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學微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48)
身體認知隱喻的探究
——以“心”為例
魯學微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48)
隱喻不僅是修辭現象,也是認知現象。“心”的認知過程是個動態過程,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深入,心在與外界不斷感知中,逐漸衍生出不同含義。因此本文以“心”為例,進而探究“心”這一隱喻的“同異”性。
心;認知;隱喻
20世紀80年代至今,認知隱喻學一直是語言學界新興的學術流派和研究方向,即通過隱喻的認知方式對語言背后的認知規律做出的統一解釋。認知隱喻學不把隱喻看作是簡單的修辭或語言現象,而是上升到人類思維的高度去探索。其實質是從一個概念域(源域)向另一個概念域(靶域)的映射。人類身體是認識、體驗、感受世界的基礎,通過身體人類才有了認知世界的概念。
1.1 本義意象。“心”和“heart”基本含義相同。都是指人體器官是對于身體循環的促進功能。作為生理器官,“心”在英漢中吻合。
1.2 容器意象。萊考夫曾說“一個容器圖式,即一個具有界限的圖式,有‘內’和‘外’之分。”(Lakeoff1987:271)把心看作容器,故漢語有心房、心室、心窗、心門及心寬體胖、心胸狹隘等詞;英語也有類似的容器隱喻說法,如at heart(心里),bottom of heart(心底),open your heart(敞開心扉)等。heart還可與fill/full等詞搭配,heart is filled with sadness
1.3 地理意象。心臟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常把心臟置于中心位置,空間亦是如此,如地心、球心、眉心等,其喻意是指重要位置,因此就有了核心重心概念。英語中用heart一詞表示重要環節、核心環節,heart of country, heart of the problem等。
1.4 顏色意象。心呈紅色,常與“赤、紅、丹”結合,代表健康積極向上的力量;若心臟有問題,就有了“黑、灰”之類的說法,黑心喻指心狠手辣,灰心則喻指喪失信心。
1.5 溫度意象。心臟是有機體,具有一定溫度。“熱”常含褒義,漢語有暖心、熱心腸、熱心服務等;與之相對的“冷”則含貶義,寒心、心灰意冷。英語里warm heart ,hot-hearted, cold heart等詞。
心除了生理功能這一意象,往往還具有思維、態度等意象。這就是功能意象。
2.1 思維意象。“心之官則思,思則得知,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古人把“心”和思維聯系,認為心和大腦等同,屬于思維的器官。心是智慧源泉,正謂“計上心來”,說明了人的思維和智慧從心產生,故以心帶腦(mind)。費心、操心、勞心勞神、將心比心、心病還需心藥醫之類的表達比比皆是。英語heart一詞多喻為“思維、記憶”,read sb's heart(讀懂人心), take it to heart(放在心上), have sth at heart(深切關懷)等。
心“思維、思想”的喻義可進一步細化為做某事的愿望、意念,如耐心、決心、留心、專心、責任心、萬眾一心、齊心協力、歹心、黑心、蛇蝎心腸等語例。英語中此類表達有after one's own heart(稱心如意),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set one's heart doing sth(專心致志做事),evil heart(邪念),have one's heart desire(正中下懷),one's heart isn't in it(非心所想)等。
對“思維、思想”的喻義再進一步劃分,可喻指人對事物的看法和評價,這種看法多受制于公眾輿論,即符合社會規范和道德準則。如愛心、慈心、孝心、善心、公心、道德心以及貪心、獸心、野心等。英語短語search ones heart(內心自檢),a good/kind heart(心地善良)。
2.2 情感意象。何為情感?指人們根據自己的判斷標準對外界事物引起的表象、概念產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這種反應貫穿在整個分析、綜合、推理等過程中。英漢語言中均認為心有情感功能,可以反應喜、怒、哀、樂多種情感。漢語如安心、舒心、歡心、寒心、惡心、痛心等。英語如in good heart, brighten/gladden one's heart, with a light heart等。
愛這種情感與心的聯系最為緊密,心形符號是“愛”的代名詞。這符合“心臟是情感發源地”這一說法。人類常將心之珍愛轉為對人和物的珍愛,將心愛之物視為寶貝,于是有了心尖、心頭肉、心肝寶貝等表達,sweetheart(親愛的),heartthrob(心上人)等在英語中也屢見不鮮。
“心”具有多種含義,每種含義之間有著聯系,某種程度來說揭示了人們基本的認知規律,這主要是隱喻發揮作用的方式和結果。
從認知隱喻學角度,通過以上分析對比,心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認知投射大同小異,這反映了兩個民族思維層面的統一性和特異性。
3.1 認知的體驗性。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認知世界具有普遍性,因此對“心”的認知大致相同,“心”詞義的延伸也有諸多相似之處。原始人類最初在認知世界時,遵循“進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則,利用自己最熟知的事物了解陌生概念。
3.2 認識的文化性。不同民族的隱喻概念既來源于人的日常體驗,又根植于不同文化。英漢所處地理環境不同,語言種類也就不同,認知事物的參照也就各異。兩種語言通過隱喻機制,在認知世界時做出不同選擇,產生各具特色的認知投射,既同一又差異。
“心”和“heart”的詞義經歷了基本義到擴充義的過程,之所以“同異”,是因為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對心的認知大體相同,因此可用作為對陌生概念的理解和認知建構。但不同民族必然存在文化、價值觀等差異,由此產生的隱喻投射又會具有鮮明的個性。
[1] 孫毅.認知隱喻學多為跨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 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3]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2001
魯學微 ,女 ,漢族 ,黑龍江,首都師范大學,研究生 ,專業:MTI。
H15
A
1672-5832(2017)11-0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