心理上已經相對成熟,但是高校學生還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這樣的問題需要被解決,現在大多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然而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現在高校學生與互聯網接觸較多,并且十分依賴互聯網,所以在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就可以與互聯網進行融合探索教育的新模式,更好的對高校學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
互聯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新模式
互聯網的出現給高校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了更大的便捷,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麻煩,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許多高校學生沉迷在互聯網中無法自拔。因此現在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受到網絡的影響也比較大。近些年電視、網絡、新聞媒體報道了太多高校學生自殺事件,或是因為一些很小的原因而發生的打架斗毆致使人傷殘、投毒等事件,這些問題的發生無不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敲響了警鐘,并要找到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來讓高校學生的人格更完善。
(一)消極影響
互聯網交流、溝通方便快捷,資源豐富,可以隨時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源,然而并不代表它的存在對高校心理健康教學都是積極的影響,消極影響同樣存在。第一,因為互聯網中存在大量的信息,然而其中的許多相同的問題卻會有不同的答案,這給高校學生對于信息的選擇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并且現在網絡通信軟件也越來越多,學生在與一些陌生人進行聯系時很容易影響到自己的價值觀,阻礙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第二,現在的互聯網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導致了互聯網中有太多的負面內容存在,在互聯網模式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而現在互聯網的現狀就給教師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將心理健康內容教授給學生,還需要幫助學生對互聯網中的知識有正確的認識,讓學生能在互聯網中挑選到對自己有益的東西,并且教會他們選擇的方法。這樣教師的教學壓就更大了。第三,教師們在多年的教學中幾乎都會擁有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但是在互聯網不良資源的沖擊下,教師們的教學模式就需要轉變,然而這個轉變卻需要過程,如果教師教學模式的轉變跟不上學生心理狀態的轉變,心理健康教育就無法起到良好的效果。可見互聯網會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產生許多消極影響,亟待被解決。
(二)積極影響
雖然互聯網環境下對高校心理健康教學有著消極影響,但是不能否定其存在的積極意義。第一,大多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方式為心理教材、心理講座等,最為貼近學生生活的就是教師在心理咨詢室單獨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太過單一,不能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互聯網的出現卻將這種單一的形式多樣化了,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接受到更為貼近自己的心理輔導,并且還能接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對學生有積極的影響,教師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將自己找到適合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容共享給學生,在這樣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高校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第二,進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時,幾乎心理健康的知識都是教材中的內容,一些拓展的知識大多是教師給定的內容,高校學生想要從教材中或是教師的拓展內容中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少之又少,因此學生沒有辦法從這樣的教育模式中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識,那么互聯網的積極影響就得以體現了,學生一旦有了想要去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識就可以通過互聯網來查詢,并且互聯網中關于心理健康的知識較多,并且還有真實的案列為依托,因此學生自愛查詢后再對知識進行整合,這種模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極為有利的。第三,高校學生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世界,不愿意將自己的心理問題暴露給他人,對朋友們都會有所保留,就更不愿意和教師進行溝通了。但是在互聯網上這個問題很容易被解決,互聯網還是具有較強私密性的,因此教師可以創設相關的網站,讓學生都加入到其中,并且互聯網有匿名性,彼此都不知道是誰,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將自己的問題表達出來,教師在了解了學生的問題后就能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可,這樣你那個及時的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高校學生的心理朝著良性的狀態發展。
(一)自由選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其他課程有著極大的區別,它的教學應該更為開放,因為學生們的心理狀態都不相同,因此教師在課程模式上就需要對其進行開放式的教學,其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自由選課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在網絡上設置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要針對學生們的不同心理狀態進行設置,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進行選擇,這樣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對互聯網中的資源進行有效的選擇,使選擇的內容都是適合高校學生的內容,保證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都是積極的。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發展。
譬如教師在講解“挫折、壓力與健康關系”這一心理健康教育課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課程的選擇。教師在互聯網中選擇高校學生生活、學習中常會遇到的壓力、挫折的真實案例,并且要將這些問題對高校學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然后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和可行性的方案,制作到網絡課程當中去。在制作完成后,教師將網絡課程根據制作的內容來進行分類,使學生能在網絡課程中找到適合自己心理健康的課程,并且通過這樣的學生學生更容易明白挫折、壓力與健康的關系,網絡課程中呈現出的真實案例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存在密切的聯系,并且解決方案具有可行性,就更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了。
(二)傳統教育與互聯網交融教學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也具有現實心理健康教育所無法比擬的優點。但是在實際的教學
過程中傳統的現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持續和連貫性,教師可以及時地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掌握,并結合教學內容給予循序漸進的針對性指導。因此大學心理健康教師應該將網絡與現實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效的融合,在充分展示網絡教學優勢的前提下實現現實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地與教師溝通和交流,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
例如,教師在對“氣質”這一教學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就應該將網絡與現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運用顯示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氣質的相關定義、分類以及氣質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之后通過網絡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屬于的氣質類型,并在網絡上找到相關的資料,使學生掌握氣質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三)有效的評價
高效應該為大學生營造和創建心理健康狀態的評價機制,以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高校應該組織具有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教師組成一個研究團隊,以互聯網的行動計劃為基礎,緊密結合互聯網加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并建立一個可以有效評價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機制,通過大學生一系列的表現以及言行舉止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準確的評價,以便及時的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正確的引導。
例如,教師在對“大學生挫折心理與調試”這一教學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就應該充分的對創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評價機制進行運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概念以及心理防御機制,在課堂授課之后讓學生登錄網絡心理評價機制,讓學生通過評價機制中的相關問題來評價其心理狀態,看大學生是否存在挫折心理,進而實現更加高效的課堂教學。
高校心理教師必須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對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有怎樣的影響,并且還要了解運用互聯網來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利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將其中的弊端去除,尋找有利的方式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學生的心理達到最好的狀態,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也能更好的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他們能成為更優秀的人才。
[1]韓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思考[J].才智,2015(31).
[2]袁忠霞,張玲.構建學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3(15):29~31.
[3]王泰寧.大學生學業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01).
[4]楊冬,李世哲.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探析[J].商,2015(48).
[5]顧茜,郭永欣,尹春香,郭淑媛,趙曉威.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分析[J].管理觀察,2016(06).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