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基于應用型課程的“創客”教育模式研究與探索
張 偉
在教育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對于高校而言,如何充分利用教學軟硬件、師資以及各類優惠政策等資源,以應用型課程建設為抓手,將課程與創客教育結合在一起,實現應用型課程的創客教學,打造基于應用型課程的創客教育是適合高校研究與開展的創客教育模式。筆者在注重創新能力,重構課程體系;培養創客教師,混編師資團隊;建設創客空間,培育創客文化;加強政策保障,協同各方資源4個方面進行闡述,對高校基于應用型課程的創客教育模式進行研究與探討。
創客 教育模式 應用型課程
目前,社會上各類創客空間為創客提供了基于數字技術的“構造主義”創客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開放式的創客學習環境,創客們主要通過網絡技術的共享、平臺之間的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和創新。在教育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對于高校而言,如何充分利用教學軟硬件、師資以及各類優惠政策等資源,以應用型課程建設為抓手,將課程與創客教育結合在一起,實現應用型課程的創客教學,打造基于應用型課程的創客教育是筆者認為適合高校研究與開展的創客教育模式。創客教育要想真正在高校教育中生根落地,除了要具備創客中心或者創客空間等優良的實踐環境和創客文化氛圍之外,“應用型課程”是創客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開展創客教育所需的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是根據不同領域所開設的一系列課程的組合,初級課程主要側重于基礎技能的訓練,例如電子技術、程序設計、計算機軟件的基礎應用等;中級課程主要側重于較復雜的技能訓練,例如高級編程、數學建模、電路設計與設備的裝配等;高級課程主要側重于綜合性創新實戰,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發揮個人的特長,創造創新性產品與方案。
但是,傳統課程體系是基于知識儲存的學科體系結構,并不是按照個人技能培養甚至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設計的,在高校中系統地開展創客教育,就應首先對傳統課程體系進行結構,打造基于知識應用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體系結構。
對于課程單元來說,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結構設計是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有效方法,按照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過程系統化思路,按某種載體設計三種以上學習情境,不同學習情境重復不同的工作步驟,工作內容逐漸復雜,創新能力要求不斷提升。
教師是教育活動開展的主體,對于高校而言,面向眾多學生開展創客教育則更是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因此,充分利用高校現有的師資隊伍并對現有教師進行適當的培訓與提升,打造一支創客型師資隊伍是高校開展創客教育的關鍵任務。
由于創客的培養需要多學科的能力要求,而一名教師的能力也不是面面俱到,因此,構建跨學科、側重不同能力單元的教師團隊是高校創客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原則之一。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師所具備的實踐技能可能并不是最新的,也不一定符合創客培養要求的,所以,應該廣泛吸納具有資深專業背景的行業專家參與到高校創客培養的教師團隊中來,并對現有教師進行各種專題培訓,開展創客教研活動,激發廣大教師的熱情和潛力,掌握創客教學的策略和技巧,全身心地投入到創客教育實踐中去。
創客空間是高校開展創客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也是創客交流、實踐操作、產品研發的主要場所。因此,建設校園創客空間是高校開展創客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高校創客空間的建設要立足于現實需求,服務廣大學生的創新過程和實踐學習的整合,面向高校各專業學生開放,并與社會上的創客空間保持聯系,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西安培華學院創客中心是2016年獲批陜西眾創空間孵化基地之一,基于微觀裝配實驗室Fab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項目原型建設,是一個集開放式創客教育、大學生創新工程訓練、科技創新試驗、科技創業實訓、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孵化、數字化制造與柔性生產等功能的綜合型眾創空間。西安培華學院創客中心的落成為我校創客教育奠定了優良的基礎設施環境。
創客文化的本源是黑客文化,“開放,共享,分權和對技術的崇拜”是創客文化的核心,基于歷史原因,中國沒有黑客文化產生的土壤,也缺乏這種意識形態的思想基礎,因此,在高校培育真正意義的創客文化是存有一定困難的。但是隨著創客教育規模的日益擴大,創客們將漸漸認識到創客文化的內涵,而高校需要加強在“開放”這一理念上的重視,因為只有開放,才具有開源軟件、開源硬件的存在基礎,才具有創客培養的土壤。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將創新創業工作提升到國家層面,隨后,各省市地區的創客空間等創客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創客教育需要政府部門、學術界、產業界以及創客組織的跨界合作,形成協同效應。對于要培養的創客而言,只有根深蒂固的創客文化滲透于每一名創客的血液之中,才能培養出眾多的、真正意義的創客。
[1]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04):66~70.
[2]宋述強.《中國創客教育藍皮書》發布[N].中國教育報,2016-03-19(003).
(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
本文系2016年度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培華專項課題:產教融合環境下的“創客”教育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6PH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