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嶸
(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300170)
約翰·柯布的哲學思想探究
張學嶸
(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300170)
本文簡要分析約翰·柯布的生平,闡述其思想的來源。探究他在后現代哲學領域與生態哲學領域的主要哲學思想,并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推動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哲學;思想探究
約翰·柯布(John B. Cobb, Jr.)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神學家和環保論者,是過程哲學與過程神學領域的杰出學者。他已出版超過50本的著作,并于2014年入選久負盛名的美國文理科學院。
在柯布的作品中,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那就是強調生態系統的相互依賴性,他認為人類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保護其賴以生存的家園。柯布還以其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而著稱,它將不同領域的學科見解相互融合交流,促進了跨領域的學科合作。也正因如此,柯布的研究涉獵廣泛,在神學,生態學,經濟學,生物學和社會倫理學方面等方面都頗具有影響力。在1971年,他寫下了第一本生態倫理著作——《為時已晚?一種生態神學》(Is It Too Late? A Theology of Ecology),在這部著作中,柯布論證了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與神學的聯系。1989年,他與赫爾曼·戴利(Herman Daly)合著了《為了共同的利益:將經濟向社區、環境及可持續的未來轉變》(For The Common Good: 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這本書批判了現行的全球經濟,并倡導可持續的、基于生態的經濟學。
與人們所想象的不同,約翰·柯布算不上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由于父親是衛理公會在日的傳教士,約翰柯布的童年大多在日本度過。他于1925年出生在神戶,直到15歲之前,都沒有離開過日本。也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對日本文化和亞洲文化有了深刻的感觸。柯布自己也將這里的一所多民族加拿大學院,視為自己多元化觀的誕生地。
1940年,柯布回到美國喬治亞州并完成高中。在這里,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發現自己對該地區普遍的種族主義,特別是對日本的妖魔化,感到迷惑與厭惡。他覺得這片土地充斥著對其他種族文化的蔑視與曲解,并不斷以各種形式展現出來。柯布變得越來越反文化,批判那些在教堂、媒體、大學和各種政府宣傳中占主流的思想。他從高中畢業后,前往格魯吉亞州的的埃默里大學攻讀,并被選入一個日語項目組。但那里充斥著猶太教和天主教知識分子,幫助他意識到格魯吉亞新教的狹隘和淺薄。也正是因為他認識到了這些思想的狹隘,才讓他日后更積極的推動宗教對話與交流,形成非常包容的宗教觀。
在獲得博士學位后,柯布在北喬治亞的哈里斯學院工作三年。同前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歐內斯特·科威爾(Ernest Cadman Colwell)將柯布帶到格魯吉亞的埃默里大學,在新的人文藝術研究生院教書。1958年,他又跟隨科威爾到克萊爾蒙特,并于1971年與劉易斯·福爾德(Lewis S. Ford)建立了過程研究雜志,1973年又與大衛·格林芬(David Ray Griffin)共同創立了過程研究中心,使克萊爾蒙特成為懷特海過程思想的中心。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柯布還曾在哈佛神學院,芝加哥神學院,范德比爾特神學院,伊利夫神學院,日本立教大學和德國美因茨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并獲得了六個榮譽博士學位。
從他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到,約翰·科布的思想非常包容,反對盲目或極端的信仰學說,非常善于與他人合作,認為無論是人與人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還是宗教與宗教之間都應當進行交流合作,互通有無,這樣才可以獲得一種更豁達的全局觀,促進各領域的進步與發展。
由于柯布的思想非常包容,提倡兼收并蓄,提倡跨科學的研究方式,他的哲學思想在多個領域都有所體現,這里我們主要探究他在現代哲學和生態領域的貢獻。
2.1 建構性后現代哲學領域
首先是建構性后現代哲學領域。柯布始終相信阿爾弗雷德·諾爾司·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不將自然與人類視作無目的的機器這一觀點非常正確。懷特海的自然主義堅決反對將自然視作純然的機器,而人類意識不過是其中的意外插曲。與之相反,懷特海自然主義認為對世界的主觀經驗恰恰反映了自然界非機械性的部分。所以,人們應當特別注意自然的主觀性與目的性方面。為了超越經典的“現代”思想,柯布首先于20世紀60年代將懷特海派貼上“后現代”的標簽。而當解構主義者紛紛將他們的思想描述為“后現代主義”時,懷特海派將自己的標簽轉變為“建構性后現代主義”。像解構主義者一樣,建構性的后現代主義,部分是起因于對笛卡爾心物二元論的不滿,這種二元論把物質看作是一種惰性機器,而人類心靈則本質上完全不同。雖然現代科學發現了大量的證據反對這個想法,但柯布認為這種二元假設仍舊存在:
“總的來說,二元論被普通文化所接受。時至今日,他塑造了我們大學文理分裂的結構。大多數人,無論他們是否發聲,都將他們所觸所感的世界視為物質,將自己視為是超越這些純粹物質的存在。”①
雖然解構主義者已經得出結論,我們必然無法創造一個綜合全面的世界觀,但柯布和其他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者認為,形而上學和綜合世界模型仍舊非常必要并充滿可能。特別是,他們主張基于諸事件而非物質的新懷特海形而上學。在新懷特海形而上學中,說一個人或一個事物(物質)有什么保持不變的基本特性是不正確的,也否決了對任何事物的改變都次要于其本性這一傳統說法。相反,懷特海派主張人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件事都應當被視為新的現實,因此持續的變化和轉變是根本性的,靜態的身份特征反而沒有那么重要。這種觀點更容易與現代科學的某些發現相協調,例如進化論和波粒二象性。
2.2 生態領域
接下來,我們談談柯布在生態領域的貢獻,也許柯布的主要標簽并不是生態哲學家,但他對生態領域的關注和貢獻足以賦予它這樣的頭銜。正如先前所提到的那樣,自1969年以來,約翰柯布的著作中便普遍流露了他對生態主題的關注。他相信生態危機才是人類目前最迫在眉睫的問題。柯布曾寫道:
“在七十年代,我對神學職業的感覺發生了變化。我并沒有失去對發展基督教傳統的興趣,讓它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變得可以理解,令人信服和有所啟發。但我確實拒絕了對‘建設性神學’學科的劃分,特別在讓它與倫理學分離,更與其他學科隔離這一點上……我相信,沒有什么問題比人類的適宜生存更緊急,因為人類有可能通過疲損和污染其自然環境而毀滅自己。”②
柯布在《為時已晚?一種生態神學》一書中曾表露他的生態觀,認為人與其他生物之間具有連續性,相互依賴共同生存,人不應當將自己凌駕于自然之上,視自己為自然的主人。他還提出基督教特別需要適應生物科學的知識,削弱其中的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為中心)和對非人類世界的貶值。正是由于神學和近代哲學二元論世界觀,一直以人類為中心的態度,使得人們濫用科學手段對自然大肆開伐隨意耗損,引發了現在的生態危機。柯布認真分析了基督教與生態危機的間接聯系,為解決生態危機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柯布的生態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神學觀,還延伸出了他對經濟的批評。因為他意識到離開對經濟的討論,他無法創造一個生態、可持續、公正的社會。他還特別調查了現行的經濟政策為什么會使生態惡化,并創建一個新的模型來將經濟、環境和社會因素整合在同一框架中,顯示凈進步。《為了共同的利益:將經濟向社區、環境及可持續的未來轉變》一書還強調應當改變經濟政策,以創建一個基于社區共存和生態平衡的社會。近年來,柯布將當前的經濟增長體系批判為美國文化和宗教的腐化案例。因為他認為正是現代經濟學家不斷鼓吹金錢的好處,追求經濟利益,才讓基督教放棄了對貪婪的批判。也正是這樣腐化的經濟觀,加深了生態危機。
雖然以懷特海為傳統的過程哲學通常被認為是美國哲學運動,但它已在全球范圍傳播,且中國學者一直對此頗感興趣。柯布作為過程哲學的領軍人物,在將該思想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也起到了領導作用,特別是在幫助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方面。2005年柯布便與王治河合作建立了中國后現代發展研究所,通過該所柯布幫助協調中國二十三個合作中心的工作,并組織生態文明年度會議。
柯布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很多懇切的意見與見解,認為中國具有發展生態文明的天然優勢,因為中國已經意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將其定為國策,而且中國的體制更利于集中力量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在很多地區還保持著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傳統下,更利于復興鄉村文明、建立有機的生態社區,避免走美國的老路毀壞美麗的鄉村。柯布非常重視農村建設,強調中小型城市和后現代農業在中國要并舉發展,避免美國的主流城市化模式,因為可持續生態城在美國并不多見。柯布還認為中國通過實現生生態文明的建設,能為自身和世界的未來做出更大貢獻。柯布甚至還提出,后現代的希望也在中國。因為建設后現代的新式社會發展模式,人類面臨著幾大挑戰。
“為了改變人們的金錢至上價值觀,抑制資本主義的霸權擴張,我們需要文化價值觀的復興;為了超越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相對性的差異,避免文化霸權主義的誤導性,我們需要對多元文化進行深度理解的探索,提倡大教育的實踐。”③
而中國卻有三大得天獨厚優勢:“一是中國文明是一種有根的成熟文明……二是中國現在仍然存在著世界上最眾多的村莊和農民……三是中國的政治與西方不同,是一種共同體治理結構……”④由此可以看出,約翰柯布對中國可謂是寄予厚望。
約翰柯布是位長期活躍的哲學家。他關心著全人類的發展與命運,一直以開放的思想包容的心態看待不同學科,積極從不同的地方吸收真理。他直面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將生態與經濟、神學等諸多學科聯合起來,綜合而全面的看待人類與自然的發展。自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作為祖師級別的哲學人物,便是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對生物、物理、天文等諸多學科均有所涉獵。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各學科不斷細化逐漸分裂,再難出現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了,且眾人皆以專精為榮,甚少研讀其他學科。然而柯布所采用的跨學科研究方式,卻可以說是繼承了這一精神,更有利于哲學家從全局把握知識,從整體看待世界,提出更可行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注解:
① John B. Cobb, Jr.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Religion Online
② John B. Cobb,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Religious Studies Review 19 (1993): 10.
③ 何慧麗.《中國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14(2)網絡優先版
④ 何慧麗.《中國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14(2)網絡優先版
張學嶸(1993.12-),女,漢,天津,碩士,天津外國語大學,美國哲學與文獻翻譯方向。
B0
A
1672-5832(2017)11-0221-02