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濤 王志芳
經濟新常態形勢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
——就業聯動機制研究
閆 濤 王志芳
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經濟新常態形式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迫切需要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本文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實踐平臺、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期建立科學合理的培養-就業聯動機制。
創新創業 培養-就業 聯動機制
近年來,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高度重視,國家和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各地各高校面向全體學生結合本校實際,精心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能力,大力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不斷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雖然已經開展了一些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及活動,取得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師生重視程度不夠、激勵機制不完善、人才培養培養方案設置不夠科學[1]、課程體系單一、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薄弱[2],不能與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相融合,尤其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和就業尚未形成很好的聯動機制,容易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不好。本文就創新創業培養-就業聯動機制進行研究,以期破解創業、就業等難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輸出合格的創新創業人才。
(一)與時俱進,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
首先,地方高校必須明確自己的辦學宗旨和服務對象,一般來說,地方高校基本都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因此在制定學生的培養目標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培養的學生能夠支撐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其次,高校一定認真研究區域經濟、學生就業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關系,綜合考慮學校師資、生源、資源等實際情況,尋找他們融合的切入點,制定出最符合學校客觀實際的培養目標。
(二)以就業為導向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當前,高校學生的培養還主要是以課程的學習為載體,因此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高校教學部門在制定課程體系時,一定要征詢就業部門的意見,了解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就業的優勢與劣勢,了解當前社會所需和今后的就業前景,制定的課程體系必須讓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夠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的課程體系必須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知識教育與能力教育為一體的原則,突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的實踐性特色,按照創業意識類、創業知識類、創業能力素質類和創業實務操作類等幾個模塊,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三)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學生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教學,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對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涉及的知識面廣,對實踐教學的要求高,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師資力量難以滿足高校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當前構建多元化師資隊伍,尤其是具有社會實踐經驗的“雙師型”隊伍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各高校應通過與企業積極合作,遴選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參與社會行業的創新創業實踐、鼓勵教師外出交流學習、引進具有豐富企業實踐經驗的企業導師等各種途徑,不斷加強學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四)搭建類型多樣的實踐平臺
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以往的課堂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學生創業的實施都離不開類型多樣的實踐平臺,因此平臺建設至關重要。高校可通過以下方法加強學校平臺建設。(1) 積極搭建校內創業園、創業孵化中心等實踐平臺,不斷加強校內創業基地建設;(2)積極加強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將學生優異的創意或創業項目引入企業,利用企業的資金與管理,快速投入到市場中去;(3)學校成立專職部門,負責學生的創新創業指導,對優秀的成果給予個性化指導和資金、場地支持,帶動學校良好創新創業文化的形成。
(五)加強制度建設
當前很多高校由于學生培養和就業分屬不同部門負責管理,兩者的溝通完全依靠學校領導之間的關系,沒有相應的反饋溝通制度,很多時候造成了學生培養與就業嚴重脫節問題,從而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等一系列問題。當前高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創新創業相關制度,尤其是涉及兩個部門的溝通制度。將學生的培養與就業的溝通等相關事宜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來,建立及時溝通聯動機制,這樣才能使兩者有機的協調起來,讓培養的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1]段婧婧.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背景下地方高校創業創新類學分實施路徑—以淮陰師范學院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5).
[2]黃興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機制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發展規劃處)
本文系天津工業大學2015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