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毅
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的創新理念初探
辛 毅
2015年1月21日,浙江省兩會上首次提出特色小鎮概念,短短兩年時間過去,浙江省的特色小鎮已經基本完成模式構建、經驗復制和理論創新。以特色小鎮的創新理念為依托,浙江省走出了一條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新城鎮規劃的新道路。為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構建樹立了一個新標桿。
浙江 特色小鎮 創新理念 實踐
從全球來看,國外的特色小鎮早已成熟。我們熟悉的硅谷,就是科技小鎮的鼻祖。前段時間,杭州綠城集團50億簽下龍塢茶鎮的新聞,將國內的“特色小鎮”又一次推上了輿論的浪尖。
在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規化下,浙江省做出了積極思考和探索。切實利用自身的區域優勢、人才優勢、文化優勢和資金優勢,敢為人先,創新發展;以全球化的眼光,試圖打造出國際化、個性化的產業新城鎮,為我國現代化新城鎮的建設提供經驗和樣板。
建設特色小鎮是新常態下浙江發展的一個大戰略,是貫徹落實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試點工程。特色小鎮不僅要消解經濟要素供給壓力、再造成本新優勢,而且要依托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再造市場新優勢。與此同時,積極利用“大眾創新 ”的活力,再造產業新優勢。
隨著特色小鎮戰略的逐步實施,在未來,浙江省將形成“小城鎮大產業”的產業格局,新型化的“產研居”城鎮格局,以及領先全球的市場新格局。在浙江省積極做好新城鎮建設的過程中,主要是把“以人為本”作為總思路,一切為滿足人的未來需求與發展為工作走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推進現代化的治理體系。以前瞻性的眼光籌劃特色小鎮建設。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筆者淺薄地認為,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主要有以下三點理念可供借鑒推廣。
“大而廣”的園區優勢在以前的發展中確實發揮過“規模效應”,利用產業集群優勢在產品研發和市場覆蓋上獲得過驚人速度。但在后工業時期,前期創造的產品和市場面臨迭代與飽和的困境。
而“小而精”的特色小鎮模式創造了產業新前景。以融資支持的大眾創新和科技推動的產品創新,為資本創造出新市場,也為人類的生活創造出新模式。浙江省政府大力支持“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幫扶,重點支持有前景的企業和熱門產業孵化。合理規避了劣勢愈加凸顯的傳統產業,重點打造占地空間小、綠色環保的未來高精尖產業。
從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區位形式來看:經濟特區—自由貿易區—產業園區—科技園區—生態產業園區這樣的發展形式,占用的空間規模越來越小,但產業效益溢價卻越來越高。
從空間規模來看,特色小鎮一般以10公里為半徑,借助周邊優越的生態環境完成空間布局,使產業與自然融合,體現綠色的發展理念。良好的創業環境,加之政策傾斜和資本集聚,為各路人才和技術云集提供巨大吸引力。
從戰略布局來看,特色小鎮將優勢產業、特色文化、現代旅游、前沿科技、和未來理念整合起來,做大科技、生產、人文、生態、宜居、旅游等綜合效益,理念先進,未來模式突出,足夠吸引眼球。
從產業定位來看,浙江省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自身獨特的路徑,在理論界被稱作“浙江模式”。這一模式的本質就是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為主、依托市場集聚發展的路經。以浙江省的第一批的特色小鎮—互聯網夢想小鎮為例,其依托阿里巴巴為主導的互聯網市場,在浙江省重點規劃新城—未來科技城的腹地落戶,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再加之政策傾斜,豐厚的資本支持,最具創新活力的互聯網基因,吸引了大批互聯網創業公司落戶以及人才集聚,未來優勢可想而知。現在,浙江省已經初步形成數十個“特色小鎮”,為我國未來大范圍構建新型城鎮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產業競爭力是區域競爭力的根本。面對大環境下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國內產業布局優勢的日漸衰落與城市規劃的臃腫,浙江省的特色小鎮卻開辟出一條產業體系重構、資源洗牌重聚、城鎮布局創新的新路子。
浙江把特色作為小鎮建設的核心元素,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主攻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而強”產業,有機甄選產業項目,構筑新興產業高地。把特色小鎮打造成為創新空間、創業良地、宜居新態、旅游新區的未來產業生態。
以經濟樣態的創新,激發新活力、重構新市場、引領新消費、釋放新空間,提供新需求;以創新驅動產品及產業升級,推動投資和消費良性互動,技術與轉型有效對接,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更持久、更強勁的動力。以新思考、新理念、未來眼光指引之下的特色小鎮,將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創新發展總結出一套經驗,為區域經濟經濟轉型發展和全國范圍的城鎮化建設提供戰略新支點。
[1]明文彪.浙江特色小鎮的的理論內涵[N].浙江日報,2016-05-12(理論版(.
[2]郭金喜.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區域經濟學考察[J].浙江經濟,2016(09(:62~63.
[3]浙江省政府參事調研組.喜看特色小鎮興浙江——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浙江經濟,2016(22(:46~47.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辛毅(1991-),男,漢族,陜西鳳翔人,研究生,杭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